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党的统一与工人运动(1 / 1)

社会党是日本战后成立最早的政党。但由于其成分复杂,左、中、右各派势力政见不一,所以社会党一成立便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在1949年第24届国会大选中,社会党惨败。4月14日,召开第四次党代表大会,此后,社会党主导权开始掌握在左派手中,以后,矛盾越来越尖锐。1950年1月召开的第五次党代表大会上,左右两派领导人在组织上正式分道扬镳,左派选举铃木茂三郎为书记长,右派选举片山哲为委员长和水谷长三郎为书记长。但这时还没有殃及到基层组织,形成“上分下合”的局面。通过中间派从中斡旋,加上基层组织的要求,1950年4月召开第六次临时代表大会又归于统一,委员长空缺,浅沼稻次郎就任书记长,但实际上是貌合神离。

形式上统一起来的社会党在媾和问题上又发生对立。1951年1月19日,召开了第七次社会党代表大会,大会做出了“和平四原则”(全面媾和、坚持中立、反对军事基地、反对重新武装)的决议,并选举左派的铃木茂三郎为委员长,中央执行委员的半数也由左派占据,左派掌握了党的主导权。这时右派提出“原则上不反对重新武装”的修正案,但以绝对多数票而被否决。9月,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保条约》,对此既成事实,社会党两派发生对立。右派和中间派主张“赞成《和平条约》,反对《安保条约》”的所谓“条约可分论”,而左派则是两个条约都反对。[18]

1951年10月2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以微弱多数表决支持右派的意见。10月23日,社会党召开第八次临时代表大会,当时,左派国会议员193人,右派161人,基本上势均力敌,大会出现混乱局面。10月24日,左、右两派决裂,分歧的焦点是围绕“和平”和“安保”两个条约看法不一致。随后,右派社会党于1952年1月20日成立,左派社会党于1月28日成立,左派选举铃木茂三郎为委员长,书记长空缺;右派选举浅沼稻次郎为书记长,委员长空缺。双方都叫日本社会党,但一般称其为右派社会党和左派社会党,这种分裂状态大约持续了4年之久。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但在日本国内,随着《旧金山和约》的生效,日本政府却推行了一系列倒行逆施的反民主路线和重新武装政策。为此,左、右两派社会党意识到有必要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这股逆流。左派社会党在1953年的大选和参议院选举中遥遥领先于右派社会党后,便呼吁右派社会党进行合并,随后于8月成立“社会主义政治势力团结委员会”,右派社会党也于同年9月设置“统一问题调查研究委员会”,从11月9日开始,两派便开始了为谋求统一的“两社恳谈会”。这种走向统一的动向通过在国会内的联合斗争进一步加快了步伐。

第2年春天,吉田内阁因受到“造船渎职事件”的冲击而风雨飘摇,出现“末期症状”,于是吉田政权在3月末发起了企图起死回生的保守新党运动。在这种形势下,两派社会党都产生了通过合并夺取政权的设想,左派社会党委员长铃木茂三郎和右派社会党委员长河上丈太郎于3、4月间举行会谈,就合并及建立共同政权问题达成共识。社会党的国会议员也迫切希望社会党成为国会中的“第二大党”,以统一社会党的形式达到夺取政权的目的。这一共识成为两派社会党加速统一的决定性因素。

1954年9月下旬,设立了由两派社会党组成的促进统一委员会。11月,民主党成立,吉田内阁垮台。12月,鸠山内阁成立。1955年1月,众议院解散,社会党统一的活动更加活跃。1月18日,同时召开的两派社会党临时大会,通过了由两派“促进统一委员会”联合拟定的《关于实现社会党统一决议案》。2月27日,举行众议院选举,两派社会党力争确保三分之一以上议席,以阻止修改宪法。选举结果,左派社会党由解散前的72人增加到89人,右派社会党从解散前的61人增加到67人,两社合计156人,确保了阻止改宪的议席数。[19]

