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产阶级政党的出现(1 /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日本逐步向帝国主义阶段转化,成为国际帝国主义奴役东方各民族的重要成员。

与此同时,近代工业的发展,使日本工人数量急剧增长。1894年工矿业工人为50万,1897年为62万,1903年增至72万。[32]工人运动逐步兴起,从1897年到1899年,日本先后成立了“铁工工会”“日铁矫正会”和“印刷工人工会”,开展了有划时代意义的罢工斗争。1901年5月,片山潜、幸德秋水等人决定成立社会民主党,并发表了《社会民主党宣言》,宣言中提出了“理想纲领”和“行动纲领”。从这些纲领内容看,日本社会民主党提出了一些有关资产阶级民主的要求,这在当时资产阶级政党与藩阀政权相互利用、粉饰立宪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独树一帜的革命要求。

1903年,幸德秋水、堺利彦等人组成“平民社”,并创办周刊《平民新闻》。《平民新闻》以宣传“平民主义、社会主义、和平主义”为己任,特别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作为最主要的宣传内容,反映了日本人民的反战要求。日俄战争爆发后,《平民新闻》发表了《致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信》,信中指出:“军国主义是我们的共同敌人,是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的共同敌人。”呼吁日俄两国社会主义者和全世界社会主义者向军国主义者展开英勇斗争。作为政治团体,站在反对本国政府对外侵略战争的立场上,并越出国界谋求国际合作,这在日本历史上还是首次。

平民社解散后,1906年1月,西川光二郎等人成立日本平民党;随后,堺利彦等人又成立日本社会党。2月24日,日本平民党和日本社会党合并,统称“日本社会党”,正式党员约200人。但据日本警视厅统计,当时社会主义者的人数全国约有2.5万人。[33]

山川均于1900年创刊了《青年的福音》,后因刊载皇室内容的文章犯“不敬罪”而被捕入狱,1904年因病获释,1906年应幸德之约到东京担任《平民新闻》编辑,并加入日本社会党。大杉荣和荒畑寒村也加入了平民社的社会主义协会。但是,当时的所谓社会主义运动,“大体上还是思想运动,全然没有群众性”,“所以说,在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运动之间完全没有联系”。[34]

1907年2月22日,内务大臣下令解散日本社会党。1910年5月25日,桂太郎内阁以社会主义者企图暗杀明治天皇为罪名,逮捕了幸德秋水等数百名社会主义者,并以“大逆罪”判处幸德秋水等24人死刑(次日改判其中12人为无期徒刑),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有名的“大逆事件”。“大逆事件”后,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1912年夏天,基督教社会事业家铃木文治创立了友爱会,其成员大都是下层工人,目的是使工人互相亲睦和提高修养。友爱会迅速壮大,刚成立时仅有15人,1916年就拥有会员22000名,设82个支部。第二年在横滨、东京、神户、大阪成立了支部联合会。1917年,友爱会修改了章程,由只限于工人的互助和修身转变为自助自卫、劳资协调的工会性质。1918年发展为108个支部,会员3万人,处理劳动争议事件达70起。

随着友爱会的发展,其成员也在发生变化,有的大学毕业生入会,并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1915年,野阪参三从庆应大学辍学后加入友爱会。1917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担任过《东京日日新闻》记者的麻生久也入了会。1919年,友爱会更名为“大日本劳动总同盟友爱会”,简称“劳动总同盟”。

1914年,片山潜等人因领导罢工斗争而被捕,后来虽被释放,仍受到种种迫害,被迫流亡美国,从此再也未能回到日本。片山潜旅美期间,在日本青年中积极宣传马列主义。1919年10月,成立了“旅美日本人社会主义团”,并参加了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工人会议。片山潜以旅美日本人社会主义团为中心,积极筹建日本共产党。

1920年10月,共产国际秘使从莫斯科来到东京。在马列主义传播和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20年12月9日成立了“社会主义同盟”,不久被迫解散。社会主义同盟解散后,先后成立了“水曜会”“晓民会”“无产阶级社”等组织,为日本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21年4月,堺利彦、山川均、近藤荣藏等成立了日本共产党筹备委员会,起草了《日本共产党宣言》和《日本共产党章程》。1922年7月15日,日本的社会主义者在东京召开了日本共产党成立大会,与会者共8人。会议拟定了党的章程和行动纲领,选出堺利彦任委员长,中央委员有堺利彦、山川均、荒畑寒村、近藤荣藏和德田球一等7人。

日本共产党在“非法”状态下成立后,为巩固、发展党组织和推动日本革命运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出版发行了党的机关刊物《赤旗》以及《劳动新闻》《农民运动》等报纸,加强了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和影响,积极参与了反对《过激社会运动取缔法》《工会法》《租佃纠纷调停法》等“三大恶法”的斗争,并且开展了援助苏俄、反对出兵西伯利亚等运动。

