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隋唐时代扬州的繁华(1 / 1)

581年隋统一中国,结束了西晋末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同时由于江南水稻栽培的生产力显著发展——废除一年休闲法实行连作法,废除直播法实行插秧法——中国的经济中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93]虽然王朝的政治中心仍在华北,但“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94]“每年漕运江淮米四十万石。”[95]所以“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96]“江淮虽经兵变,其民比诸道犹有资产。”[97]这说明江淮不特较关中富庶,即在全国亦称首指。

作为江南经济中心的扬州,是仅次于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大都市,人口为467850,[98]占全国人口的1/100弱。[99]“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100]即谓天下之盛;扬州为第一,益州(四川)为第二。《旧唐书》也说:“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101]当初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赴江都时,“帝御龙舟,文武官五品以上给楼船,九品以上给黄篾舫,舳舻相接,二百余里”[102]。他还在扬州建造“迷宫”,“金楹玉柱,蓬岛丹邱。吴姬越女皓齿明眸……朝吟蛱蝶,暮弹箜篌”。[103]扬州如此美好,难怪当年曾任扬州总管的晋王广(即后来的炀帝)616年(大业十二年)第三次(第一次是605年,第二次是610年)下扬州时,不顾群臣谏言以诗留别官人说:“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104]流连忘返,最后竟死在这里。及至唐代,扬州更为繁华,“高樯巨舰,画戟彤旌。管弦达旦兮,别院灯火不夜兮”。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描绘扬州的夜市盛况:“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105]诗人杜牧曾旅居扬州十载,后来在《遣怀》一诗中写下了难忘的回忆: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106]

唐代扬州位于水陆商路的交点,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时商贾如织”。例如,“维扬万贞者,大商也,多在外运易财宝以为商”[107]。“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108]“吕用之……父璜,以货茗为业,来往于淮浙间。时四方无事,广陵为歌钟之地,富商大贾,动逾百数。”[109]足见扬州商业之盛。安史之乱后扬州又是盐铁转运使的驻在地,总汇东南财税,各道节度使和京中百官都派人开设邸店(转运批发商)进行贸易,“挂名军用,实和其利息”,与民争利。

扬州不仅商业兴盛,手工业也相当发达,除纺织品(绵、锦)外还有铜器、木器制品、制糖、制盐、酿酒、铸钱及其他手工业。特别青铜镜最为著名,被列为贡品:“唐于扬子江心铸铜镜,宋尚入贡,今无。”[110]扬州的手工业品通过运河运销长安:“坚预于东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潭(广运潭——引者),其船皆署牌表之,即于袱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111]木器制品运销南京:“广陵有贾人,以柏木造床,凡什器百余事,制作甚精,其费二十万,载之建康,卖以求利。”[112]

扬州是中国制糖工业的发源地:“西蕃……胡国出石蜜,中国贵之。太宗遣使至摩伽佗国(Magadha今印度比哈尔省——引者)取其法,令扬州煎蔗之汁,于中厨自造焉,色味逾于西域所出者。”[113]扬州还是制盐工业的一大中心:“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114]刘晏继第五琦之后为盐铁使,盐实行专卖。官收亭户之盐,加价卖与盐商,使其销售。于是盐增产,“吴、越、扬、楚盐廪至数千,积盐二万余石,有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场,嘉兴、海陵、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太昌、侯官、富都十监,岁得钱百余万缗,以当百余州之赋”。[115]海陵、盐城属扬州府,扬州在十监中占其二,可见产盐之盛。后淮北置十三所巡院[116]以捕贩私盐者,扬州又占其一。这样,“商民均利”,“岁盐利至六百余万缗,居天下赋税之半,国用给焉”。[117]扬州产的盐通过运河输送南北,盐船成群结队往来于运河。日本僧圆仁初到扬州,看到络绎不断的盐船队感到奇怪。[118]

扬州酿造业发达,酒专卖:“扬州等八道州府[119]置榷趋,并置官店沽酒,代百姓纳梅榷酒钱。”[120]铜也是扬州的一大物产,除制造铜外,还用以铸钱,曾设立丹扬监、广陵监二钱官管理。扬州拥有铸钱炉十座:“天下炉九十九,绛州三十,扬、润、宣、鄂、蔚皆十,益、(邓)、郴皆五,洋州三,定州一。”[121]所产之钱运到长安:“江淮钱监,岁出钱四万五千贯,输于京师”[122],扬州造船业也很发达,与登州、洪州、饶州、江州同为造船工业的中心。

扬州物产极丰富。据《新唐书》,扬州所产土贡有“金、银、铜器、青铜镜、绵、蕃客袍锦、半臂锦、独窠锦、殿额、莞席、水兕(音祀)甲、黄稑米、乌节米、鱼脐、糖蟹、蜜姜、藕、铁精、空青、白芒、兔丝、蛇粟、栝蒌粉”[123]。此外还有竹、莲子、李、梅、杏、石榴、枣、梨。特别竹有淡竹、苦竹、象牙竹、斑竹、水竹、凤尾竹等。

唐代扬州城是大都督府的治所,有大城(罗城,在子城之南)和子城(牙城,在北面的蜀冈)即所谓“层城”。也就是杜牧诗中所说的“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124]。牙城是藩镇主帅所居之城,唐淮南道采访使、节度使所居。扬州城的规模相当大,“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周四十里”[125]。运河沿城自东北向南流入长江。唐代城市一般都呈棋盘形,扬州城也不例外,东西十一条大路把大城划分为十二区,南北沿合渎渠有一条大道,把大城一分为二。这条中央大道和其他城市一样,应该叫作“朱雀街”。[126]合渎渠呈倒L形,其上架有著名的“二十四桥”。[127]关于二十四桥,唐代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名句,如杜牧的“云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韦庄的“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扬州有寺院四十九所,[128]著名的有大明寺(今法净寺)、开元寺、禅智寺、光山寺、既济寺、延光寺、天宁寺、无量寿寺等。其中大明寺最为著名,寺内的大明寺井和栖灵塔是扬州二大名胜。大明寺井被称为“天下第五泉”,甘洌明洁,千古游人竞相品啜。栖灵塔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是一座九层塔,凡到扬州的人都要登塔眺望。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三年(754)来扬州,写了《秋日登扬州西(栖)灵塔》一诗:“凌苍苍,登攀览四荒。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拱张。目随征路断,心逐云帆扬。”[129]“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130]总之,隋唐时代的扬州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