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民党派阀体系的确立(1 / 1)

鸠山下台后,自民党总裁的最有力候选人当属自民党干事长岸信介。从实力上看,岸信介财大气粗,实力雄厚,但由于总务会长石井光次郎和通产大臣石桥湛山极力反对,最后提出3名总裁候选人:岸信介、石井光次郎和石桥湛山。

岸信介自从担任民主党干事长以来,一直作为党的核心人物开展活动,积蓄实力,且有岸派、佐藤派(旧吉田派的一部分)、河野一郎派(旧鸠山派的一部分)、大麻唯男派(旧改进党的一部分)的支持。而石井则继承了绪方竹虎派(旧吉田派),并得到池田派(旧吉田派的一部分)的支持。石桥派虽势单力薄,但也得到三木(武夫)·松村(谦三)派(旧改进党的一部分,反鸠山和反河野派)和石田博英派的支持。从派系支持的票数来看,3个人谁也不能单独超过半数。为此,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拉票战”。

1956年12月14日,自民党举行了第二次总裁公选(实际上是第一次)。在这次选举中,岸得223票,石桥得151票,石井得137票。因为三人都没有过半数,所以立即对第一位的岸和第二位的石桥进行第二次投票,结果因为石井按照事先协议把票投给了石桥,这样,石桥以7票之优势战胜岸信介,当选为自民党第二任总裁。

石桥的成功,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连岸信介本人也始料未及。他原以为这次选举只是他和石井之争,想不到突然冒出了一个石桥,并且采取“第二、三位联合”的手段把他打败。[24]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石桥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当时自民党的派阀尚在形成之中,还没有固定下来。但是,通过这次总裁选举时的拉票交锋,企图登上政权宝座的自民党领导者们更加明白了培养派阀是必要和不可或缺的道理。

12月20日,国会提名石桥组阁,随后石桥内阁(1956.12.23—1957.2.23)成立。从政策上看,石桥内阁打出“对美自主、轻武装”的路线,这和石桥的一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石桥战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部的经济统制持批判态度,曾任《东洋经济新报》社社长,以自由主义经济评论家著称。战后曾任第一届吉田内阁大藏大臣和鸠山内阁通产大臣等要职,有“经济通”之称。石桥首相在自民党报告会上曾提出“五条誓言”:一、国会运营正常化;二、振兴刷新政界,严肃官界纲纪;三、扩大就业,增加生产;四、建设福利国家;五、确立世界和平。[25]但由于他不久病倒而未及实行。

被冷遇的石井光次郎和大野伴睦对石桥组阁中的人事安排极为不满,所以,石桥内阁成立伊始就因人事问题而引起党内纠纷,暴露出其基础十分脆弱,所以内阁成立不久石桥就打算解散议会。为此,石桥到全国各地游说,游说中因患感冒而引起肺炎,被迫于1957年2月23日宣布辞职,上任只有63天的石桥短命内阁就这样匆匆落下帷幕。这是日本战后政治史上继东久迩宫内阁(50天)之后的第二个短命内阁。石桥内阁因为短命而没有留下任何政绩。

1956年的总裁选举,给刚刚成立不久的自民党带来了划时代的重大影响,那就是通过这次选举确立了自民党的派阀体系。自民党成立之初,党内据说有11个派别:自由党系统的吉田茂派、绪方竹虎派和大野伴睦派;民主党系统的鸠山一郎派、三木武吉派和岸信介派;民主党中原改进党系统的三木武夫派、松村谦三派、大麻唯男派、芦田均派和北村德太郎派。[26]这其中,有的派别很小,有的人分属于两个以上的派别,也有的人不属于任何派别。

但是,通过1956年的总裁选举,上述派别重新进行了泾渭分明的分化组合。在自由党系统内,吉田派分为池田(勇人)派和佐藤(荣作)派,绪方派演变为石井(光次郎)派,大野派保留;民主党系统中,由于鸠山引退和三木武吉去世,鸠山派的一部分加入石桥(湛山)派,其余部分形成河野(一郎)派,岸信介派扩大;旧改进党系统中,三木武夫派和松村谦三派合并,形成三木·松村派。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岸、佐藤、池田、大野、石井、河野、三木·松村以及石桥等八大派阀。这些派阀,是通过这次总裁选举,打破原来自由党和民主党的旧框框,重新合纵连横而形成的。换言之,从此以后,派阀超越了以往的党派界限,成为自民党的重要基本单位。

而且,这八大派阀中,除石桥、石井、大野三派先后消失外,其余五大派阀一直延续到1990年代初的宫泽喜一内阁时期。在这30多年里,派阀首领几易其人,最终岸派成为三冢(博)派,佐藤派演变为竹下(登)派,池田派成为宫泽(喜一)派,河野派成为中曾根(康弘)派,三木·松村派演变为河本(敏夫)派。换句话说,派阀是自民党的最大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和出发点始自1956年的总裁公选。

注释

[1]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05页。

[2]石川真澄:《战后政治史》,岩波书店1995年版,第67、68页。

[3]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08页。

[4]田中浩:《战后日本政治史》,讲谈社1996年版,第141页。

[5]田田宫太郎:《鸠山热的幕后》,实业日本社1955年版,第164页。

[6]田中浩:《战后日本政治史》,讲谈社1996年版,第141页;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版,第203、204页。

[7]升味准之辅:《战后政治》下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86年版,第432页。

[8]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版,第204页。

[9]大野伴睦:《大野伴睦回想录》,弘文堂1962年版,第110—116页。

[10]白鸟令编:《日本内阁》第二卷,新评论1986年版,第164页。

[11]同上书,第166页。

[12]白鸟令:《日本内阁》第二卷,新评论1986年版,第166页。

[13]升味准之辅:《战后政治》下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86年版,第435—443页。

[14]石川真澄:《战后政治史》,岩波书店1995年版,第76页。

[15]宫本吉夫:《新保守党史》,时事通讯社1962年版,第425—426页。

[16]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015页。

[17]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四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版,第208页。

[18]日本国政问题调查会编:《日本政治—近代政党史》,1992年版,第204页。

[19]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日本同时代史》第三卷,《五五年体制与安保斗争》,青木书店1990年版,第103页。

[20]升味准之辅:《现代政治》下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87年版,第503—508页。

[21]升味准之辅:《战后政治》下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86年版,第816页。

[22]大河内一男:《战后二十年史资料—劳动》第四卷,日本评论社1971年版,第158—159页。

[23]同上书,第180页。

[24]岸信介、矢吹一夫、伊藤隆:《岸信介回想》,文艺春秋社1981年版,第155—157页。

[25]石桥湛山全集编纂委员会编:《石桥湛山全集》第十四卷,东洋经济新报社1970—1972年版,第361页。

[26]北冈伸一:《自民党》,读卖新闻社1995年版,第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