日共成立后不久,党内发生分裂,山川均等人提出解散党组织,加之日本政府加紧镇压,于1924年2月底3月初,山川均等人擅自解散了日共。解散日共的行为,遭到共产国际、片山潜及一些日本共产党员的反对。经过党内斗争,佐野文夫、德田球一等人于1926年12月4日,在山形县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完成了重建工作。1926年12月,日本共产党重建时,出席重建会议者共17人。7名中央委员中有5名30多岁,2名20多岁。在福本和夫起草的重建《宣言》中指出:“理论斗争的开展,已把希望掌握真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团结起来,并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而现在正在克服我们当中存在的折衷主义(山川主义)。”因此,“当前的斗争目标”虽然是“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但这“将通过其内在的、必然的辩证转化而转化为无产阶级革命”。[35]

1927年上半年,党内批判了山川均的右倾机会主义和福本和夫的“左”倾机会主义。7月15日,通过了《关于日本问题的提纲》,即“二七年纲领”。“二七年纲领”指出:“日本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其中主要的是无产阶级和农民。”[36]并强调建立工农联盟的必要性,阐明了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二七年纲领”指出:“在日本,既具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客观前提条件……又具备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前提条件。”[37]日本共产党在“二七年纲领”的指导下,于1928年2月1日创刊《赤旗》报,大力宣传党的方针。同月,根据《普选法》进行了众议院选举,选举结果,政友会和民政党分别获得218席和217席,两党独占了议席总数466席的93%,各无产阶级政党只获得8席。[38]尽管如此,田中内阁仍认为日本共产党在大选中操纵了劳动农民党,便于3月15日出动数万名警察和特务,在全国各地一举逮捕德田球一等共产党员和左派群众团体的领导人、骨干分子1600余人,造成有名的“三·一五事件”。接着,又于4月10日下令取缔劳动农民党、日本工会评议会(简称“评议会”)及全日本无产青年联盟(1925年11月成立的进步青年组织),并发出了禁止其结社的命令。为进一步取缔共产主义运动,田中内阁还修改、公布了《治安维持法》。这表明,日本资产阶级政党亲手为政党政治挖掘了坟墓。

仍坚持反对重建日共的山川均、荒畑寒村等人,于1927年11月创刊了《劳农》杂志。山川对共产国际从外部指导日本运动的方式持批判态度。他主张各国社会主义运动要有独立性和自力性。他对共产党和“劳农派”的区别作了如下说明:

(1)对布尔什维主义的评价

共产党认为,只有列宁主义(布尔什维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统的发展,才是资本主义时代达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唯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俄国革命的实践,作为普遍的准则也适用于日本的运动。

劳农派认为,列宁主义是在适合俄国特定条件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因而多半具有俄国的特性。正因为如此,才得以使革命在俄国取得成功。各个国家的革命运动应该发展各自的革命理论。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出发点。

(2)对共产国际的评价

共产党认为,共产国际不是像第二国际那样由各国党拼凑而成的,而是单一的世界党,各国共产党是其集中指导下的支部。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要由莫斯科指挥来实现。

劳农派认为,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靠扎根生长在本国土壤上的社会主义运动的自主行动和责任来达成。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主义,应该通过具有自主性的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紧密的国际合作来达成。[39]在此期间,1924年2月,劳动总同盟召开了“总同盟大会”,大会以促进群众运动、参加议会、社会政策立法为目标,发表了著名的“转向宣言”。因此,总同盟大会一结束,左右两派便因立场不同而分裂。次年5月24日,被总同盟开除的左派工会成立了评议会。这时,总同盟拥有35个工会,10396名会员;评议会拥有32个工会,有12655名会员。评议会成立一年后,缴纳会费的会员达33300余人,机关报《劳动新闻》发行数超过4万份。[40]

与此相对抗,1926年3月,总同盟与日本农民组合(简称“日农”)等5个团体一起,结成了最初的反共无产政党劳动农民党。“日农”是在1921年佃农斗争向全国扩展的过程中(1920年发生408次,到1921年猛增到1680次,将近15万佃农与5000多个地主发生正面冲突,地主方面不得不做出许多让步)于1922年成立的,到1925年发展成拥有75000人的“组合”,而后并入了劳动农民党。但是,“日农”右派在1926年10月退出劳动农民党,成立了“全日本农民组合同盟”,此后组织了“日本农民党”。左派掌权的“日农”向评议会靠近,由以前的农民组合斗争迅速发展成工农联合的政治斗争。

