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日本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加之禁止堕胎及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刺激了人们的生育热情,使日本的人口迅速增加,长期因人口不足而一筹莫展的日本人到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突然感到不曾有过的人口压力:在狭窄且资源贫乏、可耕地很少的国土上,人口激增,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见表2-10)。
表2-10 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时期可耕地人口密度[14]
工业化的结果使一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无业游民。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带来就业不足,人们生活质量下降,尤其是农户平均耕地面积越来越狭小,农村日益穷困。1873年实施“地租改正”后形成了寄生地主制,越来越多的农民沦为佃农,致使“佃农争议”时有发生,社会矛盾尖锐。人口压力与农村问题迫使日本政府寻求对策,对外移民也就成了解决当时日本经济社会危机的有效手段。近代以来日本移民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解决人口及劳动就业问题为目的的海外移民,二是殖民地移民。
海外移民 在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时代,人们没有迁徙自由,连走出村庄都受到严格限制。1853年,日本在列强的压力下实施开国,1868年,第一批日本人移民关岛、夏威夷。1885年,第一批“官约移民”派往夏威夷,1886年,日本与夏威夷签订了《日本与布哇国政府缔结之渡航条约》,并基于此条约分26次,派出“官约移民”约3万人。1894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官约移民停止派遣,个人经营的移民公司开始竞相向夏威夷移民,至20世纪初期,向夏威夷移民进入高峰,每年大约有1万至2.5万人移民至此。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推进移民事业,日本政府于1894年4月颁布了移民保护规则,并于1896年进一步制定了移民保护法。20世纪初期,由于日本移民越来越多,造成当地劳动力工资下降,引起当地人的不满,美国政府遂对日本移民进行了限制,从1907年起,不再对新移民发放签证。正当移民美国受阻之时,南美洲大国巴西向日本提出了移民要求,以解决当地劳动力的不足,日本政府一拍即合,大力支持。为了移民,日本专门成立了皇国殖民会社。1908年,首批移民781人(男600人、女181人)乘“笠户丸号”客船从神户出发前往巴西圣保罗州桑多斯港,这是赴巴西的首批日本移民,从此开始了日本人有计划移民巴西的热潮,巴西也成为海外“日系人”最多的国家。据巴西官方统计,从1908年派遣“笠户丸号”起,至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最后一次派遣移民为止,前往巴西的日本移民达188986人。[15]从移民总体情况看,从1868年到1945年,移民北美各国的日本人有411409人,移民中南美各国的有244536人。[16]
明治以来的海外移民政策除是以解决人口及失业问题为目的外,还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移民地远离日本本土,如明治20年代移民地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斐济及西印度诸岛,明治30年代主要是墨西哥、秘鲁、菲律宾,20世纪后以巴西为主。第二,是在政府的政策保护之下,往往按照国家之间的协定实施移民,如最初移民夏威夷就是以“官约移民”形式派遣。日本政府及移民当地政府都对移民提供一定数量的补助,如日本政府对从事海外移民的民间公司发放补助金,以鼓励移民事业的普及;向移民提供补助费,在向巴西最初派遣移民的时候,向移民支付包括准备金、交通费、旅途住宿费等在内的补助费132日元25钱。[17]第三,在移民所到之处,为求得生存,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还要适应当地的文化,服从当地的社会规范,甚至要忍受种族主义歧视,不能为所欲为。移民后来大部分在移居地定居,并加入当地国籍,融入当地社会,为当地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以巴西为例,日本移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巴西的农业面貌,还建立了不少大企业,现在他们不仅控制了巴西许多重要经济部门,而且不少人跻身于政界和军界。[18]在日本,散居世界各地的这些日本移民及其后代被称为“日系人”,据财团法人海外日系人协会网站公布的资料,到2005年为止,海外日系人大约有260万人。综合以上特征,可以认为近代日本移民海外是在当时国力还不强大的情况下,实现解决人口问题的诉求,而无法实现领土的诉求,殖民色彩尚不明显。
殖民地移民 如果说近代以来日本向以美洲国家为主的人口移动是“移民”的话,那么,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向中国东北地区移民就是地地道道的“殖民”了。“殖民”与“移民”,都是将一个地方的居民移到另一地方定居,以获得别处的财富,实现自己的生存为目的,这也是“殖民”与“移民”的相同之处。但移民是按照别人的规则去获得财富,而殖民是将自己的规则强加给别人,然后掠夺财富,这是“殖民”与“移民”的最大区别,实施移民的国家与移民前往的国家有无统属关系也是区别“殖民”与“移民”的根本标志。与“移民”相比,“殖民”的特征一是依靠国家力量实施移民过程,并伴有军事、武力的强制;二是具有明显的领土野心,并以掠夺财富为目的;三是殖民过程建立在对被移民国家压迫的基础之上,对殖民地造成极大破坏,阻碍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通过学习西方,实现一系列改革,在东方国家率先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但日本推行“脱亚入欧”政策,在刚刚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之后,便与西方列强为伍,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取胜,更加奠定了其跻身世界列强的地位。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岛国,具有强烈的扩张性,日俄战争以后,日本继承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所有权利。为了壮大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实力,并通过东北辽阔的土地解决日本的“人口过剩”问题,在日俄战争后不久,就通过“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实施向中国东北移民。“九一八”事变后,在关东军的策划和推动下,日本政府开始实施“武装移民”政策,从1932年到1936年,先后五次向中国东北派遣近万户“武装移民”。“武装移民”派遣具有明显的军事目的,移民的募集以“在乡军人”为骨干,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军事训练后进入吉林、黑龙江两省,“武装移民”承担着镇压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巩固日本军事占领的任务。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制定了“百万户移民”计划,即从1937年开始,在20年时间内向中国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这一作为当时“七大国策”之一的移民计划被称作“民族大移动”。此计划的制定不仅具有国防目的,还包括解决人口与就业问题,缓和国内的社会矛盾,故移民募集不再以“在乡军人”为主,而变为以农民为主。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内被应征入伍和投入军需产业的劳动力急剧增加,“百万户移民”计划并没有顺利实施,如表2-11所示,第一期计划比最初的10万户设想减少到72600户,而实际上只募集到42635户。[19]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移民募集难度更大,计划根本无法实现。随着1945年日本战败,作为“国策”的满洲移民政策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表2-11“百万户移民”第一期实施情况(1937—1941)
在日俄战争之后到日本战败近40年时间里,数十万日本人被移民东北。[20]“满洲移民”政策的实施,不仅是解决国内劳动力过剩这一人口问题,更主要是包藏着吞并东北的领土野心及对东北实行统治的政治野心。一方面,“满洲移民”是日本军国主义政权实施侵略政策的工具,他们强占土地、房屋、劳动工具,致使中国农民流离失所,生活无着。从表面上看来,移民是这些土地的耕种者,实际上他们是日本政府移民侵略的实践者。在战争需要时,移民立即成为军人。另一方面,移民也是日本侵略政策的牺牲品,他们大多数是下层农民及低收入者,希望通过移民改变贫困的状况,背井离乡来到气候、环境等都不习惯的地方,面临着很大生活压力,疾病时有发生,不少人患上“屯垦病”(因思乡、失望和不满造成的精神疾病)。由于他们侵占当地老百姓的土地与房屋,必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抗日武装力量的袭击,死伤人员时有出现。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阶段,这些移民大多数被应征入伍,直接参与到战争中,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尤其是战败时,大多数移民被他们的政府抛弃,许多人在撤退回国途中病死、累死、饿死,其子女成为被遗弃在大陆的“残留孤儿”。总之,日本的“满洲移民”政策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及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伤害,移民自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