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1871年,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剥夺了地方诸侯对领地、领民的统治权,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此同时,在“四民平等”口号的掩饰下,进行了身份制度改革,将公卿和大名编入“华族”,一般武士编入“士族”,农工商业者编入“平民”。然而,虽然“华族”失去了采邑,武士失去了“主公”,但其生活上依然有政府支付俸禄[1]的保证。据1871年10月至1872年12月的政府财政决算,5733万日元总支出中,家禄支出1607万日元,约占总支出的30%。当时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地税,同期收入为2005万日元,这意味着地税收入大部分被用于支付华士族家禄了。[2]显然,供养这个庞大的社会寄生群体成了明治政府一个尾大不掉的沉重财政负担。
明治初年百废待兴,新政府既要时不我待地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又要兑现“废藩置县”时的承诺,偿还幕府和各藩积累的7813万日元债务,保证华士族俸禄的支付,在财政窘困的现实条件下,必须找到彻底摆脱困境的出路,废除士族俸禄便是其大胆的政治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