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败时,无论从“有形资本”上看,还是从“无形资本”上看,资本积累的水平和规模与战前相比并无大的差异。如此说来,既然在经济基础方面战败后与战争前基本处在同一起点上,还有什么“战后经济复兴”可言呢?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事实上,战败后日本的经济状况是极其险恶的。与1934—1936年相比(年均指数为100),1945年8至12月间,工业生产急速下跌,其中生产资料生产仅及战前同期的1/10,生活资料生产为战前同期的1/4左右。试以钢铁业为例,1946年,高炉、平炉开工率只有2%。[14]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家经济规模的重要指标,战败之年因横跨战时战后两个时期,加之战后初年的混乱状态,缺乏可靠的统计数据,但1946年仅及战前的一半左右。[15]生产的极度萎缩,使失业人口骤增,并引起物资奇缺、物价飞涨、黑市猖獗,战后仅一年多时间,消费者物价便上涨八倍多,而黑市价格又是同期公价的七倍以上。[16]平民百姓过的是变卖家产、朝不保夕的“剥笋生活”。总之,当时的日本确是一种满目凄凉、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
日本经济的破败根本原因在于发动那场罪恶的战争,并使战败后的日本经济处在一种极其不利的内外环境之中。
其一,国家处在外国军队占领下而丧失了主权。日本作为战败国将受到怎样的惩罚,国家的前途命运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未知数。国家发展目标的丧失、国民心理的恐慌及麻木状态,必然对现实经济活动产生强烈影响。
其二,自战败之年起,美国占领当局便在日本急剧推行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清洗各界军国主义分子。这对战前垄断日本经济的财阀企业及其代表人物来说无异于大难临头。既然自保尚嫌不虞,何暇顾及经营?
其三,占领及战后改革,使日本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处在急剧转变之中,在破坏、改造旧体制到建立新体制并使之发挥机能的过程中,各种矛盾都趋于表面化、尖锐化。前述生产、分配、消费的逆循环现象正是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其四,战时日本经济曾被强制纳入战时经济统制轨道,80%的企业直接或间接从事军工生产。战后,日本虽被允许进行和平经济生产活动,但是由于战争的破坏,企业的转产迁移、设备的修复等等,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而且需要时间,而在“国家、企业、家庭经济开支皆为赤字”[17]的条件下,短期内解决这些问题又谈何容易。
其五,根据同盟国的决议,日本必须进行战争赔偿,在有关赔偿计划制定实施前,日本军工企业及财阀大型企业的有关工厂设备须停产封存、等候处理。据估计,这批工厂数超1000家,其设备生产能力约占全国工业的1/3。不难理解,这批荟萃战前日本工业生产技术及设备精华的军工企业停产封存,对当时的日本经济将产生多么重大而现实的影响。
其六,战败后海外殖民地的丧失,同盟国采取的严厉经济封锁政策,几乎把一向依赖海外市场和资源的日本逼入绝境,使人力、设备方面拥有一定条件的日本经济面临无米之炊。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在国民经济的资源供给上,海外资源的断绝不能单纯地用减法来计算,而应该考虑其乘数效果,设想海外铁矿石的供给一旦断绝,必将对钢铁及其他所有铁金属制造工业等下游产业的生产产生一系列连锁性影响。
综上所述,尽管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归于惨败,但是家底并未输光,只是由于战败后所处的国际环境极其不利才导致战后的经济危机,从而使前述的“有形资本”及“无形资本”的积累只能作为一种“潜在的资本”或“潜能”存在,不能得到“量”的实现。但是,战前留下的这笔可观的遗产,一旦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外部制约条件得到改善,“潜能”获得解放,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必然展示出新的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转变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起步具有决定性意义。从内部条件和外部制约两个侧面分析战后日本经济的起点,不仅对搞清问题本身是必要的,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同时愈加使我们认识到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18]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页。
[2]正村公宏:《战后史》上,筑摩书房,1987年,第109—110页。
[3]香西泰:《高度成长的时代》,日本评论社,1989年,第41页。
[4]有泽广巳、稻叶秀三:《资料·战后二十年史》2(经济),日本评论社,1966年,第4页。
[5]香西泰:《高度成长的时代》,日本评论社,1989年,第41页。
[6]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日本战争经济的崩溃》(日译本),日本评论社,1972年,第253页。安藤良雄:《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第12页。
[7]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日本战争经济的崩溃》(日译本),日本评论社,1972年,第251页。香西泰:《高度成长的时代》,日本评论社,1989年,第42页。
[8]安藤良雄:《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第150页。
[9]《列宁全集》,第251页。
[10]参见柳长生《战后日本经济不是在“一片废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1989年,第12期。
[11]正村公宏:《图说战后史》,筑摩书房,1989年,第48页。
[12]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东洋经济新报社,1984年,第11—12页。
[13]饭田经夫等:《现代日本经济史》,筑摩书房,1976年,第92—98页。
[14]历史学研究会编:《日本同时代史》第1卷(败战与占领),青木书店,1990年,第203页。
[15]安藤良雄:《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第3页。
[16]中村隆英:《昭和经济史》,岩波书店,1989年,第198页。
[17]经济企划厅调查局编:《资料经济白书25年》,日本经济新闻社,1972年,第20页。
[18]原文刊于《外国问题研究》199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