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挺同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特别在明清史方面蜚声海内外。这部文集,就是他生前国内外学者朋友和学生为纪念他而撰写的论文集萃。它的出版,表示我们对前辈学问道德的尊重和怀慕。
抗战胜利后,郑天挺同志任北大秘书长兼历史系主任、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讲授《元明清史》《中国近代史》。1951年利用明清档案,主编出版了《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两书,对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关于农民起义的研究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他还发表了《“黄马褂”是什么?》《辛丑条约与所谓使馆界》《宋景诗起义文献初探》等文,其中尤以宋景诗一文特别受到国外史学界的重视,被德国汉学家贝喜发教授译成德文,刊于德意志科学院东方研究所通报上。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调来南开大学工作,任历史系主任,中国史教研室主任,创建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点《明史》,历十数寒暑。先后讲授《隋唐史》《明史专题》《清史专题》《史料学》《明清土地制度》《清代制度》《史学研究》等课。1961年任教育部历史教材编写组副组长,与翦伯赞同志共同主编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共十册,他还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选读》,出版了《左传选》《汉书选》《三国志选》《资治通鉴选》。1958年发表了关于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材料的考据论文《关于徐一夔的〈织工对〉》,1962年和1978年先后发表了清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及其续探两文,七十年代撰写《关于丝绸之路》(收入《探微集》)。1963年被任命为南开大学副校长,1964年和1978年两次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1979年受教育部委托,开办高等学校教师明清史进修班,主编《明清史资料》作为教材。1980年出版了他的学术论文专著《探微集》和《清史简述》,并在天津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了他晚年的宏文《清代的幕府》一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中国史学会恢复活动后被选为常务理事和主席团成员,并任执行主席。还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总编辑。1980年10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1年12月20日病逝,终年八十二岁。
郑天挺同志一生的学术活动和成就,始终是和他热情的爱国主义相联系在一起的。1919年,他在北大上学时就积极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走向街头,示威游行,反对卖国贼曹汝霖,火烧赵家楼。日本帝国主义枪杀福州人民的闽案发生以后,上海、天津各界集会声讨日帝暴行,北京34校男女学生30000人在天安门集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郑天挺同志积极投入这一运动,组织并参加了旅京福建学生联合会,任主任干事,募捐活动经费,在会中出版的《闽潮周刊》上以“攫日”的笔名写文章,宣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并多次参加向北洋政府外交部请愿。1922年,他在中国法权讨论会担任秘书,即利用该会的档案资料,撰写了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用历史事实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设立领事裁判权的罪行,1923年该书以法权讨论委员会的名义出版,获得了社会上的好评。他在北大做研究生时,听到陈垣先生说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日本如何,没有提中国的,我们应当使汉学的中心回到中国北京。对此他感触很深,立志于研究中国文史。多少年来,他多次向他的学生和研究生讲述这件事情,鼓励大家研究中国历史一定要超越外人,为祖国争光。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长期侵占东三省,制造了“满洲独立论”,炮制伪“满洲国”。当时西南联大的学生激于爱国热忱,迫切需要了解中国近世史尤其是清朝的历史。郑天挺同志除了开明清史课而外,先后在联大文史讲演会上发表了《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满洲入关前后几种礼俗的变迁》等学术讲演(后整理成文),用大量历史事实驳斥了满族从来不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和满族政权历来独立的谬论,他指出清代的皇室包含有满、蒙、汉三族的血统,仅就皇帝而言,从清太宗(皇太极)到清宣宗(道光)七个皇帝均含有蒙古或汉人的血液。他说:“近世强以满洲为地名,以统关外三省,更之以名国,于史无据,最为谬妄。满洲出于建州左卫,为女真支裔,即唐之靺鞨,周之肃慎,乃中华历史上宗族之一,清朝入关后散居中原,更不可以一省一地限之也。”至于满汉两族的文化互相调融,相互影响,使两族人民的关系日益密切,绝非政令强制所能造成。
我早年在北大就学,就很钦佩郑天挺同志的学问和为人,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我原负责南开大学历史系的工作。经过与范文澜同志协商,请教育部调聘郑天挺同志和清华大学的雷海宗同志来南开执教,由于当时工作的需要,我负责其他方面的工作,便由郑天挺同志主持历史系,雷海宗同志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郑、雷两位专家的来津,大大增强了南开历史系的阵容,引起史学界的瞩目。
