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龙太郎可以说是日本政坛的一位强人,他上台后雄心勃勃,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政绩。但桥本内阁执政基础并不稳固。
首先,日本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状态,成为在野党攻击的口实。桥本内阁提出的16万亿日元大型景气对策收效甚微。提高消费税的决定,虽然使1996年下半年市场受到提前消费的刺激,经济增长率有所上升,但却严重打击了1997年4月消费税提高后的市场,造成日本经济的负增长,从而受到在野党的抨击。
其次,新民主党于1998年4月成立后,成为一个拥有140名国会议员的大党。民主党在1998年7月举行的参议院选举中获胜,其议席数从18席增加到27席,而自民党却在这次选举中惨败,自民党在全国47个选区中的16个选区失去了其在参议院的代表。日本共产党在这次选举中也大获全胜,参议院议席由6席增至15席,成为参议院中第二大反对党。
1998年7月自民党参议院选举的惨败,身为总裁的桥本难辞其咎,因为这次选举是关系到日本各政党兴衰和存亡的重要选举。桥本内阁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急流勇退,在参议院选举失败后的第二天即7月13日表明引咎辞职之意。
7月30日,桥本内阁总辞职。同日,小渊惠三以微弱多数战胜民主党的菅直人,就任内阁首相。但小渊内阁(1998.7.30—2000.4.5)从一开始就遇到党内外的重重阻力,预示着新政权前途多舛。调查结果显示,小渊内阁的支持率为33.1%,在历届新内阁中,仅高于宇野和福田两届内阁,排名倒数第三。不支持率为52.0%,仅次于宇野内阁,排名倒数第二。对小渊内阁前景抱有希望的还不到20%,远低于其支持率。[14]
小渊内阁成立后,面临主要三大课题:一是建立巩固的政权;二是振兴日本经济,在国会通过预算案和相关法案;三是进一步落实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努力在国会通过相关法案。其中最主要的是重振日本经济,尤其是要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日本政界自1990年代初开始战后第二次大的分化改组以来,各政党不断分化改组及政权多次更迭,政局动**不安。1998年11月,自由党党首小泽一郎与自民党总裁小渊惠三举行会谈并发表“自自联合”的宣言,使日本政界受到巨大震动,执政的自民党内部主流派与非主流派之争开始激化,派系首脑的新老交替加速;在野党又开始酝酿新的重组,在野第一大党民主党内部矛盾亦随之凸显,政局瞬息万变。
政局动**的震源是政界新的重组。日本政界自1990年代初开始的第二次大的分化改组以来,已进行过3次重组。第一次是1990年代初日本新党的成立及自民党分裂,政党力量对比形成一强(自民党)多弱(社会党等其他政党),除共产党外的各在野党一道组成由日本新党党首细川护熙任首相的联合内阁,结束了长达38年的自民党一党执政的局面。第二次重组是1994年底由原联合执政的新生、日本新、民社、自由各党及高志会、改革之会和自由之会等9党派组成的新进党,从而形成了自民与新进两大保守政党对峙及其他中小政党并存,由保守的自民党、先驱新党与革新的社会党联合执政的局面。第三次重组是1997年底至1998年初,新进党一分为六,再形成一强(自民党)多弱及自民党一党执政的局面。1998年11月的“自自联合”成为新的重组起爆剂,从此便开始第四次重组。
1998年11月,小渊内阁与自由党宣布“自自联合”。这次“自自联合”,是两党既要合作又有争夺的联合。自民党决定与既是同根生又是死对头的自由党联合,主要是为了稳定政权,一是把自由党拉到自己一方,从而分化瓦解在野党,使在野的民主党难以联合过半数力量提出对内阁的不信任案。“自自联合”还有利于小渊首相调整党内“主流派”与“非主流派”关系,稳定党内地位,从而有利于争取公明党的合作,以便争取在即将召开的通常国会期间通过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
