在影视作品中或在日本人的家中常常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即许多人的家中都设有佛坛,供奉着祖先的牌位,不仅逢年过节要进行祭祖活动,即使平时出门之前、回来之后或发生重大事情时,都要在牌位前默立,虔诚地与祖先之灵交谈,以求得保佑和心灵上的安慰,即使生活快节奏的大都市的人们也是如此。在日本狭窄的国土上,零零星星分布着一块块家族墓地,不时有人前来修整打扫,馨香凭吊。这些情况不能简单地用迷信或什么别的字眼来解释,它根源于日本人的祖先崇拜传统。
祖先崇拜是父权家长制的产物,在一切实行父权家长制的国家中几乎都存在过祖先崇拜。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是虔诚的祖先崇拜者。在古代氏族社会里,人们按照自己的民族宗教——古神道教的规矩一丝不苟地进行氏族之内的祭祀。有血缘关系的、有共同祖先与职业的大大小小的氏族,都有整个氏族共同崇拜的守护神,即氏神,在一些规定的日子里,氏族成员集合到供奉守护神的神社里,由氏族首领率领着进行祭祀,感谢神的恩惠,祈求神的祝福。直到今天,在农村中还保留着这种宗教仪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日本传统家族制度形成及永久不灭的“家”观念产生之后,祖先崇拜便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人们对自己的直接祖辈的崇拜取代了对远古的祖先的崇拜,经常的和最深刻的宗教体验便“始终是以自己家的佛坛和神龛为中心举行的家庭礼拜”[15]。至江户时代中期,在农家当中供奉祖先的牌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牌位的存在与家制度的发达几乎是同行的”[16]。
祖先崇拜是日本传统家族制度的基础,贯穿于日本“固有之家、国体制的根本之柱,是祖先崇拜之大义”,“家的观念是在祖先崇拜的大义上产生的”。[17]许多日本人认为,祖先是“我身承继下来的血脉之根本,我家之始也”,“尊敬祖先是我国风美之所在,于一家之中亦如此,故一家大事必先奉告祖先,而后决行”。[18]因此自日本传统家族制度形成以后,祖先崇拜便成了日本人家族生活与精神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许多家规、家训中都有有关敬祖、祭祖的严格规定。
与中国的包括立宗庙、建祖宗祠堂和一系列烦琐的祭祖礼仪相比较,日本人的祖先崇拜活动简洁而朴素。通常“敬祖是在家庭起居室的佛坛前进行的,这与神社完全不同,佛坛里只祭奠六七位最近逝世的人。在日本,不管属于哪个阶级的人,每天都要在佛坛前行礼,为那些至今仍记忆犹新的已故父母、祖父母或近亲供奉食物”[19]。显然,日本人崇拜的并不是远古的祖先,而是已故的父亲、祖父这样的近亲。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已故祖父、父亲不仅是在血缘、辈分上高出自己的人,是自己的本源,还因为他们是“家”的直接开创者和传续者,是最为重要的、最该供奉的偶像,也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最有力的精神寄托者。因而对这些直接的祖先有着十分现实而深厚的感情,有无限的敬仰,有一种本能的内心折服感和依赖感,日本人之所以对祖先感恩戴德,敬若神灵也正因如此。20世纪50年代,曾有一位苏联的记者记下了一个叫作山田的码头工人勤于祭祖的情况,“他,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似乎从来就没有使他的祖先的灵魂恼怒过或激动不安过,他虔诚地遵守着那种普通的但是根本的敬祖先的礼仪,那种礼仪像他们日本人所说的那样,是永远比山高比海深的。每天早晨,他在那供着祖先灵牌的家庭灵坛上,放着两小盅水和一两撮米,以供他们的饥渴,山田对他的祖先的记忆始终特别虔诚”[20]。这不过是日本人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缩影。
