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纪之交全球金融格局和国际货币体系(1 / 1)

亚洲金融危机在区域内传播的速度和力度,一个微观层面上的经济个体——美国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VCM)的危机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俄罗斯金融危机对国际资本市场的猛烈冲击等事件,都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的概念。这主要根源于过去十年之内全球金融格局中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一方面是国际资本流动总量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银行资金为主发展到银行资金、国际直接投资和资本市场融资三分天下。虽然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但后者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停滞,相反在危机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表现违背了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危机的随机波动,它表明国际资本流动的扩张和增长已经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并不为危机所左右。尽管国际资本的流动在遭受危机困扰的地区波动很大,但是全球的国际直接投资却非常稳定,而且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资本流动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势头,国际资本流动已经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转变为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

然而,理解国际资本流动的关键不在于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而在于其速度的变化。从衍生产品的角度来看,这个市场的发展相对比较平稳,但是交易的速度在加快,这说明衍生产品交易的时间缩短了;从货币的角度来看,在国际结算体系中,美元仍然居于主导地位,日元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而欧洲区的货币基本上是在稳步发展;从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资金来看,以前政府资金和私人资金各占一半的格局如今转变为以私人资本为主;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运作主体来看,投资公司和保险公司的资金增长较快。以美国为例,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第一次超过了银行的金融资产;从融资发行者来看,私人占据了绝大多数,相应的政府的作用在减少。

在对以上各个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中国银行总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朱民得出了有关国际资本流动的八个结论:国际资本的流动稳定,而且是非常高速地扩大,这是显示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最好指标。此外,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资本的流动使资本流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资本流动;并且,国际资本流动在本质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0年前以援助为主,20年前以互利为基础,10年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而如今的国际资本流动是全球的风险回避,是全球的银行家和金融家在金融市场全球化下的唯一选择,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资本流动的动力和目标;国际资本流动结构已经演变为银行资金、国际直接投资和资本市场融资的三分天下,这表明市场被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私人资本已经开始取代政府的投资,说明政府的影响能力在逐步降低;影响汇率的因素主要是资本账户,而不是经常账户;美元和美国经济实力的超强发展;金融的全球化或金融资本的扩张还处于初始阶段;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是影响全球经济体系的关键;国际资本流动的波动还会不断继续,危机还会不断发生,其原因在于现有的经济体制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动。具体来说,是因为金融资本的流动快于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以及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的效率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效率。

正是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世纪之交的新的国际金融格局,并对以往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挑战,因此改革现有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国际金融经济新秩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那种完全取消金融自由化、对资本流动实行严格控制的想法已经落后于时代,而那种减少甚至取消政府管制、激进地推行金融自由化的主张则显幼稚,忽略了金融自由化的弊端。比较现实的主张应该是对现有的国际金融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实现资本的自由、有序流动,寻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以利于新旧体制的平稳过渡和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但是,现实情况下各国对现有国际金融体制如何进行改革,建立怎样的国际金融新秩序还存在较大分歧。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张宝珍认为,在进行改革以及新建的过程当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即“保证国际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国际资本的自由、有序流动;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集团所接受;渐进式改革,应先易后难,有计划地进行。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国际金融领域的监控和防范”。至于一些具体步骤可以考虑首先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性经济金融机构的职能,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其次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机制;最后建立国际金融合作和协调机制,从而建立起国际金融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