11月19日,自民党总裁小渊惠三与自由党党首小泽一郎举行会谈宣布“自自联合”后,在日本政界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自民党内和民主党内反响最大。小渊与小泽本是同根生,都曾是原竹下派的“干将”,小泽造反另立山头并退出自民党另组新生党及新进党后,为争夺政权便与自民党成为冤家对头,双方斗争异常激烈。
民主党作为由原民主党、民政党、新党友爱及民主改革联合4党派联合组成,包括了原“革新”、中道及保守三方面国会议员的新党,内部不仅存在原各党派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问题,还有着政策上的分歧,所以内部的重组活动从未间断,很多国会议员包括领导成员还参加了跨党派政策集团。
在7月参议院选举中,民主党大胜,成为仅次于自民党的第二大党。在国会选举内阁首相时,该党党首菅直人得到所有在野党的支持,在参议院获得的选票超过半数,轰动日本各界,成为自民党的一大威胁。但是,这次“自自联合”的行动是对民主党的一次强大攻势,使民主党的联合所有在野党推翻小渊政权的计划难以实现,起到了激化民主党内部矛盾的作用。
“自自联合”对其他在野党亦有影响,社民党已改变态度开始与民主党举行会谈,商讨在1999年的统一地方选举及下届众议院联合选举问题;公明党也酝酿在未来的地方或国政选举中争取与其他在野党联合。
自由党离开在野党与自民党联合执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实力,扩大影响。自由党从1998年初成立以来,国会议员呈减少趋势,处境日益困难。党首小泽一郎为摆脱困境,决心与自民党联合,这样既可以参加内阁,获得大臣职位,又可以在众议院地方区争取自民党对其选区议员的支持,以稳定党内人心,鼓舞士气;同时,还可制约小渊内阁,在政策上拉小渊内阁向右转,推行其“普通国家”论和修改宪法的主张。
小渊内阁成立之初,由于受到在野党的攻击和日本经济低迷的影响,舆论普遍认为,小渊内阁很可能是一个短命内阁。但是,小渊政权出乎人们的意料,勉强渡过金融危机之后,反而越走越顺,出现长期政权的征兆。
小渊内阁于1999年在众、参两院通过设立“宪法调查会”法案后,决定在2000年通常国会开会后即在众、参两院分别设立,开始对宪法进行议论。其最终目的是尽快达到修改宪法尤其是彻底修改“第九条”的目的。
日本国会8月9日通过的将“日之丸”定为国旗和《君之代》定为国歌的《国旗国歌法》,在战后日本政治史上是值得大书一笔的重大事件。从此,日本开始有了正式的国旗和国歌。
1999年7月24日,公明党召开党代表大会,宣布决定参加由自民党与自由党两个保守政党组成的联合政权,成为日本政界重组的新的起爆剂。公明党为什么在日本政界进行新一轮重组的关键时刻,决定参加它一向表示反对的自民党及自由党组成的联合政权,应该说与当时日本政治形势及公明党自身的利害关系有着密切关系。
公明党是以宗教团体创价学会为基础组成的“中道政党”,成立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1964年,创价学会(战前称“创价教育协会”)是公明党的主要票源。1961年,创价学会成立了“公明政治联盟”,为建立政党打下了基础。1962年7月,第六届参议院选举时,创价学会便以“公明政治联盟”的名义参加竞选,当选参议员9人,加上未改选的6人共拥有参议员15人,成为参议院中仅次于自民党和社会党的第三大党。1964年5月,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宣布成立公明党。同年11月17日,公明党召开建党大会,创价学会理事长原岛宏治任党的委员长。
1967年7月众、参两院选举后,公明党共拥有20名参议员、25名众议员,一举成为国会第四大党。从此直至1994年12月参加新进党的27年间,公明党一直是一个在日本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政党。1993年8月至1994年自民党下台期间,公明党曾加入细川护熙为首相的“非自民党”联合政权,并有4人入阁。1994年4月,新生党党首羽田孜组织多党联合内阁时,公明党又有6人入阁。1994年公明党参加新进党的目的,也是为进入政权。当时日本正出现向两大政党轮流执政方向发展的趋势,公明党认为,由多党联合的新进党会形成与自民党相抗衡的一大政党,通过几番较量,有可能取代自民党的执政地位。
