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无疑需要某种经济体制的支撑。欧美学者早就注意到这一问题,但是其研究重点只是放在这种体制是什么及其怎么样上,80年代以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日本“异质论”,实际上是以欧美标准衡量日本。80年代以后形势突变,日本体制赞美论鹊起,不仅被视为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样板,而且连美国学者A·布莱因达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也开始承认,日本模式非但不是“异端”,而且“具有某种普遍意义”。[6]在日本和我国,则可见到“混合经济体制”[7]、“行政导向型市场经济”[8]等解释。近年来,由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破绽百出,关于战后型经济体制的评价骤然间发生180度大转变,它似乎又成了导致当前一切不良经济现象的罪恶之源。但是,笔者对这种云来雾往般的议论只想付之一瞥。一种事物的是与非总是随着时空变化而变化的,此是彼非,没有永恒的真理,若以其现在显露的消极面而连根否定其确曾有过的积极面,绝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但这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相对于日本战后型经济体制是什么、怎么样的种种分析和评论,关于这种体制何时形成、怎样形成的研究,不仅在我国还刚刚开始,“即使在日本也还没有真正展开”[9],而这一问题不解决,其他研究某种意义上毋宁说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此,笔者提出的第二个论点是:日本战后型经济体制是在50年代中期的1955年前后形成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战后型经济体制是相对于战前型经济体制而言的。换句话说,关于战后型经济体制形成的考察,必须以战前体制为对象,确认其经济体制的哪些主要构成部分发生了变化,大体在何时完成了变化并相对定型。
概言之,战前日本的经济体制具有以下四大特征。[10]其一,军事经济。战前军国主义的发展是以其军国主义经济为基础的,明治以来,在“富国强兵”的总方针下,日本始终把军事工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以致经济上虽属二三流,军事上却具备了一流、准一流强国的实力,用日本学者香西泰的话说,实际上走了条“通过强兵富国”的道路。其二,封建性垄断经济。这主要表现在农村的寄生土地所有制、劳动者的无权状态及财阀的家族统制等。其三,统制经济。一般认为,战前日本的统制经济是以1927年的金融危机和1929年的经济危机为起端,经过1931年以后的准经济统制时期,于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进入全面统制时代的。在战时经济统制时代,自由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基本特征已面目全非。其四,封闭经济。封闭经济本非日本所愿,只因对外侵略的不断升级而被反锁了国门。日本对美开战后,由于美国及其同盟国中断了对日经贸往来,并实行严厉的经济封锁政策,日本成了孤家寡人,对外经贸往来几乎完全中断。上述四大特征的转变,既是战后日本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衡量战后型经济体制是否形成的基本标志。
战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是由美国占领当局进行的,在非军事化、民主化的总方针下,重点是改造战前日本的军事、封建性垄断经济体制。其主要措施是,解散军队及其军政、军令机构,拆除军用装备和设施,军工企业关停并转,清除经济界军国主义分子,取消直接、间接为军事服务的政府经济行政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推行农地、劳动和解散财阀等经济民主化改革。
战后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以1949年的道奇计划为起端,重点是改变战前的统制、封闭经济体制,而实际操作并基本完成该阶段历史任务的则是日本政府。如前所述,到1948年末,美国政府已经确定了停止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的方针,并开始把下一步改革的主导权交还给日本政府,道奇计划实际上是美国直接主持战后日本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后一次行动,同时也是一次未完成的行动,后续工作是在日本政府主持下完成的,并且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道奇路线。50年代前五年依然是经济制度废旧立新的重要时期,在对内经济制度方面,广泛涉及物资、物价、资金、劳动等各个领域的统制法律、法规被废除,15家政府统制公团被解散,长达20年的统制经济体制被瓦解,市场经济恢复了机能;在对外经济制度方面,允许民间开展对外贸易,实现汇率统一,并先后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迈出了向开放经济转变的决定性一步。重要的是,这种统制经济向自由经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是伴随着经济制度改革进行的,而不是向战前型“自由”“开放”体制的简单复归,此间制定或修改的《禁止垄断法》《资金运用部资金法》《产业投资特别会计法》《租税特别措施法》《外汇法》《外资法》等诸多重要经济法规,含有相当多的改革即制度创新成分,从而构成了战后型经济体制有别于战前的法制基础。
这样,到50年代中期,伴随着战后经济复兴任务的完成,战前型的以军事、封建性垄断、统制、封闭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体制,被以和平、民主、自由、开放为基本特征(或指向)的新型体制所取代,战后型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从宏观角度看,这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但又受国家的计划性调控、承认“自由”原则但又不允许“放任”的体制;从微观的侧面看,战前没有或不占主导地位的一系列企业制度,如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工会制度,主银行制与间接金融为主方式、法人企业制度等等,大体上也都是50年代中期确立的。此外,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在谈论战后日本的政治体制时,人们对“55年体制”一词不会陌生,其一般含义是指在1955年前后,形成了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局面和稳定支持保守政治的社会基础,并且在劳动运动上也基本确定了“春斗”的形式。现在看来,由于战后型经济体制也是在1955年前后形成的,因此对“55年体制”的内容和含义进行新的解释,不仅必要,而且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