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形资本”的积累(1 / 1)

有形资本亦即国家总财富,是可以量化的、以物的形态表现的资本。所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社会公共及私人设施和财产等均属于这一范畴。据前述统计资料,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的1935年,国家财富积累总额为1868亿日元,战时最高点曾达到1942年的2531亿日元,1945年战败时为1889亿日元。[5]这三个数字间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其一,日本从全面侵华到发动太平洋战争期间,资本积累仍在急剧增长,并且这种积累大于战争消耗,国家财富积累额增长了35.4%;其二,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战败投降期间,战争消耗大于积累,国家总财富较之发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1942年减少25.3%;其三,在八年对外侵略战争中,前期积累大于消耗,后期消耗大于积累。总体上看,战败时国家财富积累仍比战前的1935年增长1.1%。这说明八年战争中新增积累几乎全被战争消耗所抵消,至战败时,资本积累仍基本维持在战前的水平上。

让我们具体考察一下战败时残存的“有形资本”实态。战争末期,日本全土遭到美国空军的“地毯式”轰炸,广岛、长崎更遭到原子弹的洗劫。但是由于战局变化甚快,天皇很快便作出“降伏”决断,东条等鼓吹的“本土决战”“一亿玉碎”终未实现,结果使日本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统计资料表明,战败时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铁路运输系统和发电设施(特别是水电)几乎完好保存下来,铁道线路总长略有增长,线路维护完好,运营正常,机车数由1937年的4142台增至5848台,增加41%,货车车皮由7.5万节增至12万节,增加41%,客货运输量分别达到战前的3.39倍和3.15倍。[6]水力发电能力则由战前的398万千瓦,增加到607万千瓦,增加61.7%。[7]据说,战后美国在调查对日战略轰炸效果时,对日本铁路交通及发电设备的运营良好状况甚为吃惊,承认它是美国战略轰炸的一大失败。船舶大部分毁于战火,但港口设施及各大船厂却损失轻微。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是战争中损失最大的部门,但同时也是战时发展最快的部门。至战败时,工作母机由2.2万台增至5.4万台,为战前的245%。如与1937年相比,其他主要工业部门设备生产能力是,生铁由300万吨增至560万吨,增长86.6%;钢材由650万吨增至770万吨,增长20%;铝由1.7万吨增至12.9万吨,增长658%;铅由2.8万吨增至4.8万吨,增长71%。而过磷酸钙、水泥、棉纺及纤维品生产则下降了42%—81%。[8]

由此看来,仅从“有形资本”残存情况看,完全有理由说日本战败时的资本积累与战前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既然如此,对战前日本的经济规模、特别是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应有个基本的把握和估价。根据有关研究,日本作为“年轻的进步非常快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9],到1936年前后,汽车产量居世界第八,钢产量居世界第六,船舶总吨位居世界第三,棉纱产量居世界第二,人造纤维产量及纺织品出口额居世界之首,其经济发展已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是称霸东亚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大国。[10]不了解这一点或低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26倍于日本本土、6倍于日本人口的中华民族抗战为什么只能是一场持久战,也无法理解日本法西斯何以胆敢挑起太平洋战争,并能在扩大侵华兵刃东南亚的同时,与美、英等强国血战四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综合国力的较量,日本的资本积累因战争而停滞了八年,但是除美国是战争的“暴发户”外,德、意自不待言,英、法等国也莫不伤痕累累,经济发展都陷于停滞或倒退,战后都面临医治创伤、恢复经济的艰巨任务。因此,除美国外,很难说战争拉大了日本与其他资本主义强国间在战前就有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