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试论1936年德日意《防共协定》的实质与作用 1.(1 / 1)

众所周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德伙同俄法,迫使日本吐出战争中攫取的辽东半岛,相互争夺在华权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向德宣战,攫取德在山东的权益,瓜分太平洋上的德属岛屿。并且在凡尔赛会议上制裁过德国。

可是,曾经相互厮杀的两国为什么三十年代结成同盟?日德两国都是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进入资本主义较晚。当它们进行对外扩张时,世界几乎被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瓜分完毕,因此只好用武力和它们重新争夺和瓜分世界。对此,日本外交史权威鹿岛守之助直言不讳地说道,“若把世界分为‘持有(殖民地)国’和‘不持有(殖民地)国’,我国和这次缔结协定的德国、意大利则同属后者。要和这些国家相互合作,重新分配殖民地和资源”[1]。这是它们结成同盟的历史根源。但这一同盟之所以在三十年代结成,是因为帝国主义各国的发展在此时出现了新的不平衡。如果以1929年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量为100,那么到1936年,美国是88.1,英国,115.9,法国是79.3,而日本是151.1,德国是106.3。[2]斯大林说:“各个帝国主义集团间势力范围的旧的划分常常和世界市场上新的力量对比发生冲突,为了在势力范围的旧的划分和新的力量对比之间求得‘平衡’,必须用帝国主义战争来周期性地重分世界。”[3]所谓旧划分,就是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力量对比瓜分殖民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三十年代初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缩短了重新瓜分世界的这一周期性,新膨胀起来的日本和德国要结成同盟,打破旧体系,按新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在东方,1931年9月日本悍然侵占中国东北,冲破华盛顿会议强加给它的《九国公约》,打响了打破旧体系的第一炮。这便加剧了日本和欧美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1933年,由英美法操纵的国际联盟“谴责”日本对我国东北的侵略。于是出席会议的日本代表当即退出会场,以示“抗议”。接着,3月27日日本退出国际联盟。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后,在国际上空前孤立,因此极力寻找新的同盟者,以便加强抗衡欧美列强的力量。日本国际协会太平洋问题调查部在《东亚新秩序和日本外交政策》中承认,“满洲事变的结果,日本遭到各国的反对,不得不退出国际联盟。其结果陷入孤立。可是孤立政策不仅违反日本外交的传统,而且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因此,日本再次要在世界强有力的国家中寻找朋友”,“在欧洲,德国希特勒以打破凡尔赛条约为目的而登台。这样一来,日本和德国都发现它们在思想和政策上处在相近的地位”。[4]因此,日本退出国际联盟时,外务省欧亚局局长东乡茂德在提交广田外相的《退出国际联盟后帝国对欧美的外交方针》中提议,“在日德关系上,利用极右党(指纳粹党——笔者)掌权的机会,努力使它了解我国在远东的立场,同时促进日德学术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以便把德国引到我方”[5]。根据这一方针,1934年6月成立日德协会和旅德日本人协会,11月在京都成立日德文化研究所等学术团体。同时,1934年和1935年,日本多次派海军舰艇访问德国,以示对德的好感。

至于德国,列宁曾经预言,“德国是最强大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它不能忍受凡尔赛条约,德国本身是个帝国主义国家,同时又是一个被征服了的国家,所以它必然寻找同盟者来反对全世界的帝国主义”[6]。1933年希特勒上台伊始就寻找同盟者。他首先从日本退出国际联盟中看出日本是德国的伙伴。因此,1933年10月18日,即德国退出国际联盟的前一个星期,希特勒作为退出国际联盟的外交准备,指令德驻日大使努力改善和发展日德关系,如日本要求承认“满州国”,则以经济代价为前提,可以承认。由此可见,日德两国从退出国际联盟时开始,逐步走上结成同盟的道路。

当时,裁军和扩军问题突出地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与争夺。日德为重新瓜分世界,积极扩军备战,而英法美却迫使日德裁减军备,以便削减对方的军事力量。因此日德在扩军问题上采取共同行动。日本于1934年12月29日决然废弃1922年2月签订的华盛顿海军裁军条约,公然进行扩军备战。德国于1935年3月悍然宣布凡尔赛和约关于解除德国武装的条款无效。德国的这种行动,显然受日本的影响。当时德国报刊公然宣称,“日本认识到,迄今认为妥当的各国间和两国间的诸条约,如国际联盟、凯洛公约、日内瓦条约等,丝毫不能维护国家权益,因此,今后应站在正确立场上进行行动。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各种形式的自主防卫的必要性,并作好对它的精神准备。我们要武装到象大战时期一样,不,比那时武装得更为强大”[7]。德国在西方,配合日本,利用英国的“扶德抑法”和绥靖政策,公然建立空军,实行兵役制,把陆军扩充到三十六个师五十万人。同时,和英国订立海军协定,建立海军舰队。到1936年,德国着手实行扩军四年计划;而日本退出伦敦海军裁军会议。这样,日德两国突破了限制它们扩军备战的种种障碍,在重整军备问题上携手起来了。

意大利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也和日德相似。它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在凡尔赛会议上分赃甚少。因此对凡尔赛体系不满,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它于1935年10月举兵侵入埃塞俄比亚,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对此,法国纵容讨好,英国患得患失,都没有采取果断措施。这既壮了墨索里尼的胆,又使希特勒从中看出英法间的矛盾及其软弱态度。于是,希特勒于1936年3月下令德军侵占莱因非军事区,撕毁洛迦诺公约,打破凡尔赛公约对德的一切限制。希特勒3月31日在汉堡以胜利者的姿态宣称,“凡尔赛的精神已经被摧毁了”。

1936年7月,西班牙的佛朗哥发动反革命政变。德意支持佛朗哥,公然干涉西班牙内战,以便冲破英法在欧洲的侧翼,造成对英法的战略包围,进而争夺地中海和北非地区。这一联合行动促使德意结成轴心。这年10月,德意签订秘密协定,在协定中德承认意侵占埃塞俄比亚,意支持德兼并奥地利,并划定双方在巴尔干和多瑙河流域的势力范围。这样,德意结成柏林—罗马轴心。

意大利跟德国结成轴心后,希望和日本订立协定。为此,意大利在沈阳开设总领事馆,事实上承认了伪满洲国。随即日本也在埃塞俄比亚设总领事馆,承认意侵占埃塞俄比亚。可是,日本认为和意缔结协定为时尚早,不准备立即订立。因为这时英意在地中海的矛盾与日俱增,怕日意结盟会刺激英国,加剧日英矛盾。七七事变后,日本在国际上更加孤立,但意积极声援日本,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公约国会议上替日本辩解,并且停止向中国输出武器。[8]不仅如此,墨索里尼还表示,“如有必要,意大利为支援日军,可派军队”[9]。这对日本是极大的支持。于是,日本于10月20日同意和意签订《防共协定》。

希特勒获悉日意订立协定的消息后,22日指派里宾特洛甫飞抵罗马,和意外长齐亚诺会谈意参加《防共协定》问题。里宾特洛甫对齐亚诺说,“为了戒备和西欧列强的不可避免的冲突,德意有必要缔结军事同盟”[10]。齐亚诺同意里宾特洛甫的意见,要求参加日德订立的《防共协定》。11月6日意加入该协定,接着12月11日退出国际联盟,又一次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样,远隔重洋的日本和德意在退出国际联盟、废弃裁军条约、扩大对外侵略的行动中,彼此感到对方是风雨同舟的“伙伴”,最后结成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