后来,劳动农民党的左右两派对立激化,1926年10月总同盟宣布退出劳动农民党,于12月成立了社会民众党。于是发生了总同盟的第二次分裂。在总同盟中,出现了退出劳动农民党和对右倾化抱有不满的左派;另一方面,在“日农”内部,出现了反对“日农”接近评议会和不满其左倾的右派。于是,两派合并,大体在社会民众党成立的同时,组成了日本劳农党。这样,1926年3月成立的劳动农民党,到年末已分化成4个政党——劳动农民党(1926.3)、日本农民党(1926.10)、社会民众党(1926.12)和日本劳农党(1926.12)。这些政党均参加了1928年2月的第一次普选。

在1920年代后半期,工厂职工总人数约为200万,工会会员约为30万。其中有八成是右派工会,约有21万人集中分布在兵库、东京、大阪、神奈川4个府县市。佃农组合数也在猛烈增加,最高峰的1927年约有4600个、365000名会员。选举结果,88名无产政党候选人共获得选票492000张(得票率为4.6%),当选8名(议席占有率为1.7%),其中社会民众党4名,劳动农民党2名。[41]但是,这些“无产政党”在日本政府软硬兼施、分化瓦解的政策下,迅速地聚散离合,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三·一五事件”发生后,劳动农民党部分党员于1928年7月成立“无产大众党”。12月5日,日本劳农党、日本农民党、无产大众党等七团体组成“日本大众党”。1929年11月成立“劳农党”。1930年1月成立“全国民众党”。至1930年代初,日本无产阶级政党分别为:日本大众党、劳农党、社会民众党和全国民众党这四大派别。

1930年11月,在俄国克特维留学5年的风间丈吉,带着重建日共的任务回国。在风间等人的领导下,日共的活动有了很大发展。《赤旗》从1932年1月复刊后,不久改为活字印刷。发行份数由不足1000份增加到7000份,党员约有1200余人。但是,处于“非法”状态下的日共,入党的人越增加,被捕的也就越多。经过1932年10月末的大搜捕(热海事件),日共又遭到毁灭性打击。1931年加入农民运动的宫内勇在其《日本共产党秘史》一书中写道:

如果是做地下工作……即使想放弃运动而回到地上,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一旦被指明通缉,一回到社会上,就必然迅速被捕。

1932年入党的大冢有章在《未走完的旅程》一书中写道:“我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党的合法地位被完全剥夺,党的领袖遭到死刑或者无期徒刑的迫害,就连基层党员和同情者也要以2年到5年的徒刑受到镇压。”[42]

注释

[1]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笫432页。

[2]同上书,第433页。

[3]宇田友猪等编:《自由党史》上卷,五车楼1910年版,第108、112页。

[4]1874年2月,佐贺县出身的江藤新平和前秋田县县令岛义勇为首的不满士族反对维新政权的武装叛乱。

[5]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3页。

[6]五十岚仁:《现代政治概说》,法律文化社1993年版,第153页。

[7]升味准之辅:《日本政党史论》第一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版,第290—298页。

[8]陈永逢:《日本政府与政治》,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553页。

[9]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一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3页。

[10]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三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28页。

[11]北冈伸一:《自民党》,读卖新闻社1995年版,第14页。

[12]指原安三编:《明治政史》,富山房1982年版,第37页。

[13]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62页。

[14]民党,指日本帝国议会建立时期反对藩阀政府的在野党。

[15]春畝公追颂会编:《伊藤博文传》下卷,原书房1970年版,第377—380页。

[16]春畝公追颂会编:《伊藤博文传》下卷,原书房1970年版,第383页。

[17]苏德猪一郎编:《公爵山县有朋传》下卷,原书房1969年版,第319页。

[18]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三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30页。

[19]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三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342页。

[20]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24、327页。

[21]升味准之辅:《日本政党史论》第三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版,第6—16页。

[22]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6页。

[23]井上馨侯传记编纂会编:《世外井上公传》第五卷,原书房1968年版,第367—369页。

[24]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二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06页。

[25]摄政裕仁亲王即后来的昭和天皇在东京虎门附近遇刺而幸免于难的事件。

[26]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12页。

[27]1932年5月15日,以海军少壮军人为主发动的法西斯政变。政变后成立以海军大将斋藤实为首的所谓“举国一致”内阁。

[28]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15页。

[29]一个选区选举2—6名国会议员的制度。

[30]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19页。

[31]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20页。

[32]森喜一:《日本工人阶级状况史》,三一书房1962年版,第71页。

[33]丝屋寿雄:《幸德秋水研究》,青木书店1973年版,第219页。

[34]山川菊荣、向坂逸郎编:《山川均自传》,岩波书店1961年版,第377—378页。

[35]《现代史资料》第十四卷,第64—65页。

[36]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编:《日本共产党纲领集》,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出版部1964年版,第21页。

[37]同上书,第87页。

[38]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四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31页。

[39]山川菊荣、向坂逸郎编:《山川均自传》,岩波书店1961年版,第428—454页。

[40]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59页。

[41]升味准之辅:《日本政党史论》第五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版,第438—458页。

[42]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667、6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