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日本的现代生活和儒学(1 / 1)

一亿“孔孟之徒”

如同彗星一般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大日本帝国”,随着1945年8月15日的无条件投降,又如同彗星一般消失。由战败体验带来的日本人的反省和占领军的诸多改革,使日本作为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再次出发。通过战后改革,学问和思想的自由得到保障,国家主义教育也被新的教育制度所改革。战败前以儒学道德作为学校德育和国民教化根本方针的政策被摈弃。在现代日本,作为思想体系的儒学仅仅作为人文科学研究的对象,成为中国思想史或者日本思想史著作论述评价的内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儒学在日本的现代生活中完全丧失了影响力。儒学的一部分伦理观、价值观,已沉淀为日本人的道德规范和民族心理。美国学者赖肖尔在其著作《日本人》中说:“现代的日本人,显然已经不再是德川时代他们祖先那种意义上的‘孔孟之徒’了,但是,他们身上仍然渗透着儒教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儒教或许比任何其他传统哲学或宗教对他们的影响都大。”“今天,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孔孟之徒’,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几乎一亿日本人都是‘孔孟之徒’。”[38]“一亿孔孟之徒”的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是,赖肖尔的上述说法大体上正确地表现了儒学在日本现代生活中的影响力的实态。

首先,我们看看现代日本人的家族道德观。例如“孝”是儒学家族道德的基础,“孝”是指子女对亲长的恭顺、服从义务。“孝”这一儒学道德不仅作为江户时代幕府的官学拥有着支配力,即使在明治维新以后,仍作为国定的道德理论成为学校德育与国民教化的基础。战后,通过制定新宪法和改定民法,日本否定了作为封建家族制度的“家”的观念,开始强调个人人格的尊严,家督继承和户主权等概念被从民法中取消,遗产继承的规定也从长子单独继承变为诸子均分继承。支持核家族家庭观念的人逐渐增加。但是,在今天,“孝”的观念仍对日本人的意识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战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日本法律仍规定对于杀害尊属的处罚要重于其他杀人事件,一般是处以极刑。这一法律规定直至昭和四十八年(1973)才被废止。另外,从遗产继承情况来看,法律上虽然变为诸子均分制,但实际上很少实行遗产均分。大多数情况是根据亲长的意志,优先分给家的继承人,当然该继承人应承担“孝”内容之一的老后抚养义务。这样的遗产继承方式依然是传统型的。在1955年总理府的调查和1975年NHK的调查中,同样有40%的调查对象认为“最好是由长子继承家并承担照顾双亲的义务”。

其次,从妇女地位和夫妇关系看。战后,男尊女卑观念受到批判,两性平等被宣扬,结婚也开始重视当事者男女的意见。一般说来,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较战前提高了,但实际上在日本远未实现男女平等。幼时从父、婚后从夫、老后从子的儒学观念依然存在。日本的传统夫妇关系有以下三个特征:(1)丈夫掌握家庭主导权;(2)生育后代重于夫妇爱情;(3)“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内的性别分工是社会普遍承认的范式。总之,妇女自由受到限制,要从属于男性。战后,日本人的夫妇关系虽有变化,但大体上仍是传统型夫妇关系的延长。1978年日本经济新闻社曾进行调查,关于家庭的主导权问题,作为调查对象的妻子的过半数(53%)认为“为使家庭正常运转,希望丈夫掌握主导权”。1977年NHK进行的有关“日本夫妇形象”的全国性调查表明,由妻子掌管财务的家庭占调查对象的多半数,即从事家政、养儿育女的仍是妻子。也就是说,传统的性别分工仍在现代日本继续存在。再者,据1979年日本经济新闻社调查,在丈夫所期望的妻子形象中,排在第一位的仍是“贤妻良母型”(74%)。从性道德方面来看,婚后的男人仍享受**往的自由,但对有夫之妇的贞洁要求却很严格。日本人的夫妇关系仍表现出儒家伦理观的影响,与欧美诸国和中国现代有明显不同。

另外,一部分学者,特别是一部分美国学者,在探究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时,承认儒家伦理观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在《日本名列第一》中认为:日本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吸收欧美诸国的制度并加以改造是日本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39]吉布尼指出,将传统的儒家伦理与由美国引入的现代经济民主主义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是战后日本经济取得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40]从类型上看,他们都认为日本属于“儒家资本主义”国家。一部分美籍华人学者,例如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也持上述观点。傅高义甚至主张,美国应该学习日本等东方“儒家资本主义”国家的“集团尊重主义”以及其他长处,并以此克服由指导美国经济的个人主义造成的各种弊害。[41]傅高义等的主张是否有效,即“东方药”能否治好美国病的问题暂且不说,他们的主张说明儒家的伦理观确实存在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1981年,日本某公司对公司职员进行调查,让他们从100个汉字中选出最喜爱的汉字。调查的结果,占第一位的是“诚”,第二位是“梦”,第三位是“爱”,第四位是“愁”,第五位是“美”等。第一位的“诚”在儒学古典《中庸》中被特别强调。这个调查结果也说明儒学的伦理观在日本人心中依然存在。

总体来说,战前的日本和经历战后变动的现代日本明显不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洋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增大了其影响力,但儒学的伦理观和价值观仍然存在于现在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以及日本人心中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