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所谓“日本型的一种法西斯主义”——日本主义,也与儒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同当时的进步学者户坂润所指出的那样,“这种意识形态,即使一个个分别来看,理论上也不具有任何体系的真实性,更不具备统一全体的世界观构造。而是分裂成精神主义、农本主义、日本国民主义、亚洲主义、东洋主义、王道主义等种种,不知所归何处。归处……经过皇道主义,最终都归着于国体明征主义。”[33]关于日本的“国体”究竟是什么,当时一部分人基于《教育敕语》作出如下解释:“形成我国国体精华的是(一)‘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二)‘我臣民克忠克孝’(三)‘(我臣民)亿兆一心’三个要素。”[34] 实际上,不过是《纪》《记》神话宣扬的神秘主义国家观和儒学“忠孝”道德观的混合物。天皇制法西斯主义的所有思想都仅仅被集约为“忠君爱国”四个字。
图142 《国体本义》,1937年出版,由文部省向全国学校配发。其中很好地体现了国体明征思想
日本军国主义者,正是在“国体明征”和“忠君爱国”的号召下,麻痹民众的良心,强迫民众参与战争。昭和十二年(1937)开始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其口号是“举国一致、尽忠报国、坚忍持久”。1941年1月,以东条英机的名义发布了《战阵训》。其中《第一、皇国》一章中,有“大日本乃皇国。万世一系之天皇在上,绍继肇国之皇谟,君临于无穷。皇恩遍及万民,圣德光被八纮。臣民亦忠孝勇武,祖孙相承,宣扬皇国之道义,翼赞天业,君民一体,以克致国运之隆昌。”[35]战争中,无数的日本青年盲信所谓“八纮一宇”的日本至上主义思想和“忠孝勇武”的儒学道德,成为侵略战争的牺牲者。一位前军人根据《太平洋战争特别攻击队遗芳录》一书,推察死者有何愿望,关于自己死的意义是如何想的。结果,在278名死者中,有138人说为了“祖国、父母、悠久的大义、天皇”而死。[36]在中国被思想改造的战犯,反省自己的过去说:“我崇拜天皇,盲信神佛,成为日本帝国支配阶级的忠实猎犬。他们驱使我参与到侵略中国的战场中,让我认为这是‘优等民族指导劣等民族的正义之举’,并且视杀人放火为‘忠君爱国’的英雄行为。”[37] 儒学道德被恶用为高扬战意的手段,这一事实虽已成为历史,但是我们必须从中吸取必要的教训。
图143 《初等科国语一》
另外,日本军国主义者在“王道乐土”“大东亚共荣圈”的“美名”下,侵略中国及亚洲诸国,虐杀民众。在思想界,一些右翼学者配合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行动,他们恶用儒学,试图从思想上为此侵略行动“正名”,提出了很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