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蔑华——“チャンチャン坊主”(辫子佬)的出现(1 / 1)

与日本人在明治初年剪掉丁髷,彻底摆脱了被讥讽为“豚尾”的屈辱相比,剪掉清末中国人脑后的辫子却非易事。到19世纪80年代大部分日本人剪掉丁髷的时候,中国大地上还没有人敢对脑后的辫子提出质疑。直到辛亥革命发生后,中国人才开始告别辫发。头发革命的落后,反映出人们观念的落后与改革步伐的迟缓。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剪发通令》比1871年日本政府发布《断发脱刀令》晚了40多年,而中日关系的逆转正发生在这40年里。日本人“学欧美人之事先行一步便产生鄙视支那之骄傲情绪”[20],伴随着对清领土的觊觎,蔑华情绪也日益滋长,清人脑后的辫子成为其诋毁中国人形象的工具。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资料中,常有在汉字“豚尾”“豚尾奴”的旁边注上“チャンチャン”这一读音的情况[21],说明“チャンチャン”与“豚尾”是同义语,分别是英语Pigtail的日式与汉字表达。但仔细分析“チャンチャン”与“豚尾”“豚尾奴”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有些许差异存在,也体现出日本人蔑华情绪的形成与蔓延。

根据《日本国语大辞典》的解释,“チャンチャン”(读音为“锵锵”),在江户时代,有些穿着清式服装的小贩,走街串巷,边敲钲叫边卖糖果,钲发出的声音即“チャンチャン”[22]。有日本学者认为,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常用“芥子坊主”等语言称呼留辫子的清朝人,但当时还不包含侮辱的成分。[23]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让日本朝野震惊,对中国从敬畏与景仰逐渐转为怀疑、轻视。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日本获得了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中国的对等地位,开始滋生蔑视中国的心态,对中国人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最先出现的与清人辫发有关的歧视性语言是“チャンチャン坊主”(意为“辫子佬”,以下同)。一般认为“辫子佬”的最早出现是在1870年出版的滑稽小说《西洋道中膝栗毛》中[24]。书中描述主人公从日本出发到伦敦参加万国博览会途中,路经上海时所见“男子不分老幼,皆为‘辫子佬’,书中还有把辫子比作‘豚的尻尾’的内容”[25]。值得注意的是,1870年这部小说出版时,日本还没有发布《断发脱刀令》,自己的头顶还留着“猪尾巴”——丁髷呢!1873年,在一本名为《文明开化》的小册子中,作者加藤祐一为了说明剪掉丁髷是文明行为,便拿清人的辫子说事:

自汉土到明世皆留全发,鞑靼之片隅小国起而灭明,改世为清,则成鞑靼风之光头和尚。看似不错的光头,实为无品无威之下人头型也。吾国之野郎头亦因自爱而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也。细想之实为怪异之发型,连辫子佬都无法不笑。[26]

这段话不仅把清人的辫子当“反面教员”,也使用了“辫子佬”这样的词汇,这是“辫子佬”一词首次在政论书籍当中出现。

1874年5月,日本以琉球船只遇风漂流至台湾南部少数民族部落牡丹社,54名琉球藩民遭杀害为由出兵台湾,迫使清政府赔款50万两白银,并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日本朝野认为这是前所未有的“大成功”[27],媒体上始现用“辫子佬”称呼中国人的报道。如1874年7月22日的《东京日日新闻》有这样的报道:

开成学校教师菲拉所雇支那佣人何细,在三河町一丁目名“柳汤”之澡堂,受本石町中川广吉“辫子佬”之嘲笑,愤怒至极,遂诉至巡逻之警察,双方被带至屯所(警察署)查问。广吉述称因为你是“辫子佬”我才叫你“辫子佬”,你若不是“辫子佬”的话我也不会叫你“辫子佬”。是“辫子佬”就一定叫你“辫子佬”。

因称“辫子佬”按诖违条例第56条予以处分。[28]

这个以骂人者受到处罚而结束的事件,一方面说明社会上以“辫子佬”辱骂中国人的大量增加,以至于见诸媒体;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样的骂人话还不能肆无忌惮地使用,因为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彻底摘掉东亚弱国的帽子,以自身的实力,对大清国还持有相当的忌惮。如1874年11月14日,《新闻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即使取胜也不可松懈”的文章:

此度获得赔款,日本人自满得意,“辫子佬”终于屈服。四百余州已是囊中之物,恭亲王、李鸿章之辈如同小儿不足为惧,可追至万里长城飘扬国旗。若以此傲慢神情疏忽大意,则不知何时我们也会支付赔款。支那因此事失去第一名义,在各国面前颜面尽失,“辫子佬”在困窘之际也会痛彻心扉,或许何时会报此恨。无论如何,日本要成就此事,必要明了我们遇到了可怕的强敌,须人人愤励勤勉,极尽富国强兵之手段,在各个方面都要强于“辫子佬”。[29]

这篇文章中多次用“辫子佬”指代清朝中国人,表示强烈的蔑视,同时又提醒大家不要因为获得清朝的赔款就得意忘形,而要立足于今后与清朝这个“可怕的强敌”的竞争,在各方面胜过清朝。

书刊媒体上公开对清人使用“辫子佬”这样歧视性语言,对民众的恶劣影响与导向作用可想而知。在日清朝人身处其境,极其愤慨,尤其是在华侨集居的横滨,多次发生华侨不满被骂“辫子佬”而与日本人发生冲突的事件。有位到横滨访友的中国人张春舟愤而投书《横滨每日新闻》(1877年12月7日),指出“连道德社会的报纸都把辫发用片假名写成チャンチャン,而且满不在乎地使用‘豚尾头’这样的词,助长庶民嘲弄骂辱中国人的倾向。日中之间最重要的是善邻友谊,小事在不知不觉间会酿成大麻烦”[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