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产业合理化的效果(1 / 1)

战后的产业合理化带来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也引起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据测算,与开展合理化前的40年代末相比,50年代中期,钢铁、棉纺、水泥等行业的单位生产耗时率平均下降了45%左右[53],人均月采煤量由8.7吨增加到12吨。[54]钢铁业薄钢板生产因装备了带钢轧机,效率竟一下子提高了1000倍。[55]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继1951年恢复到战前水平后,1954年突破战时最高生产规模[56],从而完成了战后经济复兴的任务。

产业结构的变化表现在,钢铁、造船等基础产业部门基本完成设备更新换代,实现劳动密集型生产向资本密集型生产转变。这些传统产业已通过技术更新和先进管理方式而面貌一新,成为50年代后半期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柱产业。

产业组织结构方面也有不小变动,特别是第二次修改《禁止私人垄断法》后的1954年,企业合并、资本集中倾向加剧。以新三菱商事的成立为代表,被分割的旧财阀所属子公司重新组合,企业重新向大型化、跨业经营方向发展。据调查,1950年,日本全国拥有1000万日元以上资本的大企业144家,其中1亿至5亿日元的大企业7家。到1955年,1000万日元以上资本的大企业增至173家,并出现了拥有5至50亿日元资本的12家特大型企业。[57]产业组织结构这一变化,对于更大规模地开展技术革新,提高日本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不过,正如日本学者指出的,以基础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合理化政策,虽然在钢铁、造船等扶植费用递减产业上取得了“成功”,但在“保护费用递增产业”的煤炭业上却归于“失败”。[58]这是因为,日本煤炭资源本来不富,长期采掘和战时滥采,许多矿井已无煤可采,加之石油这一廉价的“**能源”已在世界悄然兴起,作为夕阳产业的煤炭业,虽经政府大力扶持,也无法摆脱“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命运。在这点上,也反映出政府在政策上依然存在缺乏前瞻性。

最后从战后产业政策史和战后经济发展史的视角出发,探讨一下产业合理化政策的位置和意义。

一是倾斜生产方式与产业合理化相比较。倾斜生产方式作为日本政府于1947至1948年推行的战后最初的产业政策,在重点产业的选择(煤炭、钢铁等)、扶植保护的方法(物资与资金上的政策倾斜)等方面,与产业合理化政策之间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两种政策却有本质区别。倾斜生产方式极力限制技术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主要以增加劳动投入方式来提高生产量,可称为“人海战术”或“数量第一主义”。[59]当时国家对重点产业的扶植,大量地采用了直接支付补贴金的方法,并且只要是属于重点产业的企业,便不问其经营效益如何,一视同仁。因此,倾斜生产方式只能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临时性的、非现代化的产业政策。相反,产业合理化政策特别强调生产技术和设备的现代化,主张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进而扩大生产规模。政策的扶植对象,不但看其是否属于重点产业,还要视其实际效益和经营状态,择优选取[60];并且取消了直接财政补贴,采用了优惠税制等间接方式。因此,从本质上说,产业合理化是一项现代化的产业政策。

二是产业合理化与高速增长时期产业政策的关系。按照日本战后经济发展阶段论,产业合理化作为经济复兴时期的产业政策,与其后高速增长时期的产业政策属于两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但是两者间只有规模和深度的差异。这是因为,产业合理化时期确立的经济体制,产业扶植保护的政策思想、政策手段和方法等等,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没有根本改变,而是得到了继承和不断的调整完善。不过,产业合理化毕竟是在低发展阶段展开的,资本不足、市场狭窄的制约,决定它即便是现代化的政策,也只能停留在“点”与“线”的水平上[61];并且没有超出钢铁、电力、造船等基础或传统的产业部门。半导体、电视机、汽车、电子计算机等后来成为日本重要创汇产品的新兴产业,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产业合理化属于战后日本工业(产业)现代化的初期阶段。但是,正因为产业合理化具有与倾斜生产方式不同的现代化性质,是以“点”与“线”的现代化为前提完成经济复兴任务的,所以才有可能在经济自然恢复的动力“基本耗尽”的时候,又为日本经济的“起飞”储备了新的更大的能源,使1956年《经济白皮书》的作者后藤誉之助的焦虑变成了“杞人之忧”[62],从而揭开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合理化正是高速增长政策的原型和出发点。[63]

注释

[1]加藤尚文编:《日本经营史料大系》3(组织·合理化),三大书房,1989年,第98—99页。

[2]参见安藤良雄编《日本经济政策史论》下,东京大学出版会,1976年,第306页图。

[3]安藤良雄编:《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东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第129页。

[4]吉野信次:《日本工业政策》,日本评论社,1935年,第313页。

[5]经企厅战后经济史编纂室编:《战后经济史》(经济政策编),大藏省印刷局,1960年版,第161—162页。

[6]高濑庄太郎编:《产业合理化与经营政策》,森由书店,1950年版,第320—323页。

[7]工业技术厅:《技术白皮书》,工业新闻社,1949年版,第179页。

[8]有泽广已、稻叶秀三:《资料·战后二十年史》2(经济),日本评论社,1966年版,第183页。严格说来,真正的产业合理化是从1951年下半年出现经济萧条后大规模展开的。战争初期,企业为高额利润所刺激,普遍追求扩大生产而忽视增加投资。经济转入萧条后,才明显出现了加强内部整顿,利用特需所得进行技术改造更新和增加资本投入的倾向。