祖先崇拜的传统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是因为它对维护传统家族制度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奉行孝道,即祖先崇拜与孝顺家长、服从家长相联系。祭祖表面是祭死去的人,其实质却在于对活着的家长表示顺从与尊敬。“孝意味着祖先崇拜,孝就是祖先崇拜”,“对父母尽爱敬之情,就必须对父母的父母尽爱敬之情,对全体祖先、无限际的祖先尽爱敬之情,这就是孝。”[21]对死去的先祖的敬仰无疑需要,也必定滋生对活着的家长的信爱,对死人顶礼膜拜,必须对活人尽孝,崇拜就是崇孝,因此,在一些家规、家训中,敬祖先与孝父母是互相联系着的,孝成了百善之首,它要求人们遵守祖宗的家法,顺从祖先的后继者即家长的意志。第二,祈盼家的延续,这里指的是家的生物性生命的延续,中国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同样为日本人接受,某人如果没有后代,就是不孝之子,就等于没有留下祭祀祖先的后代而使家系断绝,“不能将祖先传之家督首尾相续乃对祖先的不孝和子孙不繁昌之故”(《鸿池家训》)[22]。因此,为了在死后每天有人在起居室的佛坛的牌位前祭奠其亡灵,为了永世不断传宗接代并维持家族的荣誉与财产,“每个日本男子必须有个儿子”[23]。这样,日本人便通过生物性繁殖和宗教性祭祀将家、祖先、子孙整合在一起,每个人都是“家”的一员,死去的人是现在的人的祖先,现在人将是子孙的祖先,把“家”的过去、现在、将来都维系在一个圈子之中,致使任何人都不敢抛弃祖先。第三,扬名显亲,以求家业世代永在,这种观念与中国人的光宗耀祖的观念极为相似。“思子孙者思家之故也,思家者思先祖之故也,思先祖者,家之继承之本意也”(《伊势贞丈家训》)[24],“家业繁昌乃天地自然之道”(《繁田家训》),祭祖、敬祖活动,实际上是家长教育子女的一种手段,即以作为家的代表或象征的祖先为楷模,通过祭祖活动,使子女向祖先认同,现任的家长死后当然也就成为子孙认同的对象,以此来保证“家”的代代延续和发展。日本人经常教育子孙“不可忘天恩、宗祖父母之恩、师恩”,“忘却先祖之艰难虚度时光则败家产,子孙遭灾”(《繁田家训》)[25]。这种教育的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家庭成员人人都要像祖辈那样,励精图治,继承祖先的遗志,完成其遗愿,使家业代代发扬光大,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纪念、拜养祖先。在这里,祖先是维系家族团结的纽带,是家族成员进一步发家守业的精神源泉与动力。第四,祈求祖先保佑,防灾免祸。日本人相信,祖先是家业的开创者,后代子孙皆受祖先的恩惠,只要精诚祀之,祖先之灵必能保佑子孙后代生活平安,事业成功。除了对祖先有一种敬仰感,同时也有一种深深的畏惧感,他们认为祖先既能保佑子孙,也能惩罚子孙,“怠慢先祖之时,将子孙不繁昌,出现各种灾祸,其身难保”。还有人认为,“人有两个灵,即魂魄也,人死之时,魂灵消散,魄灵则留于其家,永远存在,其证据是世上所谓幽灵即死人之灵的表现,又所谓死灵怨灵等缠住所恨之人、令人烦恼之事,即魄灵留于此世、所施着数也”,所以“怠慢了先祖,先祖之魄灵将作祟,使各种灾害不断,身、家、子孙都面临危险”(《伊势贞丈家训》)[26]。如何避免这种可怕的局面,只有“不怠而祭之”,才能保证平安。
祖先崇拜不仅在于表达人们对祖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也不纯粹是一种对血亲关系确认、追溯的冲动,各种形式的祭祖活动也不仅是出于简单的祈祷亡灵赐福保佑的迷信观念,而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它反映出人们的信仰归属和文化、心理定式,反映出人们的意识趋向、内心追求和精神寄托,说明人们对家族关系无限崇尚。它包含着对家族繁衍与家业兴旺的期待,是保证家族和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之间连续性的纽带,是至高无上的“家”观念作为一种潜意识在支配着人们的祭祀行为。祖先崇拜的传统又在维护着“家”观念,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今,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已很少有人相信祖先有灵之类的说法,但是大多数人仍在自觉不自觉地参加各种祭祖活动,说明人们头脑中崇拜祖先的意识连同“家”的观念仍然存在,并已经沉淀在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