在1993年至1997年的4年间,公明党因参加“反自民”和“非自民”的活动,一直受到自民党的批判。但是,1997年底新进党解散后,原公明党国会议员和未参加新进党的公明党参议员合并重新成立公明党,成为在野的民主党和执政的自民党相互争夺的对象。
公明党自成立以来,便把参加政权作为发展和奋斗的目标,曾多次提出过“政权设想”。1977年,公明党曾提出“中道革新联合政权设想”,1979年又提出“中道联合政权设想”。公明党这次参加以自民党为主的“自自公”联合政权,既是该党的既定方针,也是自我保护和发展的需要。
自民党在1998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失败后,在野党在参议院的议席超过自民党。当时民主党曾想乘机联合所有在野党向小渊内阁发难。公明党也有意加入以民主党为首的联合阵营向自民党夺权。但是,1998年11月自民党与自由党达成联合执政的协议后,在野党失去了在参议院的优势地位。公明党认为,以民主党为首的在野党已经丧失了夺取政权的条件,于是反过来加紧与自民党联系,并准备加入其联合政权。这一设想得到创价学会的支持,并于1999年7月24日在公明党代表大会上获得认可。
另外,自民党的拉拢对公明党也起了作用。自民党虽然于1999年1月与自由党组成联合政权,但两党在参议院的议席仍不过半数,所以不得不求助于公明党。自民党为拉拢公明党,两党首脑人物频繁接触,同时在无损于根本政策的前提下,自民党有意向公明党做出适当让步。
在这种情况下,1999年7月成立了以小渊惠三为首相的“自自公”三党联合内阁。显然,自民党和自由党同属保守政党,在政策思想方面基本一致。而公明党则属中道政党,政策上肯定存在分歧。“自自公”三党联合内阁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自由、自民两党共同提出的“从众议院200名比例代表中削减50人”,公明党表示坚决反对,因为公明党众议员中三分之二是由比例代表区选出的,一旦削减50人,公明党损失太大;二是不但公明党和自民党和在联合选举问题上存在分歧,而且由于公明党的国会议员比自由党多,自由党担心在联合政权中被公明党所取代,所以自由党并不希望公明党入阁。根据上述自自公三党之间的分歧和相互利害关系,联合政权纯系权宜之计,公明党受到自民党的制约而失去了自主性,弊多利少,有重蹈社会党覆辙之虞。同时三党联合政权也并未得到日本国民的认可。据日本舆论调查,对“自自公”联合政权表示支持的仅有20%,而反对的则达50%多。
小渊为了继续连任自民党总裁,于1999年9月21日在竞选中以350票的绝对优势战胜了前干事长加藤纮一和前政务调查会长山崎拓,再次当选为自民党总裁。加藤和山崎分别以113票和51票落选。两个星期后的10月5日,自民、自由、公明三党联合政权小渊第二届改造内阁诞生。
但是,进入2000年后,接连发生诸如内阁大臣金融再生委员长越智通雄失言受到追究,经济重建迟迟不见实效,以及自由党在联合政权内部搞“地震”,一再宣称因自民党未能信守联合许诺将退出联合政权等,令小渊焦头烂额,劳累气急之下于4月2日病倒入院,迫使自民党不得不迅速选出新的党总裁和内阁首相以稳定政权。于是,干事长森喜朗在“天时”“地利”及“人和”三项有利条件下成为“应运而生”的自民党总裁、内阁新首相,第一届森内阁(2000.4.5—2000.7.4)成立。
森喜朗所占的“天时”,是因为小渊惠三突然病倒入院,自民党总裁和内阁首相出现空缺,为森喜朗上台提供了机会。森喜朗也说:“这真是从天而降。”
森喜朗所占的“地利”,一是森为现职自民党干事长,在地位上是党内仅次于总裁的第二把手;二是森所领导的派系是仅次于小渊派和加藤派的第三大派,拥有众参两院议员65人;三是森派为支持前首相小渊的主流派;四是森派是原福田派的嫡系,而在福田派首脑福田赳夫辞去党总裁、内阁首相后的20多年里,是自民党各大派系中唯一没有出任过党总裁和内阁首相的派系,其他4个大派都有人先后出任过党总裁和内阁首相。按自民党“轮流坐庄”的惯例,也该轮到森派了。
