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日政府间的照会往来(1 / 1)

1879年3月27日,日本外务大丞松田道之,在首里城宣布“废琉置县”,并强制琉球王国交出一切文书、账簿。是时,日本新任驻华公使宍户玑抵达北京。清政府得悉日本废琉消息后,于5月10日向宍户玑递交了如下照会:

(前略)琉球一国,世受中国册封,奉中国正朔,入贡中国,于今己数百年。天下之国,所共知之。中国除受其职贡外,其国之政教禁令,悉听自为。中国盖认其自为一国也。即与中国并贵国换约之国,亦有与琉球换约者,各国亦认其自为一国也。琉球既服中国,而又服于贵国,中国知之,而未尝罪之。此即中国认其自为一国之明证也。琉球既为中国并各国认其自为一国,其入贡中国一层,于中国无足为轻重也。今琉球有何得罪于贵国,而一旦废为郡县,固与修好条规第一款所云:两国所属邦土,以礼相待等语不符。且琉球既为中国并各国认其自为一国,乃贵国无端灭人之国,绝人之祀,是贵国蔑视中国并各国也。琉球以弱小一邦,服于两国,其国与贵国尤为密迩,宜如何保护之。乃无故灭绝之,于贵国声名无益,于各国公论亦未合。今贵大臣既奉贵国之命,前来修好,废球为县一事,实为两国和好一大关系之事。本王大臣以上所言,即为两国永远顾全和好大局之言,贵大臣宜即知照贵国,将废球为县一事速行停止,则两国和好之谊由此益敦,而贵大臣前来和好之谊,亦由此益显矣。敢布区区,惟贵大臣熟思而审处之,为此照会。[19]

同年5月20日,何如璋也向寺岛表示:“适值琉球案件交涉之中,难以承认日本政府废藩置县。”[20]然而,寺岛在得悉清政府的上述照会后,于5月27日依然言称日本处理琉球,“乃是基于我国内政”,并对何如璋表示:光绪四年九月十二日书简中的不当言词,还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21]

6月10日,何如璋致书寺岛,再次要求日本停止“废球为县”,并就前述照会中的言辞作了解释。但是,寺岛依然不予认可,并(日期不明)作出答复:

贵历光绪五年四月二十一日(6月10日)书简业已收到。其中所述,对光绪四年九月十二日贵简中的言辞不当作了申诉,因而查照前文,一则曰谅不可为,二则曰今若,三则曰无端,此皆是谓日本大约要作此等之事。我政府现今处置琉岛之始末,早在明治十一年(1878年)九月三日及二十日阁下来省,谈判琉球事件时,敝人便已言明。琉球初通中国,系因萨摩守准其岛人自由前往中国贸易而已。今者,日清两国既以[已]订立条约相互往来,改变此等暖昧之迹,是为紧要,此事乃必当行者。阁下既以[已]知之,不当而后托于假。如斯文例,在贵国人中相互行用,或无不可,但于万国之际,则殊欠礼节,非至断绝和好之日,决不可言也。因而,对此不得不作相当之说明,是乃敝人之职掌也。[22]

事已至此,理当有个转机了。但是寺岛于7月16日又向驻华公使宍户玑发出了“不撤回照会中的文辞,便不交涉琉球事件”的指令。[23]同时言称:“关于冲绳县事件,应表明没有指令则无权谈判之旨。彼方尽管有何等交谈,也当只听其言。回答之际,只言自身不任其责,一切当待本国政府命令。今便差《说略》,驻本邦何钦差虽已阅过,但本邦没有进行何种谈判”云云。[24]

1879年8月2日(光绪五年六月十五日),宍户玑将寺岛7月16日发出的《说略》递交清政府,以作为对总署前述照会的答复。内称:

