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五年(1872年)五月三十日,也即日本新政权通过鹿儿岛县,向琉球王国施加压力,迫其实行所谓“施以适应因革厘正之政”期间,时任大藏大辅的井上馨(1835—1915),便向政府提出了采取措施,变琉球王国为日本所属的建议。内称:
庆长年间,岛津义久〔应是家久〕征讨琉球,擒获中山王尚宁,使之服从皇国以来,该国被视为萨摩附庸,诸事委诸萨摩,延至今日。考察其版图离合之概略,姑且不论其中兴始祖舜天,乃源为朝后裔之说。就其服从以来,参见修礼,献纳币帛,恭顺表诚而言,不唯历代不懈,且语言、风俗、官制、地名之相类,概为披中我光,不泄一证。察其形势,与我萨摩之南岬,相距仅数十里,与小而无人之伊豆八丈岛、北海之萨哈连相比,乃是接近内地之大庭径也。故而,彼国为我国山之余脉,起伏于南海之中,乃一方要冲,皇国之翰屏,犹如手足之于头目,尽运作之职,可供捍护之用,此事无需喋喋赘论。然彼从前奉中国正朔,接受册封,我未匡正其携贰之罪,上下暧昧相蒙,以致数百年,甚为不妥。就君臣大体而言,我虽涵容,但彼则应恪守人臣之节,不能稍有悖戾之行。况且,现今百度维新,终究不可置之不理,宜肃清从前暧昧之陋辙,采取措施,扩张皇国规模。但不可挟持威力,行侵夺之举,当接近彼之酋长,招至阙下,谴责其不臣之罪,且列举前述庆长大捷后之情况,详述顺逆之大义,土地之形势,以及其他传记、典章、待遇、交涉上之证据,使彼悔过谢罪,知晓茅土不可私有,然后速收其版籍,明确归我所辖,扶正制度,使之国郡制置、租税调贡等,悉如内地一轨,一视同仁,以洽浃皇化,是之所望,尚乞庙议,特此具陈。[10]
井上馨的上述动议,实际是无视当时的中琉关系,不顾琉球王国的意愿,企图单方面采取措施,变琉球为己有。日本庆长十四年以后,萨摩藩对琉球王国确实有所制约,乃至将之作为贸易中介等,但当时的琉球王国依然拥有独自的政治体制,依然保持对中国的臣属关系,无所谓“携贰之罪”。至于所谓使其“知晓茅土不可私有”云云,实与所谓琉球“自古为皇国属岛”之说,别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