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自民党下台后,日本七党一派共同组成了以日本新党代表细川护熙为首相的“非自民党”联合政权,从此,日本政局进入了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联合政权时代。
一般认为,细川内阁通过的“政治改革相关四法案”是“保守维新”,虽然推动了日本保守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但有很大的局限性。
“先天不足”的羽田孜内阁执政不到两个月便匆匆辞职。村山联合内阁的成立,既是自战后初期片山内阁以来再次组成的以社会党为首的内阁,也是自民党下野10个月后重新执掌政权的开始。严重对立的自民、社会两党联手组建新政权,表明冷战后日本政党政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进一步淡化,权力争夺成为影响政界分化改组的主要因素。
在村山内阁期间,执政的社会党反而一直处于衰退之中,这是因为政党地位的变化迫使执政的社会党不得不大幅度调整该党先前的方针政策,而社会党基本路线的转变,对社会党自身势力的发展产生了严重消极影响。最后社会党也正式更名为社会民主党(“社民党”)。
1994年,9个在野党派共同创建“新进党”,成为一支能与自民党相抗衡的强大势力。新进党的成立,标志着1990年代初期新党林立的局面暂告结束,并极大地推动了日本政界分化改组的进程。
以中央省厅重组为核心的行政改革,是桥本龙太郎内阁的主要业绩。日本国会通过的《中央省厅等重组基本法》,确立了中央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中央行政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精简行政机构、减员增效、强化内阁机能,突出首相的领导作用和主导地位,创立独立行政法人制度等。
1997年,新进党解体,次年成立的民主党以“民主、中道”作为政治理念,成为仅次于自民党的第二大政党。民主党的崛起,反映了日本社会政治发展的倾向,即从中央集权型政治向大众民主政治形态的转变。
进入21世纪,小泉内阁以“彻底改革派”姿态出现,对经济、财政、行政、社会政治等领域进行了“没有禁区的改革”,改革力度大,范围广泛。完成道路公团民营化改革之后,重点转向邮政民营化。小泉内阁所推行的“结构改革”历程,尽管一波三折,但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小泉内阁在对外关系方面,将日美同盟作为日本外交的基轴,大力推行亲美外交。在强化日美同盟的框架下,日本的政治、军事大国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政治右倾化倾向明显增强。小泉提出修改宪法、为自卫队正名、参拜靖国神社等具有浓厚“鹰派”色彩的政治主张,并将其视为“无禁区改革”的一部分。
小泉首相提出的“改变自民党”的口号和推行的“结构改革”路线,目的是重新巩固自民党的执政党地位。“小泉效应”及其“另类性格”与以往历任首相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深受日本国民的欢迎和期待,内阁支持率较高,对自民党势力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为了适应社会多元化进程并维持执政党地位,未来自民党仍必须不断加强执政党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