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廓八肱,识见洞千古。孑然置一身于太虚中,不染一尘、不碍一物,清静无欲,先生有焉。”如此高度的评价,说的是明朝的一位“异端”之士——李贽。
惊世骇俗的孩童
李贽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商人家庭,本身是回族人,他的先祖是泉州的巨富,曾出使鲁谟斯,因与当地一名色目女子结婚,此后家族改信伊斯兰教。李贽的父亲并不喜欢经商,改行从文,做了一名教书先生。李贽六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李贽便一直跟着父亲读书学礼。
①贽:zhì。
李贽从小受到伊斯兰教和儒学的双重影响,但他对这两家的思想都不真心接受。他对繁文缛节非常反感,他认为人生在世,还是应该多干点实事。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他读《论语》中有一条:“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怎么种地,孔子认为学习种地是没有出息的。等到樊迟出去后,孔子还说了一句:小人哉,樊须也!”
李贽读到此处十分气愤,他认为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是不可理喻的,为此还特意写了一篇《老农老圃论》将孔子批评了一番。
此文章在乡里传开,一下子就轰动了,人们难以相信这个十二岁的孩子能说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话。李贽二十六岁考中了举人,在官场上混迹了二十多年,他看不上朝堂之中那些伪士,一心想搞学术研究。
李贽在姚安当知府时,常常与僧人结伴而行、讨论佛法,甚至将办公场所搬到了寺庙中。过了三年,李贽以生病为借口,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但是被拒绝了,于是李贽躲到鸡足山阁不再出来。
后来他辞官成功,就彻底移居到寺庙中,闭门读书。李贽在寺庙时,也是一副狂士的样子,他虽然把头发剃了,却将胡子蓄了很长。
秃顶长须,一副怪异的模样,不过他这副模样也没吓走前来听他讲课的弟子,反而使前来的人络绎不绝。不论是和尚、农民还是樵夫,都来听他讲课。他还不顾世俗的偏见,收了很多女弟子,整日和她们书信往来。
李贽因特立独行名声大振,很多人想要和他交往。李贽从不肯轻易拜见达官贵人,只见那些有真学识的实干家。当年利玛窦来北京的时候,李贽就亲自上门拜访,还送给他一把有自己书画的扇子。
赤子之心多坦诚
李贽最痛恨的就是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他曾评价这些人是“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①”。李贽觉得,世界上最纯洁的就是孩子的心,长大之后学的知识越来越多,童心却渐渐失落了。为此他特意写了一篇论文,论述自己的这个想法,这篇论文就叫《童心说》。
书中说道:《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说是圣人之言,实际上不过是史官的赞誉之词、臣子的奉承之词,而后代书生却将此奉为经典。这些弟子可真是不开窍,还不如去看看《水浒传》《西厢记》呢!李贽这一说法,转变了历代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使得民间话本提升了价值,鼓励了民间通俗文学的创作。
《孟子》中曾讲舍生取义,实则是讨论物和欲的问题。李贽认为这种想法过于虚伪,他说:人对物质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
有人好色,有人喜欢钱,有人喜欢读书,有人喜欢为子孙谋福……人各有志,做什么都是正常的。
李贽的“童心说”,归根结底是告诉人们要有一颗“真心”。
①穿窬:窬,yú。穿窬,挖墙洞和爬墙头。指偷窃行为。
不容于世的自由人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可以说是朝廷的精神根基。李贽偏偏要去晃动这根柱子,使大厦将倾,朝中那些名门正派哪里会放过他?公元1602 年,礼部给首辅沈一贯上书,说李贽在民间散布反儒学说,朝廷以惑世诬民的罪名将李贽逮捕,并销毁了他的著作。
李贽入狱后,觉得人生的大事已经做完,不必再活下去。于是他趁狱卒给他理发时,夺下剃刀割破自己的脖颈,鲜血直流。
狱卒问他:“疼不疼?”李贽咬着牙说:“不疼。”两天后,李贽因失血过多而死!李贽曾经说过:“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祸。”似乎对这个结局早有预料。
相关链接:
第一位反对孔子的人是谁
历史上第一位反对孔子的人并不是李贽,而是墨子。
虽然墨子曾经学习儒学经典,研究《诗》《书》《春秋》,但是对于天命、鬼神及礼乐,他却认为儒家的理论华而不实。且这些理论是针对王宫贵族的,礼法繁杂,并不适合老百姓,因此墨子主张以平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主张兼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