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书法(1 / 1)

德川中期传入日本的中国画,日本称作“南画”或“南宗画”,又叫“文人画”。南宗画或文人画是一般士大夫或业余画家画的,与职业画家所画的“北宗画”(宋元传统的画院派山水画)相对。中国至明代,南宗画压倒其他一切派别,清代南宗画更盛。南宗画最大特点是线条柔和,构图宽广,以烘染代替过去的浓彩重墨。

宽文十二年(1672)日本翻印了中国的八种画谱(1620),宝永七年(1710)又第二次翻印。画谱的出版,对日本的南画运动影响很大。元禄十五年(1702)翻印了杨尔曾编的《图绘宗彝》(1607)。宽延元年(1748)翻印了集南画之大成的《芥子园画传》,后来又不断翻印,约有10种版本。据统计,当时日本翻印的编辑的清人画论画谱有六七十种。

享保五年(1720)以来,精通南画的商人伊孚九(吴兴人)经常到长崎经营,带去南画的画法。到长崎求教的日本人很多,但真正继承伊孚九画风的只有池大雅(1723—1776)和与谢芜地(1716—1783)两人。他们开创日本南画,不拘格局,清新奔放的风气,由此推广到全国。

花鸟写生画家沈南苹(名铨,吴兴人)影响日本画坛也大。他于1731年到长崎2年,画的特色是构图精致,色彩华丽,模仿者多,形成了日本南苹画派。后又发展到京都、大阪。

黄檗诸僧书法出色,以大字取胜。朱舜水和陈元赟也是书法家,推广唐样书法。杭州人俞立德,深得文徵明笔法,将书法传授给北岛雪山。后又有草书家胡兆新、徐荷舟等推进了学习明人草书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