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朱子学
儒家思想古来就是日本封建社会精神支柱之一,儒学本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儒学的中心思想是人生价值(人贵于物)的观点。它肯定人们生活和道德的价值,肯定现实生活的精神,从不悲观厌世,更没有出世和轮回等宗教思想。它主张追求知识,吸取文化遗产,习惯于反思和总结经验。这是儒学的积极部分。但它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讲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宣扬“性命义理”之学。在人际关系上继承孔孟“道统”,讲等级贵贱、家庭本位、中庸之道、恪守成规、追求功名等,被宋人称为“道学”(亦称“理学”)。这是儒学的消极部分。
儒学在宋代为朱熹一派集大成,朱子学在坚持唯心主义世界观,维护封建秩序,并使之合理化,以至阻滞中国社会发展方面有其严重缺点;但在探讨“理气关系”“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问题时,提出了深刻的辩证法观点;同时在重视气节操守,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理论思维与民族意识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
镰仓时代朱子学随禅宗传到日本。最初在京都公卿和五山禅僧间传播。南北朝、战国时代,他们避乱到地方,依托大名武将,利用朱子学作为封建礼教正统观念的依据,影响武士和人民。当时日本朱子学尚未独立,仍包含在佛教中。到江户时代,幕府为维护等级制,使朱子学脱佛为儒。1600年德川家康召播磨国禅僧藤原惺窝(1561—1619)到江户还俗,创儒学京学派,与其门徒林罗山(1583—1697)以朱子学名儒身份,先后受重用,为诸侯公卿讲四书。
惺窝到江户,便推重宋学,主张“人伦皆真”,否定佛教出世观,排佛归儒。但真正创立日本朱子学的是林罗山。罗山以京都一禅僧崇儒排佛,入惺窝之门后,涉猎诸子百家,其学不但越出朱子学的窠臼,且结合当时日本政情,有所创发。他为克服日本战国时代“下克上”的封建危机,力尊程朱三纲五常、大义名分思想,[61]但对理学不适于幕藩统治的则加以修正。如忠孝关系上,中国儒学向重孝,[62]罗山则主张“忠孝不得兼,宁舍孝而重忠”[63]。他赞同汤武放伐论,予幕府讨伐丰臣遗族以论据。在宗教问题上,他排佛、耶而与神道结合,认为“(神道)即王道也、儒道也、圣贤之道也”[64]。因此获得德川家康的特别信赖,任他为侍讲,顾问幕政,参与法制、外交文书的拟定。宽永七年(1630)三代将军德川家光赐上野忍冈地基一段,令罗山建立圣堂(孔庙)和学塾,教育幕臣子弟,林家世袭儒官。元禄三年(1690)五代将军纲吉移筑圣堂学塾于汤岛昌平坂,命林家三代孙凤冈为大学头,主持这一幕府的最高学府(称昌平黉)。[65]林家从此世袭主管文教的职位,朱子学成为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