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向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体制(1 / 1)

明治初年日本政府就提出了“大力充实军备,耀国威于海外”的方针,随后逐步确立了向中国和朝鲜进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是日本明治政权对中国所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日本资本主义由此迅速发展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员参与瓜分世界,直至发动了日俄战争(1904—1905)。日俄战争是一次帝国主义战争,以日俄战争为转折点,战后日本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表明日本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相比,日本是一个既具军事性,又具封建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随着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军部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军事部门直属天皇;军队有“帷幄上奏”权,并可以操纵内阁,左右国政。一方面,日本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对国民进行所谓“爱国主义”教育,用武士道精神“武装”国民的头脑;另一方面,用暴力手段对人民实行法西斯统治。对内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压制民众的觉醒,对外镇压殖民地的民族运动,朝着强化反动体制的方向越走越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这次大战中,日本垄断资本急剧膨胀起来,日本帝国一跃变成世界五强之一。伴随资产阶级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国内政治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久,日本一批法西斯分子发起了一个“国家改造”运动。在日本陆军和海军内部,都出现了国家改造运动的核心人物和组织。右翼团体也与军部相互呼应,投入到国家改造运动。与此同时,改造国家是与对外侵略相辅相成的,1931年侵华战争的爆发就是证明。

在这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不仅要继续扩大侵华战争,而且企图对亚洲、太平洋地区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相继爆发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和太平洋战争(1941—1945),就是贯彻实施这项侵略方案的必然结果,这表明天皇法西斯专政已基本形成。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国内建立了战争体制,近卫内阁实行所谓国民精神总动员,决心要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近卫新体制是典型的日本式法西斯统治体制。新体制运动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式的法西斯独裁体制的确立。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统治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东条内阁为加强法西斯的大政翼赞体制,把各个部门管辖的法西斯团体都划归大政翼赞会领导,并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统一的法西斯自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