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结(1 / 1)

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一百多年了,这一运动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在世界史上作为近代亚洲唯一摆脱了半殖民地命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发展为帝国主义的国家,明治维新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9世纪后半期,是世界资本主义走向帝国主义阶段的时期,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已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作为一个后进国的日本,在外力压迫下,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变革运动,不得不带有一定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故学界对明治维新史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而展开了长期的争论。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如列宁所说的“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阶级划分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140],即从维新前后的阶级斗争和政权改变的事实出发,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根据上面的分析,概括起来,维新前的日本在典型的封建领主制中间已出现了从本百姓(半自由的领民或农奴)分化出来的豪农和寄生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商品生产,行庄(初期资本家)的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也在先进地带成长起来。商品货币经济侵入农村,不可避免地瓦解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领主和本百姓间的封建关系。随着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封建领主和武士的生活也日益恶化,幕府和诸藩在18、19世纪人民起义中进行的改革,只是为挽救没落的封建统治的一种努力,19世纪5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入侵后,封建危机和民族危机造成了空前高涨的革命形势。

这样,摆在日本人民面前的任务,就是推翻封建制度和争取民族独立,这不能不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在一般的情形下,这一革命客观上只有两种基本的路线和结局:或者是废除领主所有制后将正在开始发展的半封建的地主经济保存下来,慢慢地变成资本主义经济,这是地主经济的内部改革,国家的整个土地制度成为长期保持着封建制特点的资本主义制度,像革命前的德俄一样;或者是在废除领主农奴制后,革命摧毁半封建地主经济,使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发展,以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当时日本农民和城市贫民的革命斗争客观上是走着后一条路,这是一条彻底解放生产力、保证日本民族真正独立、社会更向前发展的道路。日本农民“改革世间”起义,带有土地革命的性质,城市贫民捣毁运动不断高涨,使幕藩领主不能统治下去,外国殖民者为之震恐。农民不代表新的生产力,而它的斗争却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内容。

但当时日本并不能按照一般的情形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因为维新前支配着日本的还是农奴主的封建领主经济,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没有形成,在民族灭亡的威胁下又必须立刻采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革命的领导权落到以下级武士为领导的“武士和豪农豪商(资产阶级前身)的同盟”改革派(以后的倒幕派)身上,这一同盟的阶级性决定他们在革命中的两面性。当斗争的锋芒指向德川幕府统治时,他们最初还只企图用藩政改革的经验,要求在幕藩领主制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全国性的改革。但即使是一种改革,只要触动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绝不能实现。果然,幕府对改革派实行了血腥镇压,使改革派不得不抛弃原来的路线,转向尊王攘夷运动。以后他们发现依赖天皇攘夷也不可靠,在幕府大军征讨和外患日亟的形势下,终于走上倒幕的道路,领导农民革命和倒幕战争,在全国人民起义的浪潮中,经过一年半内战,推翻了幕府,建立维新政权。倒幕派凭借人民起义和国家机器的力量,废除封建领主制,解放了农奴。列宁指出:“革命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破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破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的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141]维新政权和代表纯封建的领主制的德川幕府已有本质的不同,它是一个地主资产阶级的政权。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倒幕派利用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领导讨幕军用武力夺取政权,改变了政权的性质,这不能不是一次革命,革命的胜利果实,则为倒幕派所篡夺。明治维新这一阶段的革命既不是资产阶级所领导,作为资产阶级性的革命是很不成熟的,它自然不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也就不能称为“资产阶级没有完成的革命”[142],但由于农奴的解放,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当然,明治维新运动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因为封建领主制的推翻和农奴的解放并不意味着农民土地问题的根本解决。农村中随着幕藩体制的崩溃和新政府土地政策的实施,半封建的寄生地主制确立了,它继续对农民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基本要求是分配土地,发展生产力,要求彻底消灭封建剥削。正如列宁所说,“几百年来农奴制的压迫……积下了无数的仇恨和拼命战斗的决心。要求……消灭一切旧的土地占有形式和占有土地制度,扫清土地,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小农的社会生活来代替警察式的阶级国家”[143]。因此,农民和城市贫民在打倒幕府后继续进行革命斗争,起义更为频繁而猛烈。他们的锋芒针对豪农、豪商、村吏、地主,也就是反对以这些阶层为基础的政府。如果维新政权建立后农民和城市贫民的起义直至自由民权运动属于第二阶段革命,那么,倒幕派这次就不再跟着前进了,特别是在废藩置县后,全国的主要矛盾已由农奴对领主的矛盾,变为农民对地主豪农商的矛盾。在新的农民起义的浪潮面前,倒幕派不但恐惧得放弃革命的领导,并且站在富农和寄生地主的立场上来反对革命,他们解散了人民在倒幕中建立的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和城市贫民暴动,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的工商业,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年青的地主和资产阶级本来就有相互联系,在革命的人民斗争面前更加强了政治结合,逐步形成了地主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明治维新后成为藩阀官僚的倒幕派获得豪农商、地主、高利贷商业资本家的支持,他们在殖民主义侵略和人民斗争的威胁下,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改革。由于当时日本十分落后,又必须抵抗侵略,他们不得不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专制政府加强掠夺劳动人民、进行原始积累以及保护新工业的方法,自上而下地发展资本主义,同时废除封建身份制,输入西方科学文化,建立常备军,废除不平等条约,摆脱殖民地危机,使日本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明治维新由此得到当时亚洲各国资产阶级的重视。[144]

另一方面由于新政府官僚代表半封建的地主富农和高利贷大商人的利益,这些改革都带着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以致在社会经济中长期保留了封建的残余,阻碍工农业生产力,使人民深深地陷于痛苦和贫困中,并助长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和对外侵略战争的发展。因此,明治维新后一阶段进行的主要是一种地主资产阶级的改革(其中也有一部分属于前一阶段革命所遗留下来的任务)。这种改革尽管因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而延缓了革命,但不能改变日本发展的方向,维新后日本人民仍为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积极斗争。

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里,农奴制远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几个世纪就被消灭,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有利的条件,在新兴市民阶级领导下,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是成熟的,因而也较彻底。日本由于封建领主制的长期存在,资本主义迟迟没有形成,在封建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双重压力下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由于没有新兴资产阶级的领导,被分为两步:它的第一阶段革命以倒幕派领导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推翻封建领主制、解放农奴,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政权而告结束。第二阶段革命因倒幕派的背弃革命而变成了地主资产阶级的改革。日本史学上传统地将这两个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变革合并称为“明治维新”,因而使这个问题长期陷于混乱。我们用两点论澄清这一问题的性质。

列宁正确地指出了明治维新是“革命和改革”[145]。

明治维新在日本通过以农民为主力的革命,推倒幕府,废除了封建领主的农奴制,发展了资本主义,这就使维新政府向资产阶级政权迈进了一大步,但半封建的地主阶级,并没有脱离这一政权,它和资本家的共同利益表现在互相依赖,对人民残酷压榨和对外野蛮侵略的政策上。维新后的日本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地主资产阶级的政权。

明治维新政府在政体上是一个专制主义的君主国,直到帝国宪法颁布后,这个国家才成为一个外表上的立宪君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