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豪族,到律令时代公家贵族,再到幕府时代军事贵族,因为日本历史上贵族制度悠久的存在,明治维新后,以下级武士为核心建立的新政权根本无法对贵族实施彻底的革命,只是按照政局的需要对旧有身份关系进行了重组,给公卿贵族恢复昔日的名誉,对军事贵族,仅保留了藩主大名,而对大多数武士实行剥夺。根据1869年建立的华族制度,昔日形同水火的公卿与大名诸侯这两大贵族终于集中到东京,彻底告别旧公卿与旧诸侯身份,成为“同族”——“天皇的华族”。面对高涨的自由民权运动,出于在未来开设国会后建立以华族为主的贵族院,以作为“皇室的藩屏”的需要,1884年,明治政府以明治天皇的名义颁布《授荣爵之诏》,同时发布“华族令”,授予华族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爵位,地位仅次于皇族。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华族令”,39位既非公卿华族,也非诸侯华族的人因倒幕维新及之后的各种功勋成为“功勋华族”,后来也不断有人跻身进来,其数量远超公卿华族与诸侯华族。华族制度是在前近代贵族的家格门第基础上,注入近代实力主义,从而产生的近代新贵族(共有1011家)。二战后,根据1947年实施的《日本国宪法》,“对华族以及其他贵族制度,一概不予承认”,承载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旧贵族与78年近代史的新贵族才彻底退出日本历史舞台。而贵族精神——公家贵族的崇尚知识与教养、武家贵族的尚武与忠诚则构成了日本国民性的重要内涵。
注释
[1]美]乔纳森·德瓦尔德著、姜德福译:《欧洲贵族1400—1800》,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7页。
[2]日本大辞典刊行会:《日本国語大辞典》第5巻,小学館,1993年,第597頁。
[3]辞书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90-791页。
[4]王金林:《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页。
[5]沈约:《宋书》卷97,《夷蛮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395页。
[6]608年,推古天皇派遣使臣到隋朝所携国書中写道:“东天皇敬白西皇帝”,首次使用“天皇”称谓。本书为叙述方便,对此前的大王亦称“天皇”。
[7]沈约:《宋书》卷97,《夷蛮传》,第2395页。
[8]坂本太郎等校注:《日本書紀》上,雄略天皇二十三年八月条,岩波書店,1993年,第501頁。
[9]坂本太郎等校注:《日本書紀》下,孝德天皇大化元年九月条,第279頁。
[10]坂本太郎等校注:《日本書紀》下,皇极天皇元年春正月条,第237頁。
[11]坂本太郎等校注:《日本書紀》下,皇极天皇元年是岁条,第245頁。
[12]井上光贞等校注:《日本思想史大系·3·律令》,岩波書店,1976年,第126頁。
[13]《令集解》官位令,黒板勝美編:《新訂增補国史大系·23卷》,吉川弘文館,1943年,第3頁。
[14]《令集解》官位令,黒板勝美編:《新訂增補国史大系·23卷》,第3-4頁。
[15]井上光贞等校注:《日本思想史大系·3·律令》,第280頁。
[16]《令集解》官位令,黒板勝美編:《新訂增補国史大系·23卷》,第14頁。
[17]滝川政次郎:《日本社会史》,刀江書院,1929年,第51-52頁。“直”是大和时代氏姓制度中赐予地方首领国造的姓,“首”是赐予村落首长的姓。
[18]《类聚符宣抄》卷9,《方略试》承平五年(935年)八月二十五日条,见黒板勝美編:《新訂增補国史大系·7卷·类聚符宣抄》,吉川弘文館,1936年,第249頁。
[19]公卿,律令官制最高官职的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公)与令外官的大纳言、中纳言、参议(卿)的总称。
[20]朝臣,标志贵族等级的“姓”之一。始自684年天武天皇对贵族赐姓,“朝臣”主要赐予大贵族,地位仅次于“真人”(赐给历代天皇后裔)。平安时代起,“真人”姓衰落,“朝臣”居人臣中最高位。
[21]蔵並省自:《日本近世史》,三和书房,1972年,第28頁。
[22]室町、战国时代有实力的农民,因与大名或领主结成主从关系而获得“侍”的身份,因不离开居住的村落而称之。
[23]大久保利謙等編:《史料による日本の歩み》近世編,吉川弘文館,1955年,第40頁。
[24]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39页。
[25]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第139页。
[26]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第139页。
