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一名来自意大利的年轻人为了寻找传说中的圣地,登上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船只,乘风破浪,不远千里来到中国。然后他一路向北,到达北京,自此一直生活在东方的土地上,甚至成为中国首位被皇帝赐地埋葬的欧洲人。这个人就是——利玛窦。
利玛窦易服传教
利玛窦,出生于公元1552 年,原本的名字叫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来中国起的名字。利玛窦小的时候在耶稣教会开的学校里学习,他的父亲有意让他学习法律,他却丝毫不感兴趣,一心研究神学,希望有一天能到各国去传教。为此,他学习了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利玛窦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被派到印度去传教,却失败而归。直到公元1580 年,利玛窦才到了中国。恰逢明朝实施海禁,外国人不能进入内地,利玛窦只能待在澳门,不过他并不气馁,在此学习汉语,不久就能读懂中国的典籍了。
时隔三年,利玛窦在其他传教士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进入中国内地。当时中国人信佛的居多,传教士到广东建立教堂后,就身穿僧侣的服装,对中国人宣称他们来自天竺。一个叫作罗明坚的传教士到中国后发现,由于沿海地区的百姓长期受到海外商人的骚扰,对洋人十分痛恨,常常向教会的窗子扔石头,见到穿洋装的人就冲上前打一顿,更别说听他们传教了。后来罗明坚在广州都司的建议下,改穿僧侣的服装,情况果然好了很多。利玛窦听说了这件事,也换了服装。
换上僧服的利玛窦发现,当地人信佛教和道教的居多,这两种宗教和自己要宣传的基督教并不相容,而正统的儒家教派却能包罗万象。因此利玛窦向官方儒学靠拢,他对人们说:“自太祖洪武皇帝开始,明文规定儒家的学派应该优于道教和佛教。而我要传的基督教,正是西方的儒学。”有了此种说法,人们逐渐对他减轻敌意。
传民先传官
经过利玛窦一段时间对中国的了解,他发现中国是一个高度专制的国家。政府官员不但控制着百姓的生活与生产,上层官员,尤其是士大夫的态度,还会对百姓起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利玛窦每到一个地方,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士大夫的交好上。上层人士接受了基督教,百姓们自然争相效仿。
通过长期的观察,利玛窦得知中国人喜欢有学问的人,那些文质彬彬、儒生打扮的人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敬。所以利玛窦蓄发留须,改穿儒服。这不仅仅是形象上的改变,更是一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相融的结果。
为了促进与中国群众的友好往来,利玛窦写了一部《交友论》,书中引用了上百条西方哲人的交友格言。而且为了适应中国文人的阅读习惯,利玛窦很注重修辞,因此本书发行后,受到了上层士大夫的追捧。
东西方交流先驱
公元1600 年,利玛窦请求要到北方上任的礼部尚书王忠铭带他去北京,他带着献给皇帝的礼物准备上贡,结果受到了太监的阻挠,半年后才见到皇上一面。他向皇上送上了大西洋琴、自鸣钟等稀奇的礼物,万历帝十分感兴趣,允许他留在北京。公元1601 年,万历帝正式下诏允许利玛窦作为欧洲使节进入紫禁城。不过利玛窦没有被皇帝的热情款待冲昏头脑,他牢记此次的目的就是传教。
不久,利玛窦在宣武门内选中一块土地,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教堂,在教堂里放了很多西洋玩意儿,有西方的图书以及一些科学仪器。朝中的官员都来参观,利玛窦借机向他们宣传基督教。
利玛窦在传教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欧洲数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他给万历帝献上地图,并把五大洲和万国的概念介绍给明朝廷,打开了国人的视野。
利玛窦在中国一边传教,一边著书立说,写了很多部科学、宗教方面的书籍。他和中国的大臣一起编写了《几何原理》,此书问世后,成为培养逻辑思维的典范教材。他还写了《乾坤体义》,在书中介绍地球和天体构造、地球和日月五行相互关系的原理,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打破天圆地方说与五行相克说,给中国人很大的学术冲击。
利玛窦的到来,为中国带来先进的知识与崭新的观念。在他的努力下,他取得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殊荣,那就是死后葬在皇帝所赏赐的土地上。而他也达成了毕生之心愿,得到了皇帝的许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相关链接:
记忆之宫
“记忆之宫”记忆法由利玛窦传入中国,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不但受到中国权贵的青睐,还有一大批年轻人自愿跟随他。利玛窦最令人佩服的并不止他的学识,还有他超强的记忆力。利玛窦在罗马读书的时候,就有超强的记忆力,他到中国仅仅两年,就学会了用汉语说话以及写字,不仅如此,他还能背下很多中国的著作。有一次,他和中国的文人一起聚会,利玛窦拿出一张排列四五百字的纸张,只看了一遍,就能背下来,令在场的人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