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大战(1 / 1)

公元1619 年时爆发了一场巨大的战役,这次战役的胜负决定着大明朝是存是亡。大明朝派出全部精锐部队迎战,却以失败告终。失败的代价,不仅仅是赔上了士兵的性命,更断送了大明朝的命脉。这次战争就是大明朝与后金发生的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

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的梦想是“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一个与大明平分秋色的政权,然而,这并不能成为他反对明朝的理由,毕竟明朝尚处于盛世,与之争斗也没有什么好下场。那是什么导致努尔哈赤耗费大量兵力与明军放手一搏呢?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出生在明朝建州左卫一个女真奴隶主家庭,他的六世祖是元朝的万户,在公元1405 年被明成祖招抚,授予建州卫指挥使,他的五世祖与叔父凡察分掌建州左卫、建州右卫。

公元1583 年,明军攻打古埒城,杀死古埒城城主,也就是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女婿。当时,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也在古埒城,一并受了杀身之祸。这杀祖、杀父之仇就成了努尔哈赤反明的第一大原因。

鉴于实力不足,努尔哈赤没有立即发兵,而是假意臣服于明朝,仍按时向朝廷进贡。此时,万历帝二十多年不上朝,正好给了努尔哈赤着手统一女真部落的机会,经过三十多年的战争,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女真政权——大金。

作为一个与明朝鼎立的新政权,努尔哈赤向各位大臣宣布反明计划,并陈述了与明朝的“七大恨”。

第一大恨就是杀祖、杀父之仇,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的祖父与父亲;第二大恨是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第三大恨是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第四大恨是明朝派兵保卫叶赫,抗拒建州;第五大恨是叶赫由于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第六大恨是明朝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第七大恨是明朝辽东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虽然列述了明朝七大罪状,但最主要的其实就是杀父之仇与明朝干预女真部落之间的事。

八旗子弟战明军

在宣布“七大恨”的这一年,努尔哈赤派八旗子弟攻入辽东,这一举动震惊朝廷内外,从来不上朝的万历帝破例上了一次朝,和大臣们商量对策。大臣们一致认为应该全力歼灭这个新政权,于是万历帝投入三百万两白银,征集各地最精锐的部队,包括宣府、大同、山西三镇的精兵三万,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处的精锐骑兵两万五千人。浙江的戚家军四千人,河东兵力七千人。万历帝从天下百万大军中抽出了八万七千人参与此次战争,除本朝廷的官兵之外,叶赫部还出兵一万,朝鲜出兵一万三千人。明朝统帅下令:有能擒住或杀掉努尔哈赤的人赏银一万两,升都指挥使。有能擒获八大贝勒的人赏银两千两,升指挥使。

大军兵分四路,向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发起进攻。本想以四路人马分散后金军的注意,不料后金军并不上当,而是集中兵力,专心对付一支队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经过探子汇报,努尔哈赤得知此次杜松率领的军队是明军的主力,正从抚顺往这赶。

于是努尔哈赤便召集所有力量集中对付杜松。

杜松行军至萨尔浒时,骤降大雪,他只好兵分两路,一半留在萨尔浒养精蓄锐,他带领另一半准备攻打后金军的后方。努尔哈赤知道杜松分散兵力,就率领大军去萨尔浒,先拿下了那些正在安营扎寨的明军。杜松听说大营被劫,率领部队前来救援,努尔哈赤早已摆好阵势,来了一个瓮中捉鳖。杜松被弓箭射中头部,他的部队全军覆没。

消灭了明朝的主力军,其他军队有的望风而逃,有的仍在前进。刘铤率领的南路军是比较勇猛的一支,他不知道其他明军已经撤退,所以继续前行,深入后金军腹地。走到一处狭窄之地时,忽然听到如雷般的呐喊声。后金军从四面八方冲过来,明军见了,跑也不能跑,打也打不过,最终被歼灭在山谷之中。

这场明军与后金军的较量,在萨尔浒这个地方分出了胜负。

这场战争仅仅历时五天,就让明朝损失了十几万的精锐部队,使明朝元气大伤。自此之后,大明朝为了预防后金兵进攻,开始四处征集民夫当兵,增加税务当粮饷,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各地农民揭竿而起,大明朝江山岌岌可危。

相关链接:

八旗制度

公元1601 年,努尔哈赤建立了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四旗的颜色皆纯色。

到了公元1615 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也就有了八旗制度。

八旗中尊卑有别,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八旗制度存在了近三百年,直到辛亥革命时期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