1959年发生中、印边界冲突,某些外国的扩张主义分子,硬要以1913年英帝国主义策划的“西姆拉会议”上片面制造的麦克马洪线为中印两国的分界,把中国的大片领土(9万平方英里)划归英印统治区域。郑天挺同志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从当时(西姆拉会议以后)英国出版的地图中,发现在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广大地区,英国人仍然认为是属于中国的领土,麦克马洪线完全是非法的,为我国外交谈判代表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驳斥扩张主义的谰言,捍卫了我国领土的主权。在60年代末“珍宝岛”事件发生以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妄图继承老沙皇的衣钵,硬说黑龙江流域原非中国的领土。当时郑天挺同志还被关在“牛棚”中没有“解放”,他仍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研究东北史地。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他先后撰写了《奴儿干都司——明代在东北黑龙江的地方行政组织》《牛录、城守官、姓长——清初东北的地方行政组织》《满族的统一》《清初对黑龙江流域的统一》一系列关于满族与东北史地的文章,论证了黑龙江流域在明代是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的区域,在沙俄的哥萨克到达远东滨海之前,清王朝在皇太极时期(1627—1643)就已经统一了黑龙江流域,设立行政机构,征收赋税。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关于西南史地的研究也是出于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这种爱国热忱。
郑天挺同志为人谦虚谨慎,追求真理,不断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在北大任教和担任秘书长时期,做了许多有益于革命的工作,但他很少向别人谈及。1925年他在北平女子师大兼课,该校师生为了反抗北洋政府下令解散女师大的反动行径,另租宗帽胡同作为临时校舍,当时鲁迅、许寿裳等去义务上课,表示支持。郑天挺同志也参加了上课,并抗议解聘。最后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教育总长章士钊去职,校长杨荫榆被撤,女师大复校。次年三月,段祺瑞反动政府屠杀游行示威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北大死学生三人,女师大死学生二人,都是郑天挺的学生。女师大刘和珍同学家境贫穷,上有母,下有弟,郑天挺在参加了刘和珍等同学的追悼会后,提议发动教师为死难家属募捐,得到很多人的支持。有的教师捐了10元。他捐了20元。
1927年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殉难后,灵枢寄于宣武门外妙光阁寺,1933年4月,党的地下工作人员通过北大师生和李大钊同志的生前好友,发起为李大钊同志举行公葬,为举行这一公葬捐款的知名人士有鲁迅、李四光等100多人,郑天挺即是其中之一。这件事很少为人知道。1981年日本寺田隆信教授来南开研究,曾问学于郑天挺,他在北京参观李大钊历史展览陈列的墓石捐款名单中看到之后,在悼念郑天挺同志逝世的座谈会上发言,郑天挺的这段往事才为我和我的同事们所知。
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北京大学一些主张抗日爱国的学生,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郑天挺代表校方,亲赴警察局办理交涉,要求无条件释放他们,并把他们接出监狱。
1948年底,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抢教授”的行动,几次派飞机来接,他坚决地拒绝了。时值北大50周年校庆(12月17日),学校举行了纪念会,学生自治会以全体学生的名义,赠给他“北大舵手”一面锦旗,称赞他在北大几十年操劳的业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天挺同志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提高觉悟。1952年到南开后,即担任月刊《历史教学》编委,负责审改稿件,立志改造历史教学和科研,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而勤奋工作,活到老、学到老。1960年被选为全国文教群英会代表,1980年、198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级劳动模范。1980年10月以81岁高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变成一个共产主义的战士。
郑天挺同志为人廉洁奉公,不尚浮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在北大、西南联大长期负责总务工作,洁身自好,一尘不染。中年(38岁)丧偶,操家自持。他担任多年行政工作,始终坚持不脱离教学。他执教60年,桃李满天下。对青年后学爱护备至,不仅在学业上循循善诱,热心地予以培养,促其很快成长,即使是其他方面的困难,也尽其所能,予以帮助,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史学人才。至今其中许多人每谈及此,仍不胜感念。
郑天挺同志的学术成就和为人,是一代学人的楷模,为了继承和发扬他的学术遗产,表达我们对他的深切怀念,特地约请一部分他生前的好友和学生撰写这本论文集来纪念他。这个集子的内容有史学、哲学、宗教、语言、音韵等各个方面,相当广泛,都是专家积多年研究的精心之作。参加这本论文集编辑工作的有陈生玺、冯尔康、郑克晟三同志。我在此代表编辑组对各位撰稿人在百忙中赐稿和中华书局的鼎力付梓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和我们工作的疏漏,有些专家仍未能约及,敬希批评见谅为幸。
(198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