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安藤昌益思想的现代意义(1 / 1)

安藤昌益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性质。他所主张的“万万人为一人”和“男女一人”的平等社会观具有鲜明的农民民主主义色彩。他对历代剥削阶级“不耕贪食”本质的揭露以及对作为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属性的“儒、佛、神、老庄”展开的全面激烈的批判,在日本乃至东亚前近代思想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这些思想对危机四伏的日本封建社会予以沉重一击,同时还具有为日本近代思想的形成提供契机和养分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并未转化为现实,并没有对日本近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却被埋没和“被遗忘”了一百多年。

安藤昌益的思想为何被遗忘?关于这一点研究者们众说纷纭。其代表性看法有,第一,过于领先于时代,除了一部分支持者和弟子之外,并未带来广泛的影响。[49]第二,安藤昌益的思想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50]依笔者愚见,昌益被忘却的最大原因应该归结于其学说未满足当时日本社会现代化的时代需求。比如,安藤昌益“天人合一”的思维方法,具有强调自然和人类相互调和的倾向。从当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来看,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但是,在安藤昌益所生活的18、19世纪,有必要强调“天人相分”,并将自然作为对象而加以改造的必要。也正是因为这样,安藤昌益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才可以走向近代科学之路,成为接受近代科学的基础。而且在安藤昌益之前,日本已经出现了儒学者伊藤仁斋的“天道”和“人道”,贝原益轩的“在物之理”和“在心之理”,太宰春台的“物理”和“道理”相区分的思想。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将“物理”和“心理”进行区分的主张,也正处于上述儒学者的思想延长线上。另外,正如部分学者所指出的一样,安藤昌益所描述的理想社会的“自然世”构想也无法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农民对土地的要求。简而言之,安藤昌益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以及当代意义。但由于游离于当时的日本思想史的主流之外,并未对日本近代思想的形成及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在某种特定历史区间,他成为孤独的、“被遗忘的”思想家也是无法逃避的历史宿命。

但是,对于特定思想家和其思想的历史评价与其思想的当代意义的重新发现,是具有联系但又有所不同的问题。所谓的历史评价,必须将思想家及其思想放到该思想家所生活的时代中去考虑。但对其思想的当代意义的重新发现,也需要将其思想放到当代中去鉴定是否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或者说是否可以打破时代的窠臼而具有普遍意义。对两者的评价不一定是一致的,原因在于两者的时代背景不一样。

关于安藤昌益思想的当代意义,正如多数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安藤昌益是日本最早的生态学思想家。[51]江户时代的最初一百年是经济发展的时代。在这一百多年间,人口从最开始的1000万激增到3000万。昌益就生活在这个经济发展矛盾显露的年代。比如,1670年东回航路开发以后,对商品作物的需求日益增加,大豆栽培成为当务之需,因此大规模烧畑被开发出来。烧畑开发后数年之内土地肥力开始下降,人们开始放弃种植。荒废的烧畑上蕨菜和葛开始大量生长,从而导致以此为食物的野猪大量繁殖。农作物受到野猪和天气两重危害,遭受了巨大损失。昌益所生活的八户地方于1749年遭遇了大饥荒,减产1万5千石,三千多人被饿死。另外,随着矿产的急速开发,自然遭到破坏,公害病频发。当时,日本的主要输出品是金、银、铜等矿产。人们为了营利,在全国范围内都开始开发矿山。犀川流过昌益故乡二井田村,受其上流大葛金山留下来的“废水”(矿毒水)的影响,不仅田畑土地肥力开始下降,“金掘病”“奇废病”即“矿中毒”也时有发生。安藤昌益目睹由于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惨状,这对其生态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安藤昌益提到“误食鸟兽虫鱼之肉当即就会得怪病而死”,“金、银、钱均为无益之事”,“采伐后再植上小树苗,则树木可以不绝”。[52]但是,当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仅仅发生在个别地区,并没有达到威胁人类生存的境地。在那个时代,人们还处于热衷于经济发展的阶段。安藤昌益先进的生态学思想,被无视、被遗忘也是不得已之事。“但是,随着现代化=发展,现代化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井喷式出现的时候,才得以从被遗忘的角落再次捡起。受到近代世界发展困扰的人们复权、追忆、重新想起。”[53]安藤昌益的生态学思想再度受到评价正是随着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和地球的命运濒临临界点的时候。另外,正如安永寿延所指出的那样,安藤昌益生态学思想的特点是,“自然破坏是由人们的私欲所带来的对自然的掠夺”,“昌益的生态学思想和社会思想是一个整体,是从对人类存在本身的认识和批判同一根部生长出来的枝干”。[54]