森喜朗所占的“人和”尤为突出,也是他“应运而生”的关键所在。森在自民党各派首脑及同辈实力人物中并不突出,但因他属“协调型”人物,容易为各方接受。公明党和保守党也一致支持森喜朗出任内阁首相。
森喜朗1938年生于石川县,10次当选众议员。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毕业,1969年当选众议员,历任内阁文部大臣、通产大臣、建设大臣、自民党政调会长、总务会长、三次出任自民党干事长。
从2001年1月6日开始,日本新政府机关正式挂牌,上自首相府,下至各处室,大部分都更换了名称。这是日本历时5年才得以实现的行政改革,日本舆论普遍称之为继明治维新和1945年战败后的第三次行政改革。由森喜朗内阁具体实施了这一改革,的确是应该载入史册的一件大事。
在这次改革中,日本中央政府机关由原来的1府22省厅合并为1府12省厅。原来的首相府、经济企划厅、冲绳开发厅合并为内阁府;邮政省、总务厅、自治省合并为总务省;文部省和科学技术厅合并为文部科学省;运输省、建设省、国土厅、北海道开发厅合并为国土交通省;厚生省、劳动省合并为厚生劳动省;大藏省改名为财务省;通产省改名为经济产业省;环境厅升格为环境省。合并后的省厅均为综合性机构,打破了原有部门间的界限,避免了职能的重叠,减少了重复的工作。外务省、法务省、防卫厅、国家公安委员会等保持原体制不变,但内部机构也有所精简。改革后,日本政府原有的128个局级单位精简为96个,原有的1166个处室精简到995个。
早在1996年,当时的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了行政改革的主张,并确立了行政改革的4项原则,即:建立以政治为主导的体制;排除纵向分割体制的弊端;提高行政的透明度和责任性;压缩行政编制。为适应新的机构体制,2000年12月森内阁改组时,阁僚人数就精简到了新政府的标准。1月6日,首相森喜朗在首相官邸向内阁成员颁发了新职称任命书,召开了新体制启动后的第一次内阁会议,先后举行了各省厅新设22名副大臣、26名大臣政务官的任命仪式等。
这次行政改革加强了首相的政治权力。首相获得更多的决策权,调整扩大了首相的人事任免权。首相有权直接任命、邀请民间人士担任内阁府的官职或首相顾问。首相助理也由原来的3名增加到5名。新组建的内阁府凌驾于12省厅之上,有权协调、统筹各省厅之间的合作事项。新成立的由首相主持的经济和财政委员会负责制定政府预算,这使首相在财政方面也持有了决策权。
重组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原大藏省权力的下降。大藏省被更名为“财务省”。此前大藏省一向被认为是日本最具权力的政府机构。在过去5年中,日本政界领导人一直在试图削减大藏省的权力。这次改组后,新的“财务省”除了对税收保留相当大的控制权以外,其他权力多被削减。新的《中央银行法》极大地增强了日本银行(日本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新成立的金融监督厅被赋予对金融行业的监督权。单独成立的“经济和财政政策委员会”承担制定财政预算草案的重要工作,并且直接由首相领导。这些都使大藏省的权力分流。
日本政府的新机构列为1府12省厅,但新政府的合影照中除首相之外还站着18个大臣。原来,内阁府内除官房长官外还有5位大臣,负责金融、行政改革、经济财政、科技政策和危机管理。其他省厅的总务省、法务省、外务省、财务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防卫厅、国家公安委员会则各有一名大臣和数名副大臣、政务官。
削减官僚权力,以“政治主导”方式决定国家政策是此次历史性机构改革的目的和口号。从1月6日开始,日本的政府机构虽然减少了,但进入政府机构的政治家却比以前大为增加。由首相从国会议员中选派任命到政府的大臣、政务次官由原来的50人增加到65人。