1955年3月2日,左派社会党书记长和田博雄与右派社会党书记长浅沼稻次郎会谈,决定双方各出10名统一交涉委员,就“纲领、政策、组织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迅速完成统一”问题进行磋商。1955年4月以后,两派社会党开始着手进行合并的具体工作。9月,制定了统一纲领草案,在双方妥协的基础上,党纲中把党的性质规定为“阶级的群众性政党”。

1955年10月12日,两派社会党分别召开解散党的大会,翌日举行了两派合并统一大会。经过4年分裂之后,社会党又最终实现了统一。会议决定铃木茂三郎为委员长,浅沼稻次郎为书记长,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左右两派各出20人组成,但领导核心的7人中,左派4人,右派3人。党的组织活动方针的“三原则”是“坚持党的阶级性,确立党内民主”;“排除议会偏重主义,开展日常斗争,尤其要开展党在群众中的组织活动”;“在党和群众组织之间既要互相保持民主,又要保持紧密联系与合作”。这表明统一后的社会党加强了左派社会党的色彩。[20]

日本社会党在战后初期的工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工会法》的实施,各类工会组织应运而生。1945年底,成立工会809个,会员38万人;1946年6月就发展到1.2万个工会,会员达375万多人,半年时间就增长近10倍。工会组织化率(对日本工人总数931万人)由4.4%增至40.4%。[21]根据形势的要求,全国性工会相继成立。1946年8月,成立了日本工会总同盟(简称“总同盟”)和日本产业别工会会议(简称“产别会议”)。后者属于左派工会,参加该工会的有21个行业工会,175万会员,占全国工会会员的43%,其核心领导成员是日本共产党和社会党。“产别会议”发动和领导了战后初期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斗争的重心由初期的反饥饿、反解雇等经济斗争发展到反对片面媾和、争取全面媾和、反对重新武装等政治斗争。

“红色整肃”之后,日本共产党受到沉重打击,日共的主要领导人转入地下。1950年7月,“总评”成立。“总评”罗致了17个工会276万会员,成为日本最大的工会。“总评”纲领规定:维护和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其经济和社会地位,工会不得成为夺取政治权力的行动部队,坚持以立宪手段谋取政权。[22]

日本社会党于1949年11月通过了《关于媾和问题的一般态度》,即全面媾和、中立、反对提供军事基地的“媾和三原则”。1951年1月,又通过了《反对重新武装决议案》,把三原则发展为“和平四原则”,加进了“反对重新武装日本”的新条款。与此同时,1951年1月15日,日本共产党、社会党左翼和劳农党联合其他民主团体,成立了由115个团体组成的“全面媾和爱国运动协议会”(简称“全爱协”),开展争取全面媾和的斗争。“全爱协”在斗争方针中提出“为了日本的和平与独立,全面媾和后美国占领军立即撤出日本”的要求,[23]开展了“争取全面媾和”,“反对重新武装”的签名运动,征得了500万人的签名。“全爱协”的活动反映了日本人民的心声。

“总评”在成立之初,具有一定的反共色彩,但是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使“总评”从反共立场转向反美,开始支持社会党的“和平四原则”。在1951年3月10日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反对重新武装,坚持中立,反对提供军事基地,实现全面媾和,为保卫日本的和平和争取独立而奋斗”的行动纲领。

在“总评”的影响下,全日本汽车工会、全日本造船工会、私营铁路工会总联合会、全日本港口工会等行业工会,相继接受“和平四原则”,开展了反对单独媾和的斗争。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日本各工会在东京的芝公园举行了1.5万人参加的中央大会。与此同时,农民、妇女、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也组织了相应的斗争。

“朝鲜特需热”结束以后,“总评”的斗争重心转向为提高工人工资而展开的每年一度的“春季斗争”,同时致力于选举运动。当时社会党左、右两派在媾和和《日美安保条约》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乃至最后导致组织上的分裂,从这时开始,社会党左派与“总评”建立起密切关系。对组织薄弱的社会党来说,“总评”是它最有力的支持团体,在历次大选中,社会党的议席多半都依赖于“总评”的组织、动员,社会党的政治资金也大都来自于“总评”,在社会党国会议员中,工会出身的人数大大超过农民运动出身的人数,从而领导权从右派转移到左派手中,于是,担当“五五年体制”之一翼的社会党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