从安藤昌益的人类平等思想和反战和平思想中也可以找到其当代意义。他不仅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还主张社会与社会,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在女性差别、职业差别、阶级差别、民族差别等仍然存在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安藤昌益的人类平等思想中汲取养分。关于这一点,多数学者已经做过讨论,此处暂且略去。接下来对安藤昌益的反战和平思想稍作论述。

村濑祐也认为:“远东思想史上——不,甚至是世界思想史上——具有理论的和平论嚆矢之称的毫无疑问是《墨子》非攻篇的思想。”[55]另外,《老子》《庄子》《孟子》以及日本的伊藤仁斋也具有反战和平思想。和他们相比,安藤昌益的反战和平思想应该受到关注的点在于,他对战争根本原因的积极探索和远见卓识。安藤昌益认为,真正的和平状态是“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非养人,非被养,非治,安食安衣,非被治,各各直耕、直织,与天地共四时之行。无事、平安、常中”,[56]也就是人们之间不是剥削—被剥削,统治—被统治的关系,而是万人平等地从事生产劳动,平等共享劳动成果。这种和平状态被打破,并诱发战争,正是以剥削—被剥削,统治—被统治关系的导入为契机的。“人伦,或治或被治,或养或被养,伏羲出世始为王,立上下盗转道以来,为乱世。似治实乱,乱实似治。掠民贪食……为妄惑之世。”[57]军术、军备等也是为了维护剥削—被剥削,统治—被统治的关系而存在的。“军学为治天下国家所云。为治天下国家,必为兵乱、战死。故治则言军学,乱亦言军学,治乱均军学,则治乱俱乱。”[58]进一步说,利己的“妄欲”膨胀,不仅带来国内的战乱,也是导致国际关系走向极端侵略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法世之人,造船、互强渡他国,始合战,夺国与被夺,为利欲,国国相争,是法世盗乱、妄欲之为也。”[59] 安藤昌益提出要将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废止利己的“妄欲”和剥削—被剥削,统治—被统治的人际关系相结合。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这都可以说是发挥了先驱性提示作用的、需要继承发展的历史课题。

注释

[1]農文協編:『安藤昌益日本·中国共同研究』,農山漁村文化協会,1993年,第160頁。下面叙述中将本书简称为『日中共同研究 』。

[2]農文協編:『日中共同研究』,農山漁村文化脇会,1993年,第24頁。

[3]同上。

[4]安藤昌益研究会編:『安藤昌益全集』,農山漁村文化協会,1982—1987年,第8巻,第333—339頁。原文是采用汉字和片假名记录的,引用时改为汉字和平假名记录。另外,在引用全集中的内容时,会将『安藤昌益全集』第8巻,第160頁,简称为「全·8·第160頁 」。

[5]『日中共同研究』,第92頁。

[6]『日中共同研究』,第89頁。

[7]同上。

[8]同上,第96頁。

[9]全·8·第225頁。

[10]同上。

[11]同上,第226頁。

[12]全·4·第142、143頁。

[13]全·8·第91頁。

[14]全·13·第188頁。

[15]全·8·第91頁。

[16]全·3·第58頁。

[17]全·1·第267頁。

[18]全·3·第58頁。

[19]全·8·第108頁。

[20]全·8·第129頁。

[21]同上,第130頁。

[22]同上,第132頁。

[23]同上,第132頁。

[24]同上,第134頁。

[25]同上,第135頁。

[26]同上,第137頁。

[27]同上,第138頁。

[28]同上,第141頁。

[29]全·8·第137頁。

[30]全·3·第202頁。

[31]全·3·第199頁。

[32]同上,第198頁。

[33]全·8·第147頁。

[34]全·4·第256頁。

[35]全·4·第112頁。

[36]同上,第118頁。

[37]同上,第119頁。

[38]同上,第121頁。

[39]同上,第114頁。

[40]全·3·第141頁。

[41]同上,第346頁。

[42]全·10·第79頁。

[43]全·3·第315頁。

[44]全·8·第334頁。

[45]全·1·第101頁。

[46]全·4·第107頁。

[47]全·1·第273頁。

[48]全·8·第126頁。

[49]『日中共同研究』,第211、230頁。

[50]同上,第211頁。

[51]『日中共同研究』,第31、43、77、87、188頁。

[52]『日中共同研究』,第180—184頁。

[53]同上,第168頁。

[54]同上,第44、45頁。

[55]同上,第212頁。

[56]全·4·第123頁。

[57]同上,第122頁。

[58]全·8·第287頁。

[59]全·6·第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