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后国际经济格局与日本(1 / 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的重大转折点,它标志着英国主导的“不列颠制霸”时代结束和美英共同主导的“盎格鲁-萨克逊制霸”时代的开始,这个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出现了若干变化。

战后经济格局的最大变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心由英国移向美国。战前的英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工业国和贸易国,充当着国际经济分工组织者的角色。英镑作为国际决算的基础货币,占据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但是一战以后,英国昔日风光不再,不得不把世界经济的头把交椅让与美国。当疲惫不堪的欧洲各国将主要精力转向经济恢复时,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开始在欧洲经济复兴的过程中扮演主角,走上了世界经济领导者的舞台。美国资本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支配是通过下述途径实现的:德国为了恢复经济,只能仰赖美国借款,再以赔偿方式将美国资本流向英法;英法向美国偿还战时债务,从而实现了资本还流。在此过程中,美元上升为国际结算的基础货币。

战后世界经济的另一重大变化是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上展现的。20世纪前世界上发生的主要战争,几乎都具有依靠敌对双方主力的决战来决定战争胜负的特点,胜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参战各方的武器装备、人员规模和战斗素质。一战是一场长期消耗战,是综合国力较量的“总体战”,飞机、坦克、潜水艇等首次使用的新武器,需要有强大的工业生产力、特别是重工业的支撑。因此,重化工业成为战后各强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战后日本军事上已经跃居资本主义世界前三强的位置,但与其他列强相比,经济发展的差距依然明显,这在下述主要经济主要指标的对比中可以窥知一斑。按美、英、德、法、日五国的排列顺序,1920年,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依次为27%、7%、30%、29%和55%,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34%、50%、42%、36%和22%,这表明日本在五大强国中工业化程度最低,农业国色彩最重。再看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产量或生产能力,1927年,五国的粗钢产量依次为4900万吨、890万吨、1540万吨、460万吨和360万吨,日本排在末位,产量仅为美国的1/14和英国的3/5。同年,五国棉纺工业的设备生产能力依次为3670万锭、5730万锭、1080万锭、960万锭和600万锭,日本的差距同样明显。经济指标中,日本占优的项目是经济增长率,1900至1920年的20年间,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英、法、德而与美国匹敌。[6]

经济上相对弱势,决定了日本在一战后不得不继续依赖美英强国,并在政治上与美英保持“协调”。

注释

[1]历史学研究会编:《日本史史料4近代》,岩波书店,1997年,第317—318页。

[2]由于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和英国的抗议,协议中暂时不含第五方面的内容。

[3]小山弘健、浅田光辉:《日本帝国主义史》(上),新泉社,1985年,第280页。

[4]参见大森德子论文“关于西原借款”,《历史学研究》,1975年,第419号。

[5]安藤良雄编:《日本近代经济史要览》,东京大学出版会,1981年,第105页。

[6]三和良一:《概说日本经济史(近现代)》,东京大学出版会,2002年,第99—1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