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时代前期是日本所谓“唐风文化”的全盛期,儒学和汉诗文的教养在贵族社会中广泛扎根流行。这一时期,统治者们实行奖励贵族子弟入学、增加作为大学寮财源的劝学田、充实学科内容等一系列强化大学寮教育的手段,大学寮进入繁盛期。儒学作为律令制政治思想的基础之一,开始传播开来。大学寮作为律令制官僚体系的培养机构,也发展起来了。到10世纪后半期,随着藤原氏世袭政权的确立,律令体制进入全面解体时期。日本的早期儒学和大学寮的儒学教育,也在这一时期迅速衰落。大学寮基础课程明经道地位的下降、考试制度的废弛、教官世袭制的扩张、纲纪紊乱,都是大学寮没落的表征。
大学寮是藉由儒学教育培养国家实务官僚的场所。不过,学令本身中也有如下规定:“学生虽讲说不长,而闲于文藻、才堪秀才进士者,亦听举送。”特别是秀才出身比明经出身在仕途上更占优势,学生的兴趣自然也由经学转向文章道。文章道的学生定员为20名,经常满员。文章博士的地位也提高了。弘仁十二年(821)二月,文章博士的官位由原来的正七位下提高至从五位下,一跃而超过明经博士的正六位下。一些文章博士还应召为天皇侍读,他们除讲文史外,还讲经书。后来,还规定大学头和式部大辅为文章道的官职,立身于公卿者亦不在少数。菅原清公、菅原是善、菅原道真、都良香、纪长谷雄、三善清行、大江朝纲、大江维时等都是从文章道的教官步入仕途的。至此,大学寮基础课程明经道的地位,已经完全被文史兼修的文章道所压过。
在藤原氏专权下,律令制原有的人才选用制度遭到破坏,大贵族子弟不必进入大学寮,无需才学,通过“荫位”和“院举”即可直接得到高位或官职。这就断绝了大多数与摄关家没有关系的中下级贵族的官吏升迁之道。因此,有志于进入大学寮学习的人数减少了,支撑大学寮教育的考试制度已徒具形式。文章毕业考试的“难关”(方略试),也是如此。据《江谈抄》,大江匡衡在979年参加方略试前,已私下从出题人菅原文时那里获得试题,完成作为答案的论文后,在考试当天提交给菅原文时,然后坐等考试合格的判定结果。[49]“省试”和“寮试”也问题迭出,考试水平也大大下降。
9世纪后半期表露出的教官世袭化倾向,到平安中期至末期更加明显。各道教官的人选限定于特定的氏族人群。各道中,最早实现教官世袭化的是算道。10世纪末以后,算道博士由小槻和三善两家代代世袭。此后,明经道、文章道(纪传道)、明法道的教官也渐次氏族世袭化。明经道博士由清原、中原两家掌管;文章除菅原、大江两家外,还由藤原氏南家、北家与式家掌管;明法由坂上、中原两家掌管。掌管明经道的清原、中原两家,到12世纪末,出自中原家的教官有23名,清原家有13名。随着学问的“家业”化,学问逐渐走向停滞。这些世袭教官的讲习研究,都没有超出法定教科书及注释书的范围。学问似乎已被视为特殊人群的特殊技能,而丧失了其真正意义。
10世纪后半期,随着律令制解体速度的加快,大学寮比较重要的活动如考试、释奠等,也不再如期举行。比如,延喜式规定省试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举行,但是10世纪后半期以后,举行次数逐渐减少,最终二、三年才举行一次。此外,由于大学寮教官或式部省官员的懒惰、违规行为,省试中也出现不少问题。968年出过两次事故,一个是六月省试当天紧急变更部分考题,一个是十一月省试突然停止合格裁定。释奠仪式中,最开始崩坏的是秋天释奠翌日举行的“内论议”。11世纪初后,已经不再举行内论议,甚至释奠当天举行的讨论会也经常停止。1183年八月举行的释奠又改用“青菜类”代替中国风的供品。[50]在某种意义上,这说明佛教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儒学的根据地——大学寮中了。大学寮的财政也陷入窘境。为了维持常规支出——释奠的花费,以及临时支出——大学寮的设备修理费,大学寮不得不依赖临时收费和名为“成功”的卖官制度。
给奄奄一息的大学寮以最后一击的,是安元三年(1177)四月二十八日烧起的一场大火。当晚,樋口富小路附近起火,火势由旋风催动向西北绵延,最终殃及皇宫和周围的官厅。除太极殿外,八省院不存一宇,神祇官、民部省、式部省、真言院和大膳职相继罹祸,大学寮和劝学院也被烧毁。火灾后,同时罹灾的各官厅和劝学院不久得以再建,唯独大学寮从此关门停办。这表明大学寮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没有存在的理由。各国的国学也从10世纪起开始废绝。
大学寮烧毁后,教官、事务官、学生等在名义上暂且得存,释奠和毕业生考试等也有举行,然而已经是徒具形式。可以说,以儒学教育为核心的律令制教育体系,1177年后就完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