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用在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身上非常合适。当大批青年学子挤破脑袋考科举时,徐霞客肩头挑着一个扁担,戴上母亲给他做的远游冠,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踏上了环游考察的道路。
开明的母亲
徐霞客本名叫徐弘祖,从“弘祖”这个名字来看,寄托着父辈们对孩子的高度期望。不过他父亲的期望有些与众不同,并没有指望儿子将来能做大官,只是要求儿子多读一些书,多长见识。
徐霞客在父亲的宽松政策下,无拘无束地成长。徐霞客上私塾时,对《论语》《孟子》的那些大道理不感兴趣,他常常把一些历史、地理、传奇小说夹在课本里面看。他常常想:人们为什么要去追求那几间府邸,而放弃游览大好山河的机会?他立下誓愿,一定要游览五岳。
徐霞客十五岁时,考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中。父亲见他无意考取功名,就不再提及科举等事。徐霞客卸下“科举考试”这个重任,从此更可依照自己的爱好读书。家里的藏书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于是他到处收集书籍,有一次他出门没带钱,但是看中一本好书,他就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书看。
公元1605 年,徐霞客十九岁,他的父亲去世了,母亲主持家务,亲自纺纱、织布、种地。徐霞客心里充满忧伤,一是因为父亲的离世,二是因为照顾母亲,那自己的远行愿望就要落空了。徐母怎么会不知道儿子的心事,便对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应该游览名山大川,阅尽世上奇书,拜访世上名师,怎么能把孩子像马羊一样圈起来呢!你不必守着我,尽管放心去吧。”在母亲的再三鼓励之下,徐霞客于公元1608 年正式出游。
坚强的游子
徐霞客首次出游,泛舟太湖。因为第一次出行没有什么经验,准备也不是很充分,对行程目标不是很明确。只能返回家中再做准备,他在回家后的两年中又读了很多地理方面的书籍,然后绘制行程图。准备就绪后,他第二次出发了,这次他走得很远,登泰山、拜孔庙,游览孟母三迁的遗址。自此以后,他的足迹遍布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福建以及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徐霞客出行的目的也在不断变化。当初,他出行的目的只是为了游览名胜,欣赏大自然的秀丽壮观。后来他逐渐将“欣赏”
变为“考察”,着重于对山河的地理位置、形状、走向的记录。
他决心挖掘前人所没有发现的地理现象,求证和补充书中没有的地理知识。
徐霞客毅力顽强,靠一双腿环游四方。他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一听说哪里有险峰奇洞,他就要去一探究竟。徐霞客随身携带一把小铁凿,用来在山峰上凿出脚镫子。有时他连凿子都不用,仅凭手脚就能攀上险峰。他的动作敏捷,有时像猿猴,有时像游蛇,当地的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叫作“地行仙人”。
徐霞客跋涉万里,又不是公费出行,随身携带的盘缠用光后就只能露宿街头,或者找破庙寄居。每天晚上,他都坚持将白天的行程和见闻记录下来。徐霞客每到一地,就向当地的居民打听本地有什么奇观。有一次,他听说湖南茶陵云嵝山上有一座古寺,就想要去参观拜访,村民却说:“山中有老虎,实在危险。”徐霞客不听劝告,冒着大雨连夜进山,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寺庙。
他又听说茶陵麻叶洞里有神龙和妖怪,更加有兴趣,但村民不肯带他去,徐霞客就说自己是捉妖的大师,村民才将他带到洞口。
徐霞客钻进去一看,原来是个溶洞,洞顶有很多像水晶一样的石头,洞底是一个水潭。水潭反射了洞外的光,因此看起来像鬼火一样。
徐霞客为人们找出了“妖怪”,解开了他们心中的疑惑。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时已经五十一岁了,常年的劳累使得他落了一身病,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他又在外考察了四年。
这四年, 他写了九卷游记。徐霞客历经三十多年, 一共写了六十多万字的游记,他去世后,人们将这些游记整理成《徐霞客游记》。游记中对地理、水文、植物都做了详细记录,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的书籍被列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徐霞客本人也被称为东方第一个游圣。
相关链接:
徐霞客遇强盗
徐霞客出游之时,曾三次遇到强盗,差点丧命。
他五十一岁的时候,和几个同伴到湘江出游,没多久就遇到了一伙凶狠的强盗,不但把他们的行李和盘缠洗劫一空,还想杀人灭口。他的一个同伴身受重伤,徐霞客也受到惊吓。人们得知他的遭遇,纷纷劝他回家。徐霞客却说:“我随身带着一把铁锹,如果不幸死了,就地埋葬就行。”
于是继续游行,用衣服换粮食,忍饥挨饿,最终完成了出游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