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第一节 “儒学”抑或“儒教” 中国的论争(1 / 1)

“儒学”或“儒教”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用语区别,实际上是一个围绕着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是否渐变为作为宗教的儒教的问题。自1980年起,中国一些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过论争。认为儒家渐变为宗教的学者称儒家为“儒教”,持相反意见的学者则称儒家为“儒学”。下面简单介绍下论争者中的主要观点。

图1 孔子像 程宗宪画

任继愈著《论儒教的形成》《儒教的再评价》《儒家和儒教》,[1]其认识如下:

1.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神学和祖先崇拜的宗教思想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儒家本身具有发展为宗教的可能。不过,先秦时代的儒家学说并不带有宗教性质。此后,孔子的学说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造。第一次改造在汉代,产生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儒家已具有宗教的雏形;第二次改造在宋代,诞生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这是儒教的完成。宋明理学以儒家的封建伦理、三纲五常的名教为中心,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一些宗教修行方法,加上烦琐的思辨形式的论证,形成了一个体系严密、规模宏大的宗教神学结构。它既是宗教又是哲学,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这四者的结合,完整地构成了中国中世纪经院神学的基本要素。

2.儒教与佛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相同,有自己的教主、教义、经典、教派、教会组织、神职者乃至异端。儒教的教主为孔子,教义和崇拜的对象为“天地君亲师”,经典为“六经”,教派及传法世系是儒家的道统论,宗教组织是中央的国学和地方的州学、府学、县学,神职者是学官,异端是宋代的陈亮,明代的王廷相,清代的王夫之、颜元、戴震等。而且,中世经院神学所带有的落后宗教内容,如禁欲主义、蒙昧主义、侧重内省的宗教修养方法、敌视科学和生产等因素,儒教应有尽有。

3.儒教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的一种宗教,它既具备中世纪世界一般宗教的共性,也有自身独特的个性。是否信仰具备意志的人格神,是否进行祈祷、供养,并非判定宗教与否的基准。把宗法制思想宗教化,奉“三纲五常”为天经地义,是中国儒教的特征。二程、朱熹把天、天命、上帝等神学概念一律解释为“理”,将其作为哲学概念进行宣传,貌似从神学的外貌中脱离,但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带有深远意义的神学。儒教虽然不如佛教那样频繁地论述人的生死,但其“奉天法祖”本身不外乎是一种宗教观念。儒教不主张出家,侧重现实的人伦、日用之常,虽然带有非常强的世俗性,但宗教世俗化也是中世其他宗教所表现出的一般趋势。儒教经常以反宗教的姿态出现,并且猛烈抨击佛教和道教,因此有些史学家误认为中国没有经历欧洲中世纪那样黑暗的神学统治时期,原因是得力于儒教。这种误解一是只看到了西方中世纪宗教形式与中国儒教的区别,而忽视了儒教的宗教性实质和特征;二是只看到儒教具有丰富的哲学思辨内容,而忽视了其宗教思想核心。

崔大华的《“儒教”辨》[2]和何克让的《儒教质疑》[3]等,反对任继愈的观点并指摘如下:

1.孔子的学说并非继承殷周的宗教思想发展而来,而是继承西周的伦理道德思想形成的。儒学从先秦儒家到宋明理学的发展,主要是儒家通过绵绵不绝地赋予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的根源和修养方法以新的论证的过程,而并非儒教“造神运动”完成的过程。董仲舒始用“三纲五常”来概括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并吸收了能够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的阴阳五行思想,论证“三纲五常”乃天经地义。宋明理学虽然受到佛教、道教或道家思想的影响,但理论核心依然是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其基本命题是论证儒教伦理道德的最后根源、阐明完成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2.宗教的本质特征、属性首先是“神”的观念,并非是否存在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原罪观念等思想特征。宋明理学是不具有人格神观念的伦理哲学体系,其“格物穷理”的主张是反对蒙昧主义的。其主张“灭人欲”是为了“存天理”,与宗教的禁欲主义不同。关于宗教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属性——“彼岸”观念,宋明理学不仅欠缺,而且是反对的。孔子的“圣人”地位,“五经”的经典地位,并不能说成是作为宗教的儒教的外部特征,因为它们的地位在汉代之前已经确立。《孟子》的“孔子,圣之时者也”和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即是其明证。这些例证并非儒学作为宗教的“外部特征”,而是作为政治伦理学说之一的儒学与国家政权结合,取得独占或独尊地位的标志。从认识论的视点看,哲学的观念论虽然和宗教存在共通性,但哲学的观念论不等同于宗教。

其他中国学者对此论争虽未积极发言,但几乎都不认可儒家变迁成为宗教。例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宗教。……若照这种含义理解,就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4]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二册)中这样认为:“不论儒学如何吸收佛教哲学,但对生死问题,在说经时依然保持‘未知生,焉知死’或神灭论的儒家面目,所以儒学始终不曾宗教化。”[5]

张岱年在《论宋明理学的基本性质》中说:“理学不信仰有意志的上帝,不信灵魂不死,不信三世报应,没有宗教仪式,更不作祈祷,所以理学不是宗教。”[6]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儒学既不是宗教,又能代替宗教的功能,扮演准宗教的角色,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较为罕见的。”[7]

总之,在中国学界,任继愈那样的观点是少数派。中国学者不大使用“儒教”的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