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皇帝的左膀右臂(1 / 1)

明穆宗病危之时,文渊阁大学士高拱对着穆宗痛哭流涕:“太子刚刚十岁,怎么能治理国家呢?”高阁老的话仅仅是为了表达对穆宗的哀悼之情,不料话传到太子朱翊钧的耳朵里就变了味儿。因此,万历帝朱翊钧继位后和父亲的行为作风截然相反,一改清闲懒散的作风,十分勤政。

朱翊钧在位之初,主要靠两位臣子的辅佐,那就是张居正和冯保!

少年皇帝成熟心

万历帝朱翊钧从小就是个心细的孩子,考虑事情非常周到。

一次,明穆宗在宫中骑马驰骋,身边没有侍卫看守。朱翊钧看到后赶忙拦住父亲说:“您是天下的主人,做这么危险的事情,万一出了事情,天下人怎么办呢?”明穆宗见自己的儿子如此懂事,就下马抱着儿子回宫了。

朱翊钧登基之时,虽然年龄尚幼,底气却很足。每次上朝发言时,声音洪亮,余音绕梁,大臣们都对这位小皇帝很敬畏。

朱翊钧刚刚从政,对很多朝政大事还不了解,面对群臣的奏章,他都交给辅政大臣去办理。辅政大臣将批复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朱翊钧上朝时就照着字条宣读。虽然他还不能完全领略字条上的意思,但他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表现出超出其他儿童的成熟。

朱翊钧的成熟与他的母亲李太后有很大关系,他的母亲身世卑微,后来生了朱翊钧才母凭子贵,又因为朱翊钧的两个哥哥早亡,作为老三的朱翊钧成了穆宗的长子并继承皇位,李氏才做了太后。李太后对儿子管教十分严格,每日五更,就亲自去叫朱翊钧起床读书,读过的书都要检查,如果儿子答不上来,就罚他跪着直到背下来为止。在严母的教育下,朱翊钧成了合格的小皇帝!

明穆宗去世之时,曾语重心长地对朱翊钧说:“你年纪还小,我对你十分不放心。我走了之后,你要听从三个人的意见,这三个人分别是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朱翊钧因为高拱曾经说他年幼不能从政的事,对高拱抱有偏见。登基后的第一年就将高拱撤职了,高拱的亲信高仪怕皇帝降罪于自己,也辞官回家了!穆宗指定的人中仅剩下张居正最得朱翊钧信任。除此之外,太监冯保也是朱翊钧最信赖的人。

国事就找张居正

张居正不仅是朱翊钧的辅政大臣,还是他的“私人教师”。

无时无刻不教导着这位年幼的小皇帝,为他安排每日必修的功课,亲自给他讲朝廷上的大事以及宫中的细枝末节。小皇帝对这位老师十分信任和依赖,也十分尊重,每次都称他为“先生”。

有一次,朱翊钧玩性大发,想在宫中搞一次灯火晚会,张居正说:“你要是想看灯,就在房檐上挂几盏就行了,不必搞那么隆重。以后还有很多重大场合能看到,比如皇上的大婚,皇子们出阁,这些都要花费不少钱。”小皇帝听后点点头:“先生说得对,我不看灯了!”

朱翊钧自幼丧父,张居正则扮演着亦师亦父的身份。而在小皇帝心中,也把张居正当作至亲的人。一次,朱翊钧听说张居正肚子疼,他听说吃辣能使人暖胃,就亲手做了一碗辣面给张居正吃,张居正感动不已,此后更是忠心耿耿。

朱翊钧登基后十年,对朝政事物也有所掌握。张居正便向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构想:当时,土地兼并情况十分严重,王公贵族利用政治特权占领大量土地还拒不缴税。负担都落在农民身上,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多地爆发了起义。张居正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对策——一条鞭法。就是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统一编派并为一条。以前税收项目很多,而且分季节收缴,因此偷税漏税的大有人在,如今将税收项目并为一条,不但省下了人力物力,还高效地保证了税收,缓和了阶级矛盾。张居正此举,为朱翊钧除去了很大的隐患。

张居正为皇上办的第二件大事就是淘汰了一批冗官①。当时朝中有一些大臣玩忽职守,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张居正提出了“考成法”,让所有官员在年初写一个“全年工作计划”上交朝廷,年末时朝廷去查验计划是否完成。如果没有完成,则对其进行贬官处罚。朱翊钧对张居正提出的这些政策十分满意,全力配合他推行新政,向他学习治国的策略。当张居正去世时,万历帝朱翊钧也能独当一面了。

①冗官:无专职而备执行临时使命的官吏。

家事就找冯太监

太监冯保是朱翊钧的伴读,朱翊钧还是太子的时候,冯保就伴其左右,不论他做什么事,冯保总是跟在他身后。因此,朱翊钧就给冯保取了外号,叫作“大伴”。这个太监和其他太监大不相同,不但颇有学识,还写得一手好书法,曾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①,也与太后切磋过书法。作为朱翊钧的伴读,他必须时常向李后汇报关于朱翊钧的一切行踪。所以朱翊钧十分害怕他,每次和小太监们玩耍时,只要看到冯保过来了,就暗叫不好。

朱翊钧当了皇帝后,冯保依然时时向李太后打小报告,而且比以前次数还多。一天,万历帝夜游西内,花天酒地,彻彻底底地放松了一把。冯保将此事上报给李太后。李太后大怒,让张居正替皇上写了一份罪己诏,让朱翊钧当众宣读。朱翊钧十分羞愧,从此更加害怕冯保。不过正是由于这份害怕,使得小皇帝在登基之初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朱翊钧为帝之初,正是在张居正与冯保两位臣子的辅佐之下,逐渐成熟起来的。

①题跋: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作题,写在后面的,叫作跋,总称题跋。

相关链接:

张居正的轿子

张居正平生最主张节俭,却因一顶豪华的轿子被世人诟病。当时,张居正父亲去世,他回去奔丧。官员们为了讨好他,特意制作了一顶三十二人抬的轿子。这顶轿子就像宫殿一般,有卧室、客厅,张居正还能在里面办公。当时官方有规定,官员最多只能用四人抬轿,张居正这顶轿子,远远超过了规定。他一路坐着这顶轿子风光无限,却又和沿途的官员大谈节俭廉政,实在是前后矛盾。这次出行,反而将之前的好名声全都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