[9]经济企划厅:《战后经济史》(经济政策编),大藏省印刷局,1960年,第263页。

[10]香西泰:《高速增长的时代》,日本评论社,1989年,第95页。

[11]通产省:《商工政策史》第10卷,商工政策史刊行会,1972年,第259—260页。

[12]参见富永健一《现代的社会科学家》,讲谈社,1984年,第411—413页。

[13]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译本,三联书店,1987年,第15页。

[14]参见藤冈贞彦《战后日本教育史——现代化的再探讨》(手稿),第18页。

[15]通产省:《商工政策史》第9卷,商工政策史刊行会,1961年,第4—8页。

[16]转引自中村静治《日本提高生产率运动史》,劲草书房,1958年,第30页。

[17]通产省:《产业合理化白皮书》,日刊工业新闻社,1957年,第3—5页。

[18]通产省:《商工政策史》第10卷,商工政策史刊行会,1972年,第37页。

[19]J·迪古拉斯编:《共产国际文件》Ⅱ(日译本),现代思潮社,1970年,第298页。

[20]有泽广已、阿部勇:《产业合理化》,改造社,1930年,第19页。

[21]有泽广已、阿部勇:《产业合理化》,改造社,1930年,第20页。

[22]户木田嘉久:《合理化问题入门》,劳动旬报社,1969年,第51页。

[23]《列宁全集》第18卷,第594页。

[24]《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1页。

[25]加藤尚文编:《日本经营史料大系》第3卷(组织·合理化),三一书房,1989年,第117页。

[26]原文刊于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研究论集》1,1996年,此处有删节。

[27]经企厅战后经济史编纂室编:《战后经济史》(经济安定总部史),大藏省印刷局,1964年版,第196—197页。

[28]经济企划厅:《现代日本经济的展开——经济企划厅30年史》,大藏省印刷局,1976年版,第74页。

[29]朝仓孝吉:《新编日本金融史》,日本经济评论社,1988年版,第245页。

[30]有泽广已、稻叶秀三:《资料·战后二十年史》2(经济),日本评论社,1966年版,第183、171页。

[31]有泽广已主编:《昭和经济史》(中译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62页。

[32]中村隆英:《占领期日本的经济与政治》,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版,第20页。

[33]⑤井村喜代子:《1949年秋至朝鲜战争与“合理化投资”》上,三田学会杂志,80卷4,第50页。

[34]经企厅调查课:《战后日本的资本积累与企业经营》,至诚堂,1957年版,第42页。

[35]大岛清、榎本正敏:《战后日本的经济过程》,东京大学出版会,1968年版,第58页。

[36]小宫隆太郎等:《现代日本经济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75年版,第78页。

[37]井村喜代子:《1949年秋至朝鲜战争与“合理化投资”》上,三田学会杂志,80卷4,第48页。

[38]朝仓孝吉:《新编日本金融史》,日本经济评论社,1988年版,第257页。

[39]鹤田俊正:《战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经济新闻社,1984年版,第49—50页。

[40]井村喜代子:《1949年秋至朝鲜战争与“合理化投资”》上,三田学会杂志,80卷4,第42页。

[41]井村喜代子:《1949年秋至朝鲜战争与“合理化投资”》上,三田学会杂志,80卷4,第46页。

[42]经济审议厅:《经济白皮书》1953年版,经济统计协会,第141页。《经济白皮书》1955年版,至诚堂,第167页。

[43]安藤良雄编:《日本经济政策史论》下,东京大学出版会,1976年版,第348页。

[44]经企厅调查课:《战后日本的资本积累与企业经营》,至诚堂,1957年版,第105页。

[45]大岛清、榎本正敏:《战后日本的经济过程》,第61页。

[46]安藤良雄编:《日本经济政策史论》下,东京大学出版会,1976年版,第327页。

[47]日本开发银行:《日本开发银行十年史》,1963年版,第59页。

[48]安藤良雄编:《日本经济政策史论》下,东京大学出版会,1976年版,第348页。

[49]大岛清、榎本正敏:《战后日本的经济过程》,第20页。

[50]通产省编:《产业合理化白皮书》,日刊工业新闻社,1957年版,第129页。

[51]大岛清、榎本正敏:《战后日本的经济过程》,第87页。

[52]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页。

[53]劳动省劳动调查统计部:《技术革新与劳动生产率的实态》,劳动法令协会,1960年版,第15页。

[54]大岛清、榎本正敏:《战后日本的经济过程》,第91页。

[55]内野达郎:《战后日本经济史》(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第99页。

[56]中村隆英:《昭和经济史》,岩波书店,1989年版,第212页。

[57]公正交易委员会:《1963年度公正交易委员会年度报告》,大藏省印刷局,1965年版,第23页。

[58]小宫隆太郎等编:《日本的产业政策》,东京大学出版会,1985年版,第37—38页。

[59]参考中村文隆《道奇计划至朝鲜战争爆发时期工业化政策的展开》,明治大学《政经论丛》53卷2、3号。

[60]经企厅战后经济史编纂室编:《战后经济史》(经济政策编),大藏省印刷局,1960年版,第175页。

[61]香西泰:《高速增长的时代》,日本评论社,1989年版,第95页。

[62]后藤在白皮书中指出,依靠自然恢复的增长已经结束,以后的发展必须依靠技术革新和现代化,但一般认为,这一论断本自也包含一种今后经济发展速度可能会减慢的悲观情绪。见经济企划厅《经济白皮书》,至诚堂,1956年版,第2—4、42页。

[63]清山卓郎:《日本的经济政策》(1),大分大学《经济论集》,第40卷2号。原文刊于《日本学刊》1993年第3期,此处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