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官办企业处理的作用与影响(1 / 1)

明治政府“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进程”[28]。开始把主要征自农民地税的国家收入(1868年至1880年间,地税占国家岁收的78%左右),大量地用于兴办企业、发放贷款等“殖产兴业”上。随后,又通过官办企业处理,将所有权转向民间资本家(主要是政商和士族新贵)。如附表所示,明治政府在处理这些企业时,其价格和条件非常低,几乎等于白白奉送。如院内铜矿,政府投资和库存资产共计77.6万日元,处理价仅为10.9万日元,以29年分期还付;纹龟制糖所投资额为25.8万日元,处理价仅为994日元。这种廉价处理的优惠政策,像磁铁一样地引导民间资金的流向,使商业高利贷资本、社会游离和闲散资金纷纷流向生产领域,同时也促成了商人、特权巨商、士族新贵向近代财阀、大资本家的转化,进而刺激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

这些企业由私人经营后,大多数“一扫官营时代的弊风”[29],效益普遍提高。以小坂矿山为例,该矿在官办时代,年利率为9.5%,拍卖给藤田组后,年利率很快升至31.5%。[30]

由于明治政府渐次退出民用工业的经济实体,从而改变了以往扮演的企业所有者、直接经营者的角色,改为全面实行宏观扶植、自由经营的经济发展战略,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敞开了大门。特别是当1885年前后财政整顿完毕、近代货币金融体系初步确立后,日本迅即出现了近代第一次产业热潮。在纺织业方面,1882年,由涩泽荣一发起,筹资25万日元建成的大阪纺织厂正式开工;该厂委任在英国学习纺织技术多年的山边丈夫为技术指导,购入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并首次使用蒸汽动力,实现了拥有1.05万纱锭的大规模生产,堪称当时第一流的企业。该厂吸取了官办企业的经验教训,全面加强经营管理,实行昼夜操作,附以高额分红刺激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结果连年盈利,成为私人企业兴起的先声。继大阪纺织厂后,一批近代纺织企业应运而生。到1886年,2000纱锭以上的洋式纺织厂已达18家,大阪纺织厂则已发展到拥有3.16万纱锭的规模。[31]1887年到1890年间,纺织业的投资高达1500万日元,占同期各种企业投资总额的40%。[32]在铁道铺设方面,私营铁道从无到有,1889年时,总长达到672英里,超过了总长为541英里的国有铁路。到1892年,私营铁道迅增至1322英里,为同期国有铁道(总长为557英里)的两倍多。[33]在矿业开采方面,从1885年起,私营采矿量全面超过官营,在社会采矿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金53.5,银81,铜100,铁54.2,煤82.6。[34]总之,这股伴随着股票投机的兴业热潮,从铁道、纺织、矿业,一直扩展到其他行业和领域,乃至“一个公司成立,旁边又成立一个公司,甚至还没有调查有无利益可图,就先办起公司,刚刚说是开办公司,就收到许多订购股票的申请书,其数额超过预定股额,而且不等开办手续完备,申请书就有了价格,热狂地进行交易”[35]。如所周知,日本资本主义的一大特点是财阀(或称大资产阶级)势力强大,垄断国家经济。这也是明治政府一贯推行的重点扶持、保护政策的结果。官办企业的处理,正是实施这一政策的重要步骤,致使财阀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明治政府制定、推行内外政策的社会经济基础。日本资本主义的另一特点是军事工业的相对发展。自明治之初,发展军事工业就已被明治政府作为实现“强兵”的重要手段;军事工业以外的官办企业的处理,使明治政府得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和资金,加速军事工业的发展,并由此把国家直接掌握军事工业、私人经营民用工业的经济体制固定下来。此后的军事工业,被整顿为两大陆军工厂和两大海军工厂,以及这些工厂的属厂,其技术设备和规模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到甲午战争前期,日本已经形成了独自的军工体系,并能用国产钢材研造村田步枪、各种火炮、铁甲战舰等先进武器,使得经济发展尚很落后的日本,军工生产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二次世界大战战败。

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36]日本资本主义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的史实表明,明治政府是沿着经济发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的权力。较之于其他落后国家的政府,明治政府的“明智”不只在于它能够建立官办企业,还在于它建立官办企业的目的一开始就是明确的:为了率先进行工业试验,积累经验,为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条件。[37]

注释

[1]《大隈侯昔日谭》,第18—19页。

[2]《大久保利通文书》第5卷,第561—565页。

[3]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第2卷,东洋经济新报社,1968年版,第284页。

[4]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4页。

[5]《明治前期财政经济史料集成》第3卷,第383—384页。转引自史密斯:《明治维新与工业发展》,东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版,第116—117页。

[6]高桥龟吉前揭书,第284页。

[7]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财政说”“民间产业兴起说”“阴谋说”“阶段原因说”等。见揖西光速《日本经济史大系》近代上,第5章2节,东京大学出版会,1965年版。

[8]高桥龟吉:《日本资本主义发达史》,东洋经济新报社,1968年版,第281页。

[9]继任内务卿职的伊藤博文语。揖西光速前揭文,第313—314页。

[10]河濑秀治:《劝业论》。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印,《大隈文书》策2卷,1959年版,第279页。

[11]前田正名:《上州出张记忆书》。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印,《大隈文书》第5卷,1962年版,第357页。

[12]三瓶孝子:《日本棉业发达史》,第51—53页。史密斯前揭书,第121页。

[13]高桥龟吉前揭书,第281—282页。

[14]见岩波讲座《日本历史》近代3,岩波书店,1967年版,第44页。石塚裕道《日本资本主义成立史研究》,吉川弘文馆,1973年版,第160—161页。

[15]见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明治史要》,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版。

[16]山口和雄:《日本经济史》,筑摩书房,1976年版,第127、147页。

[17]石塚裕道:《日本资本主义成立史研究》,吉川弘文馆,1973年版,第259页。

[18]高桥龟吉前揭文,第298—299页。

[19]如《近事评论》1879年4月18日载文指出:“防遏有司干涉,振兴民间事业,实为今日之急务。”田口卯吉在1880年批评政府说:“政治之制造,确实妨碍民间同种行业之兴起,决不能达到兴业之目的。”又说:“应该停止劝奖保护政略,把政府事业限制于适当领域。日本人民业已足能与外人竞争,业已足能经营制造商业,何劳政府自为之?”(见石塚裕道《日本资本主义成立史研究》,吉川弘文馆,1973年版,第126—127页。)

[20]《松方伯财政论策集》第9章。见高桥幸八郎《日本近代化的研究》上册,东京大学出版会,1972年版,第172页。

[21]盐泽君夫、后藤靖:《日本经济史》,有斐阁,1977年版,第253页。

[22]史密斯前揭文,第147页。

[23]史密斯前揭文,第188页。

[24]楫西光速前揭文,第323页。

[25]史密斯前揭文,第154页。

[26]堀江保藏:《日本资本主义的成立》第108、194页。见史密斯前揭文,第50页。

[27]官办企业的处理是分期分批进行的,从1880年11月起,到1896年止,前后经历了16年左右的时间。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9页。

[29]楫西光速前揭文,第334页。

[30]岩波讲座:《日本历史》近代3,岩波书店,1967年版,第48页。

[31]古岛敏雄:《产业史》3,山川出版社,1981年版,第264页。

[32]守屋典郎前揭书,第105页。

[33]楫西光速前揭书,第6页。

[34]石塚裕道前揭书,第259页。

[35]守屋典郎前揭书,第98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3页。

[37]原文刊于《南开学报》1985年5期,此处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