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整期的经济变动(1 / 1)

1954年经济调整过程中,财政、金融、产业、外贸、商业、中小企业、社会福利保障、劳动等几乎所有经济领域的相关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但对经济运行产生最大最直接影响的是财政、金融政策,特别是后者。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样,犹如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张晴雨表,能够极为敏感地反映经济形势并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的节奏。

调整期的金融政策以1954年五六月为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是推行紧缩政策,到1954年3月,各种严厉的紧缩措施已全部出台,对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强大压力,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危机来临的气氛,以至于从经济界发出“紧缩既不应一刀切,又须讲究节奏”的怨叹之声。[25]转入后一阶段,从输出金融缓和、增加对企业的贷款开始,金融紧缩政策逐步而慎重地趋于缓和,以期新的景气时期到来。

然而,调整期的政策变动与经济变动并不是同步的。1953年的景气高涨局面并未因紧缩政策的实施戛然而止,而是持续了三个月后,于1954午1月才达到顶峰。紧缩政策的效果首先是从批发物价的急剧下跌开始表现的。据经济审议厅调查公布的“每周批发物价指数”,1954年2月至8月间,批发物价下跌率为10%。销售不畅导致商业、批发业库存猛增,利润下降,资金周转困难。同时又因金融紧缩而难以获得贷款,商户不得不廉价抛售库存,节制进货。流通部门的不景气,很快便引发了生产部门的产品滞销,库存增加,周转资金拮据,生产减量等连锁效应,使工业生产也于1954年3月转入低谷。

同样,尽管从1954年夏末起调整政策趋于缓和,也未能立刻制止经济滑坡的趋势,萧条局面又持续了三个月后才陷入谷底。

为什么在调整政策的变动与经济变动之间会产生这种不同步现象呢?惯性原理恐怕是最为简单的一种解释。然而这是否反映了经济调整的一般规律呢?这显然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课题。

在经济调整的1954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国民经济统计数字表明,除农业外,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实际消费水准仅比上年度增长了2.8%、3.5%、4.8%。[26]这与1953年度的11%、30%、8%的增长率形成了鲜明对照。[27]一句话,1954年是日本战后经济增长率最低的一年。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经济调整的目的,并不在于现实经济增长的快慢,而在于从根本上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为未来经济的“起飞”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