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中山世鉴》记称:“大日本人王五十六代,清和天皇之孙、六孙王八世孙为朝公,为镇西将军之日,挂千钧强弩于扶桑……后逢保元之乱,而客于豆州有年。当斯时,舟随潮流,始至此,因以更流虬曰流求也。国人从之,如草加风。于兹,为朝公通一女,生一男子,名尊敦。……其为人也,才德豪杰……是以国人尊之浦添安司也。此时,天孙氏世衰政废,为逆臣所弑矣。尊敦起义兵讨逆臣,代之为中山王……。是为崇元庙主舜天王”,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即位。[16]这种记载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山世谱》从之,清代徐葆光和周煌在有关琉球的使录中,也皆予以转录。于是,有所谓琉球国主乃日本人皇后裔之说。
对此,日本“冲绳学”的开拓者伊波普猷氏在早年的研究中认为,“即令这只是传说,不能成为历史家的材料,但对于民间传说的研究者来说,则不失为好资料”。[17]当然,就研究传说来讲,不妨选取各种素材。但是作为历史,源为朝渡琉的传说,却无史实根据。
其一,据日本学界考察,《中山世鉴》的上述记载,源于日本的《保元物语》及往昔的传说。[18]但是,将舜天说成源为朝之子,则几乎是没有根据的。[19]再者,据《保元物语》(作者不明,推定1219—1221年成书)记载,源为朝确有其人,是为一员猛将,后来参与“保元之乱”(1156年),也即日本京都发生的皇室及摄政间的内部争斗。兵败后,被逐放到伊豆大岛(也即所说的豆州),一度曾经脱离大岛,前往鬼界岛(亦称喜界)。日本嘉应二年(1170年)被追剿时,自杀身亡。[20]也就是说,当年的源为朝是否到过琉球本岛,实属疑问。所谓源为朝漂至琉球本岛运天港,后又从牧港返回故乡之说,乃是“后人附会,不足为信”。[21]
其二,所谓源为朝之子“尊敦”,在琉球古代祭祀歌谣(おもろ)中,除了与地名“真庭”相对应外,并没有作为人物而出现。相反地,在上述古代歌谣中,作为“圣主”而出现的,则是英祖、察度、尚泰久、尚圆、尚真、尚清等人。从上述歌谣至少是从十二世纪开始形成而言,若是“尊敦”于中国宋代淳熙十四年(1187年)即大位,嘉熙元年(1237年)去世,理当成为祭祀歌谣所歌颂的对象,没有理由不出现在祭祀歌谣中。因此,当代学者宫城氏断言:琉球王统之始祖,“不是舜天,而是英祖”。[22]至于舜天王之子,《中山世鉴》谓为舜马顺熙。但其事迹不见经传。而其第三代义本王,又自称“不德”,让位给英祖,其“隐处今无可考,故寿薨不传”。[23]由此可见,舜天王统是否存在,也属疑问。
关于源为朝渡琉之事,比嘉春潮氏也认为,这“不过是根据薄弱的传说”。但又认为舜天是琉球历史上突破传说之雾,最早出现的现实人物。其最初只是按司,后来也不过是统治以浦添(后来的首里)为中心的现今中头岛尻的一部分。[24]
此外,从中国古典记载来看,《宋史》外国传(日本传、流求传)和《元史》日本传、流求传中,都没有舜天、舜马顺熙和义本王的记载。
基于以上种种考察,宫城氏认为,《中山世鉴》的编者向象贤,之所以将琉球最初的王统(除了传说中的天孙氏之外)求之于舜天王,并将之作为日本清和天皇的后裔,乃是出于对自身王统的夸耀,尽管所谓的舜天王统与英祖、察度及第一、第二尚氏,并无血缘关系,但在向象贤的意识中,全体琉球人都是同一血统的民族。与此同时,向象贤在编著《中山世鉴》时,所列出的《琉球国中山王舜天以来世缵图》,也是为了“对付源氏子孙岛津氏的强制要求而人为的”。[25]应该说,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因为后来成书的第三部琉球国史《球阳》(1745年)中,便明确地记载:尚贞王三十年也即1669年,“萨州太守公〔即萨摩岛津氏——本文注〕,要看琉球、世鉴,令儒臣誊写其世鉴,寄以呈览”。[26]至于岛津氏何以索览琉球世鉴,内中另有情由,有关问题当另行论述。
注释
[1]以下种种记载,见《新订增补国史大系》第一卷下,以及《比嘉春潮全集》第一卷,第490页。
[2]见《比嘉春潮全集》第一卷,第491页。
[3]见比嘉春潮:《新稿·冲绳の历史》,第42页。
[4]日本明治四年(1871年)七月十二日,鹿儿岛藩(旧萨摩藩)向新政权提交的调查报告,见大山梓:《日本外交史研究》,良书普及会1980年版,第108页。
[5]见《东恩纳宽淳全集》第七卷,第一书房1980年版,第46页。
[6]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第20页。
[7]《比嘉春潮全集》第一卷,第491页。
[8]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第21页。
[9]据田村圆澄:《考古大宰府》,吉川弘文馆1987年版,第8、66页。
[10]见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1页。
[11]《东恩纳宽淳全集》第七卷,第45页。
[12]据《大日本古文书·家别第十六·岛津家文书一》,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版,第18—19页。
[13]见《东恩纳宽淳全集》第七卷,第47页。
[14]见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第22页。
[15]《岩仓公实记》,下卷,第566页。
[16]见伊波普猷等编:《琉球史料丛书》第五,第8页、第16页。
[17]伊波普猷:《琉球古今谈》,刀江书院1925年版,第281页。
[18]如日本庆长十年(1605年),怀有来华之念的僧人袋中,乘船抵达琉球,滞在三年。其间所著的《琉球神道记》中,也有所谓“镇西八郎为伴来到此国,威慑逆贼……”,以及“为友治理此国之时,为降服鬼神之神”的说法,唯是将为朝记作为友、为伴。这说明源为朝渡琉的传说,早在《中山世鉴》的编者出生之前便已存在。见《东恩纳宽淳全集》第一卷,第308—309页。
[19]比嘉春潮:《新稿·冲绳の历史》,第60页。
[20]见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第30页。
[21]《东恩纳宽淳全集》第一卷,第一书房1978年版,第281页。
[22]见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第33—35页。
[23]《中山世谱》卷三,见《琉球史料丛书》第四,第33页。
[24]见《新稿·冲绳の历史》,第62页。
[25]宫城荣昌:《琉球の历史》,第35页。
[26]球阳研究会编:《冲绳文化史料集成5球阳原文编》附卷二,角川书店1974年版,第5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