另外,日本借这次政府机构调整,出台了新的《大臣、副大臣及大臣政务官规范》,以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还公布了新设的22名辅佐阁僚的副大臣和26名大臣政务官。因此,这一规范适用于近70名政府高官。规范明确规定,禁止这些政府高官在营利企业中兼职;在任期间不得参与有价证券、不动产和高尔夫会员权的买卖等;不得动用大规模的政治资金举行宴会;不得滥用任命权;在退任时须向所属省厅上交外国政府赠送的超过2万日元的礼物等。
但是,新的政府机构的设置也受到有关方面的批评。6日,在野党民主党干事长菅直人说,虽然日本首相森喜朗平时强调信息通信技术革命,但在这次政府调整中,却将计算机产业交由经济通产省负责,信息通信技术则继续由总务省负责。这表明此次机构调整不足以称之为“行政改革”,而只能称为削减机构数量。另外,有一些政府职员对这次调整中,将业务关联度不强的自治省、邮政省和总务厅合并成一个总务省的做法感到不满,认为这只是拼凑而已。有些政治家出身的副大臣根本不懂各行政部门的政策,反而增加了行政官僚的负担。日本报纸评论说:政府变小了,“盲肠”变大了。
“从官僚主导到政治主导”,是此次日本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战后,日本的官僚体制给行政系统带来了许多弊病,如机构臃肿、权力分散、效率低下等,此次改革便首先拿这些地方开刀。所以,如前所述,省厅合并和减员增效是这次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府机构改革只是日本行政改革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公务员制度改革、特殊法人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改革公务员制度,计划在10年内裁减25%的公职人员。经济、文化、教育、司法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全面的调整。要逐一实现这一庞大的改革计划,还需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
2001年1月31日,日本第151届通常国会拉开序幕。此次国会会期截止到6月29日,为期150天。森喜朗第二届内阁(2000.7.4—2001.4.26)成立后,在野党与执政党首次在国会展开论战。
森喜朗上台后,政界丑闻接连曝光,其本人也接二连三地“失言”,引起了朝野的强烈不满,人们已将矛头直指自民党政治。在这种形势下,原自治相、自民党加藤派的白川胜彦决定脱离自民党,白川胜彦在说明脱党的理由时对自民党表示了极大的失望,他说:“自民党已经成为21世纪日本政治的障碍。”自民党是自由民主党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个标榜自由与民主的政党。但现在的自由民主党应该称为“不”自由“非”民主党。日本公明党领导人公开抨击森喜朗首相处理自民党丑闻不力,森喜朗的态度“令人失望”,致使脆弱的日本联合政府出现了裂痕。
继公明党中出现要求首相下台的呼声之后,自民党桥本派等主流派中也出现了认为不得不更迭首相的意见。丑闻缠身的首相森喜朗,面临着上台以来最严峻的“内忧外患”,自民党内最大派别桥本派已表明,在下月底财政预算案通过后将倒戈,迫使森喜朗下台,国会内盟友也纷纷放弃对他的支持。由于桥本派一直是森喜朗的最重要支持者,他们的倒戈势必使森喜朗下台。
森喜朗内阁虽然处境不佳,但森却无主动让权之意。从自民党内部的斗争来看,只要首相本人拒绝辞职,通常就不会轻易下台。森派会长小泉纯一郎也为森打抱不平说:“事情发展至此,应说整个自民党都不好,为什么要他一个人来承担责任。”但据《朝日新闻》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森内阁的支持率仅为9%,创下森喜朗内阁成立以来的支持率新低,成为日本二战以来第二名最不受欢迎的首相,仅次于1989年因丑闻而辞职的竹下登。与此同时,70%以上的被调查者要求森喜朗首相早日辞职。