[27]大石慎三郎等:《江户時代と近代化》,筑摩書房,1986年,第79頁。
[28]《太平记》,转引自家永三郎:《日本道徳思想史》,岩波書店,1961年,第98頁。
[29]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第55页。
[30]武家传奏:从室町时代开始至江户时代于朝廷内设置的负责向幕府通报朝廷事务的官职。江户时代定员2名,地位仅次于关白,由大纳言级公卿担任,其任命要得到幕府的许可。
[31]大久保利謙等編:《史料による日本の歩み》近世編,第75-76頁。
[32]皇室事典編辑委员会:《皇室事典》,角川学芸,2009年,第100頁。
[33]天皇即位后的第一次新尝祭。是天皇即位仪式的重要部分,也称“践祚大尝祭”。
[34]奥野高広:《皇室御経済史研究》后篇,国書刊行会,1944年,第190-197頁。
[35]村岡典嗣:《日本思想史概説》,創文社,1977年,第334頁;豊田武:《武士団と村落》,吉川弘文館,1963年,第15頁。
[36]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30,《东夷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856页。
[37]贱民包括陵户、官户、家人、官奴婢、私奴婢,统称“五色之贱”,占当时人口一成左右,参看原田伴彦:《被差别部落の歴史》,朝日新聞社,1973年,第41頁。
[38]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载《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71页。
[39]雨森芳洲:《橘窗茶話》,日本随筆大成編輯部:《日本随筆大成》第7巻,吉川弘文館,1974年,第367頁。
[40]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第156页。
[41]矢木明夫:《身分の社会史》,評論社,1969年,第120頁。
[42]福沢諭吉“旧藩情”,富田正文等編:《福沢諭吉選集》第12巻,岩波書店,1981年,第42頁。
[43]福泽谕吉著,北京编译社译:《文明论概略》,第156-157页。
[44]福沢諭吉:《旧藩情》,见富田正文等編:《福沢諭吉選集》第12巻,第42頁。
[45]矢木明夫:《身分の社会史》,評論社,1969年,第214頁。
[46]美]乔纳森·德瓦尔德著,姜德福译:《欧洲贵族1400—1800》,第47页。
[47]中村吉治:《体系日本史叢書 社会史Ⅱ》,山川出版社,1981年,第2頁。
[48]西本愿寺光徳府編:《年年改正雲上明覧大全》,須原屋平左衛門等(个人出版),1868年,第3-7頁。
[49]扶持:按人头支付的口粮,一人扶持,当时按每天五合的标准支付,一年共一石八斗。
[50]引青山道夫:《養子》,日本評論新社,1952年,第61頁。
[51]細川重贤:《肥后侯训诫书》,载李卓主编:《日本家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62-463頁。
[52]中村幸彦等校注:《日本思想大系·59·近世町人思想》,岩波書店,1975年,第88、115頁。
[53]熊沢蕃山:《集義和書》,《日本思想大系·30·熊沢蕃山》,岩波書店,1971年,第249頁。
[54]佐藤常雄、大石慎三郎:《貧農史観を見直す》,講談社,1995年,第115、117、11頁。
[55]福沢諭吉:《国会の前途》,见慶応義塾編:《福沢諭吉全集》第6卷,岩波書店,1959年,第45頁。
[56]关于贵族人数的参考数字:1868年建立华族制度时,共有142家公卿被列为华族。根据《明治史要》1875的统計,当时华族总计2891人,户平均6.4口的标准,1868年的公卿华族人口约为908人。浅見雅男:《華族たちの近代》,NTT出版株式会社,1999年,第16頁。关于武士人数的参考数字,根据细川广世1883年編辑、出版的《日本帝国形勢総覧》第139頁,宽永元年(1624年)全国兵数为546516人。另据修史局編《補正明治史要付録表》,1872年全国士族共有425827人,连同家属共1941241人,占全国人口5.77%(東京大学出版会複刻版,1966年,第29、57頁)。
[57]宮内庁:《明治天皇紀》第2卷,吉川弘文館,1969年,第559頁。
[58]英]多尔著、松居弘道訳:《江戸時代の教育》,岩波書店,1970年,第235頁。
[59]1910年小学、初中、高中在学人口指数(以1920年为100),日本为88.8,美国为86.4。文部省:《日本の成長と教育》,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63年,第235頁。
[60]斋藤拙堂:《士道要論》,井上哲次郎等編:《武士道全書》第6卷,時代社,1942年,第2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