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直到1990年的40多年中,日本经济创造了三个让许多人深信不疑的神话:股市虽有波动,但长期牛市格局不变,持股必赚;土地、房产价格长期上涨趋势不变,持有必赚;银行有政府保护,任何情况下也不会倒闭。但是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股市神话”“土地神话”和“银行不倒神话”被接连戳破。
先是“股市神话”的破灭。从1989年起,为控制经济过热局面,日本政府采取了三项经济降温措施。一是提高存款利率。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的15个月内,存款利率连续五次上调,由2.5%一气升到6%。二是提高特定土地税率。1989年12月实行《土地基本法》,旨在通过税收手段促进闲置土地的利用。1990年12月,自民党制定《土地税制改革大纲》,其中包括创设土地持有税和征收土地继承税等内容。1992年1月,日本政府提高了土地税率,继续对土地投机者施压。三是对金融机构的融资实行“总量限制”。1990年3月,大藏省银行局长发出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对不动产业、建筑业以及对下属住宅金融专业银行的融资不得超过其总融资的增长比率,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定期向政府主管部门汇报对指定限制领域的融资情况。[14]
不断加息的政策利空效果迅即在股票市场得到回应,日经平均股价在1989年12月29日创下38915日元、股价收益倍率71倍的纪录后,调过头来直线下跌,1990年10月1日跌至20221日元,1992年8月18日跌至14309日元。结果,不到两年时间,股票降至1989年最高价的38%,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减少了430万亿日元(1992年日本的GDP为450万亿日元),股市泡沫崩溃,“股市神话”宣告破灭。2003年4月28日,日经平均股价跌至7608日元,这个价格仅相当于泡沫时期最高值的20%。
再看“土地神话”的破灭。与股市的表现相反,1990年,城市普通商业住宅、高级公寓、办公楼、商业街地、高尔夫球场建设热度不减,六大城市房地产价格增幅继续保持高位。同年,大阪城市圈的住宅、商业地价升幅达到56.1%和46.3%,创造了该地区泡沫时期不动产业价格升幅的最高纪录。1991年,全国房地产价格升幅放慢到10%左右。进入1992年后,以东京为首的六大城市圈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并一发而不可收。1992—1998年的七年间,全国城市商业地块、普通住宅、工业用地等所有房地产价格连年下降,六大城市圈下跌了40%—50%。由此,房地产泡沫崩溃,“土地神话”宣告消失。
房地产泡沫与股市泡沫的崩溃之所以出现一年多的时间差,原因在于建设业有个一年左右的建设周期,不可能像股市一样瞬间变换面孔。建设业属于长线投资,即使经济状况出现负面变化,开工项目也不易中途停止,否则投资者将蒙受更大损失。从银行的角度说,虽然意识到房地产业的风险在加大,但在老客户资金紧张的时候,与其坐视不管,莫如追加融资,助其度过难关。房地产泡沫就是在这种机制下得以延续的。
据估算,在股市、地价暴跌的资产价格缩水过程中,约1000万亿日元“蒸发”[15]。
最后是“银行不倒神话”的破灭。泡沫崩溃过程与泡沫膨胀过程恰好形成一组逆向变化的对照。股价和房地产价格下跌,造成企业持有的动产和不动产资产价格缩水,按原价评估的资产价格与现价之间出现巨大亏空,因此银行根据时价评估企业的贷款抵押资产时,便出现了大量资不抵债的情况。当企业即使清产也无法偿还银行债务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便会出现大量无法收回贷款的呆账和死账,经营赤字增加。不仅如此,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本身持有的股票、债券也在缩水,导致其自有资本构成率急剧下降,于是便出现了银行支付困难、濒临破产情况。
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问题最初是通过住宅专业金融公司的经营破绽曝光的。70年代以前,日本政府原本是不允许金融机构向个人购买房地产提供贷款的,但是此后为了改变“经济大国”“福利小国”形象,在国民的强烈呼吁下,政府放宽限制,批准成立了一批专门从事个人住宅贷款的金融公司。这些公司本身不是银行,而是分别依托于某一母体商业银行的支持和贷款,开展私人住宅贷款业务。此外,政府系统的农林金融机构也曾向“住专”公司提供了大量贷款资金。80年代中期以前,各“住专”公司依靠国家政策优惠及其垄断性地位,普遍取得了丰厚的收益。
1985年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急剧进展,政府放宽了金融分业经营限制,以往只能通过“住专”向不动产业间接投资的“母体银行”,也获得了直接向私人住宅提供贷款的权限,私人房宅借贷市场竞争骤然加剧,由此“住专”的经营开始走向下坡路。
1992年地价下跌后,“住专”的主要贷款对象中小房地产公司普遍出现经营亏损,无法按期还贷,甚至丧失了支付贷款利息的能力,有些企业已资不抵债,“住专”即使采取清偿还贷措施,也无法全额收回贷款。出于对战后以来“土地神话”的笃信,银行方面的基本判断是地价下跌是暂时现象,迟早还会反弹。于是母体银行通过“住专”继续向房地产业追加贷款,政府系统的农林中央金库和县级农业信用社也保持了同一步调。结果在泡沫经济崩溃的90年代前期,出现了“僵尸银行支撑僵尸企业的局面”[16],即围绕着地价下跌和“住专”贷款问题,形成了一种地价下跌→房地产公司经营恶化和还贷难→“住专”出现不良债权→公私金融机构增加对“住专”的低息贷款→“住专”继续向房地产公司追加贷款→地价继续下跌→房地产公司经营进一步恶化并大量破产→不良债权拖垮“住专”→“住专”的母体银行出现危机的恶性循环。
1995年夏,大藏省公布的测算数字是,日本住宅金融、住宅借贷服务、住总、综合住金、第一住宅金融、地银生保住宅借贷、日本住宅等七家住宅金融专业公司的13万亿日元总贷款额中,无法回收的死账为6.4万亿日元,这些主要依靠母体银行的资金拆借来维持运营的“住专”公司实际上已经破产。
但是,“住专危机”不过是揭开了日本90年代金融危机的序幕,其连锁性影响是导致了一批更大的金融机构垮台。1994至2003年10年间,住宅金融专业公司、地方信用社、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全业种的破产事件接连发生,其中北海道拓殖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山一证券等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称得上金融业发生“地震”的重大冲击性事件。至此,战后以来创造的“银行不倒神话”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