东京都议会中的自民党议员2月16日举行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要求该党总部提前举行总裁选举的决议。自民党在东京都议会中拥有49个席位。他们要求提前举行总裁选举,实际上是要求现任自民党总裁、政府首相森喜朗下台。这也是地方议会的自民党团体首次公开要求森喜朗下台。另外,在自民党全国47个都道府县组织中,有25个组织的负责人要求森喜朗首相辞职。
日本4个在野党决定于3月5日的众议院全体会议上再次对森内阁提出不信任案。但以192票对274票被否决。不信任案虽然被否决了,但包括自民党在内的许多人都将不信任案与森首相的下台区别来看,亦即否决不信任案并不意味着支持森喜朗内阁。于是,3月13日,大势已去的日本首相森喜朗在自民党大会上宣布将提前进行自民党总裁改选。
鉴于森喜朗已表明辞意,自民党内就新总裁人选问题加紧磋商。与此同时,日本民主党、自由党、共产党、社民党和无所属之会等5个在野党派的参议院议员13日上午联合向参议院议长井上裕提出追究日本首相森喜朗责任的决议案,要求森立即下台。
森喜朗虽然被迫表示同意辞职,然而,日本政权却迟迟未见更迭。其主要原因有四。
首先是森本人不服气,不想立即下台。认为自己既没有严重失政,也没有什么丑闻。他虽多次讲话出轨,但是对造成国际影响的错误讲话都及时予以修正,而一些属于认识不清或水平不高的讲话,又不足以让他立即交出首相大印。例如,上台伊始就公然声称日本是一个以“天皇为核心的神国”。这句话立即引起亚洲各国人民的严重抗议。森喜朗事后否认自己想改变日本侵略战争的性质,并且为由此引起日本国内外的抗议表示道歉。另外,政府中几名高官涉嫌受贿等事多半发生在森内阁成立之前,只能算是森喜朗用人不当。如立即下台,反会给自己的声誉带来更大的损害。
其次,森喜朗还需要时间将其在内政、外交等各方面的课题处理完毕,以便营造一个体面引退的氛围。在内政方面,在众、参两院获得通过的2001年度政府财政预算将从4月1日开始启动,下一步是两院要通过实施这一预算的相关法案。政府还将推出一系列新的经济对策,以解决日本经济停滞的问题。在外交方面,森喜朗还将在3月中、下旬按预定日程访问美国和俄罗斯,同两国首脑进行会谈。
第三,一个根本原因是自民党内缺乏被各派都看好的首相人选,要在自民党内推举一个得到各方认同的人物确实不易。野中广务、小泉纯一郎和桥本龙太郎要问鼎自民党总裁还都有一定的障碍。野中年龄太大,小泉虽敢想敢干,但党内有人对他不太放心,桥本在任首相期间因参议院选举败北而辞职,被称为“败军之将”。
第四,森喜朗既已表示辞意,政权更迭只是时间问题,自民党内外要求森喜朗下台的势力也就不再穷追不舍了。
2001年4月6日,当了1年零1天首相的森喜朗终于说出了日本上下盼望已久的话,他说:“考虑到有必要在新的体制下恢复民众对政治的信赖,解决堆积如山的内外诸课题,所以决意辞职。”由于自民党将于4月24日选出新的总裁,而党的新总裁也就是下一届日本首相,所以森喜朗内阁维持到了4月底。日本媒体认为,坚持在首相宝座上坐满一年的森喜朗,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森喜朗不会管自己的嘴巴;二是他缺乏政治经验和政策把握度;三是他不擅处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他被日本媒体讽刺为是日本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首相!
政治评论家川岛和江曾总结出当日本首相的四大要素:第一是资格要素,即当选过几届议员;第二是经验要素,即在政府内当过几任大臣,在党内任过什么要职;第三是党内地位要素,一般必须是派阀领袖;第四是领导能力要素,必须拥有对党内派阀势力的综合调整能力。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森喜朗在这四大要素中所缺乏的恐怕是领导能力要素。据日本《每日新闻》2000年12月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项舆论调查显示,约有90%的日本国民对日本政治感到不满。而不满的原因最多的是认为首相“领导能力”不行。有40%的人认为21世纪的日本首相应该是个“有领导能力的人”,所占比例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