盖琉球为我南岛久矣。其土则弹丸黑子,足当萨摩州一郡邑也。地脉绵亘,在我股掌之间(周煌《琉球志略》所谓东与日本萨摩州邻,一苇可航,而去闽万里,中道无止宿之地者,正符其证也)。其文字(字母用我四十八字,即源为朝所授也。文书杂用汉字假字,皆与我同体)、言语(言语亦与我同种,自称其国为冲绳,冲绳土音屋其惹,始祖为天孙氏,天孙土音阿摩美久,即其证也)、神教(岛祠祀我伊势大神、八幡、天满、熊野神等)、风俗(燕飨用我小笠原流体,其他中国使臣所记席地而坐,设具另食等,并与我同俗),[无]一莫非我国之物也。国史记南岛朝贡事,实在中国隋唐之际,天平七年(唐开元二十三年),太宰府遣使于南岛,每岛树牌,志所在地名、里数、泊船取水处。当时太宰府管南岛,方物贡赤木,盖既在我政教之下矣。保元中(当宋绍兴时),源为朝居伊豆大岛,浮海略诸岛,至琉球,娶岛酋大里按司女弟,生男尊敦。为朝还大岛,尊敦立为琉球王,是为舜天王(徐葆光《中山传信录》所谓舜天日本人皇后裔,大里按司朝公男是也。舜天之后,三世丧国。后二百余年尚园复位,尚园即舜天之后也云)。其后二百余年,将军足利义教,赏萨摩守岛津忠国功,赐以琉球(嘉吉元年、明正统六年)尔来,隶属岛津氏,为其附庸,而贡聘不以时修。丰臣氏伐朝鲜之役,命征兵粮琉球,尚宁王仅输其半。德川氏继丰臣氏,命岛津家久发兵讨之。尚宁出降,家久引谒江户(庆长十四年、明万历三十七年)。家久得德川氏命,世管琉球地,遣吏人,理岛政,正经界,禁其民挟铳器。检岁谷得十二万三千石,旋割其八万八千石予于尚宁,而定其岁租,纳八千担于萨摩。岛津氏提封七十二万石,琉球全岛实在其中,尚宁留鹿儿岛三年放还,授尚宁及三司官以法章十五条,尚宁、三司官各献誓书。自此其后,世服萨摩吏治,于今经三百年矣。

最后,该《说略》言称:

今也,我政府一变旧制,尽废建邦,易以郡县。即若萨摩州,系琉球本属之邦,亦既易为鹿儿岛县矣。而琉球附庸,不得独免于一统之治,固其所也……中国王大臣谓:认琉球自为一国,中国除受其职贡外,政教禁令,听其自为。明政教禁令,得自主自为者,可以自为一国;政教禁令不得自主自为者,不可以自为一国也。我国于琉球,庆长征服之后,并之萨摩封土,统其内政,兵戎其土,吏理其民,经其田收其税,布禁行令,不一而足。内属附庸,誓文在案。犹得谓其自为一国耶?乃谓琉球服属两国,天下岂有两属臣民乎?其两属云者,则阴阳两间也耳。且我国保庇岛民,无所不至,有饥发帑赈之,有仇兴兵报之,乃若往年台湾生藩劫杀琉球难民,我便派兵查办,亦中国之所认为义举也。夫琉球既非自为一国,则废藩为县者,专由我政制之变革,而非灭人之国、绝人之祀者也。是系我国之内政,宜得自主而不容他邦之干涉也……抑自为一国,则非所属邦土,既为所属封土,则非自为一国者。二者不相两立,必居一于是矣。要之,我于琉球,尝征服之,治教之,与中国王大臣所谓受其职贡,听其自为者不同。则废藩一事,绝不与修好条规相涉也。我政府固重邻好,同文之邦,势同辅车,匪寇婚媾,开诚由衷,不欲违言相当,徒为葛藤。但至将废藩一事停止,断不能俯就。中国王大臣远观深察,必有所从容裁择矣。[25]

以上《说略》,是日方有关琉球交涉最为冗长的一次照会,也是日方公开陈述日琉关系最为完整的一次。其自翊“据实分疏”,“以求其直”。然而,准照史实却是漏洞百出。因此,清政府随后递交照会,当时前来中国求救的琉球向德宏也作了针锋相对的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