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本位制的建立(1 / 1)

产业革命时期,金融政策的一大举措是变银本位制为金本位制。

19世纪80年代初期松方正义主持财政改革时,日本改变金银复本位制,建立了银本位制度。此后直到90年代后期,由于世界白银产量急速增加而黄金产量相对下降,金贵银贱的局面不变,金银比价由1879年的1:18,变成1889年的1:22和1894年的1:32。[1]

银价下跌对实行银本位制的日本同时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有利的方面是促进了出口,因为银价的下跌意味着日元在国际汇兑市场上被低估,日本商品有了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同时,汇率被压低,理论上还具有抑制进口的效果。不利的方面是,产业革命时期旺盛的市场需求,导致日本的外贸始终是进口大于出口,而在进口商品结算时,由于日元汇率被低估,日本显然又处于不利地位。对此,日本政府在1893年就成立了货币制度调查会,专门研究银本位制对现实经济的利弊,然而调查会的委员各执一词,无法形成统一意见,结果1895年提交的调查会报告书原封不动地把不同意见上报给政府,即15名委员中赞成修改银本位制度者8人,反对修改者7人。

金本位制的支持者们除了经济上的判断外,另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出于政治考虑。英国在1816年便实行了金本位制,70年代后,德国、美国等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也先后改行金本位。日本政府认为,金本位还是银本位标志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信用等级,只有实行金本位制才会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跨入一流国家。但是,实行金本位的前提条件是国家要有足够的正币准备,而当时日本最大短板恰恰是黄金储备不足。

1894至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并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日本不但夺取了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而且获得了2.3亿两库平银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这是一笔相当于清政府两年多财政收入的庞大资金,它是清政府以关税为担保向英国借取的。当时,清朝赔款连同其利息折合3.6亿日元,是1894年日本政府财政支出(0.78亿日元)的4.6倍!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发了横财。也正是以这笔血腥掠夺的财富为基础,日本才得以在1897年断然实行了金本位制,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这一结论是有据可查的,松方正义在“金本位制实施方针”中有如下一段自白:“据下关媾和条约第四条第二款,从清国领收之赔款为军费赔款、利息及辽东半岛赎偿金计343193608.013日元,据1894年12月之调查,既定使用额[2]为290257013.868日元,尚余52936594.145日元,加上赔款利息32076051.829日元,计有85012645.974日元用途未定,可以此铸造金币,兑换1元银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