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宰相富弼曾多次出使辽国,对西夏的形势也十分关注。在富弼看来,辽和西夏强大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进入了农耕区,而这些农耕区的汉族精英均为其所用;同时,富弼也认识到宋、辽、夏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他多次提醒朝廷,必须避免两方交战,否则宋朝很容易陷入危机之中。但是富弼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
引火烧身
公元1038 年,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自立为王,并率军大举侵宋。在力主讨伐西夏的同时,富弼还上书指出,西夏通过联姻与辽国保持密切关系,极有可能形成掎角之势①共同侵伐宋朝,或者互为声势,或者借助对方军队。如果形成这样的局面,那么宋朝的麻烦就大了。
①掎角之势:掎,jǐ。掎角之势,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
果然,公元1042 年,辽国大兵压境,与西夏形成压顶之势,宋朝顿时告急。富弼受命奔走于辽、宋两国之间,他的任务就是化解与辽国的战争,降低成本。富弼全身心地投入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谙熟宋、辽、夏三角关系的富弼,在最终商谈增加岁币数额的时候,不动声色地把西夏牵了进去。
李元昊建立西夏后,一直在辽兴宗面前俯首称臣。所以辽兴宗一听说要约束西夏,满不在乎的觉得是小事一桩,便不假思索地就与宋朝订立了盟约。
原本李元昊对辽、宋、夏三者的微妙关系一直都在装糊涂,如今辽单方面地与宋订立和约,把盟友西夏撂在一边,李元昊知道后愤怒无比。辽兴宗便派同知析津府事耶律敌烈、枢密院都承旨王惟吉前往西夏,想让李元昊与宋朝讲和。李元昊满腔怒火,怒斥辽国使者,两国关系从此开始恶化。
辽国境内有不少党项部族,两国友好时相对安宁。但李元昊对辽国的态度发生变化,辽夏边境便失去了和平,一直冲突不断。
引出泥潭
不久,富弼出任枢密使、枢密副使。这期间,宋、夏和谈依旧在进行,但双方却在称谓上发生了争执。
李元昊想尊称宋仁宗为“父皇帝”,富弼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李元昊应该向宋朝称臣,不能做宋仁宗的儿子。称臣,是要遵守臣的礼节,能对西夏产生较强的约束,并且西夏是否臣服于宋,关系到宋、辽和夏三国关系的大局。
西夏已经对辽称臣,如果不对宋称臣,那就乱了辈分,不仅会造成外交上的失衡,还会助长辽在外交上的优势和贪欲。这样极不利于宋、辽关系的发展,会使宋的外交陷入被动,更不利于宋正统地位的确立。况且此时辽、夏关系紧张,是西夏主动来求和,宋朝没有必要让步。于是,朝廷采纳富弼的建议,拒绝了李元昊使者的说和。
迫于压力,李元昊最终同意向宋称臣,宋朝则册封李元昊为夏国主。
就在册封使者将要前往西夏时,与宋结了盟的辽国使者来了。
随后朝廷就令册封使者暂不出发,想等辽使到来,看看他们的态度再决定行动,以免因此得罪辽国。
这时富弼上奏,宋廷册封李元昊是天经地义的事,不需要看辽国脸色。假若宋朝等辽国使者到后再对夏行册封礼,李元昊则会对辽国感恩,有利于修复辽夏关系,而不利于宋对辽、夏的分化瓦解。富弼对三国之间的关系的准确把握说服了宋仁宗,使西夏与宋结束了战争。
坐观虎斗
随后,西夏与辽国开始对战。由于辽国境内党项族人叛乱,投归了西夏。辽兴宗便派兵征讨,李元昊则出兵援救,还杀了辽国使者萧普达。辽兴宗为之大怒,从各地抽调数十万大军于西南边境,准备大举讨伐西夏。
辽国派兵十万余人,分三路向西夏境内杀去。辽军渡过黄河后,前行四百里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在贺兰山北麓才碰到了西夏的主力,辽军纵兵进击,西夏军大败。
李元昊习惯了打胜仗,这次战败后便有些气馁。当他得知辽国的援兵仍源源不断赶来时,便派使者向辽兴宗谢罪请降,用以缓兵之计。
辽兴宗召集众将商议后,下令继续出兵追击。李元昊见议和不成,急忙率军撤退,并且一边退一边还把方圆数百里的粮草全部烧光。
这一招击中了辽军的要害,辽军作战一向不带粮草,都是以战养战。这么一烧,辽军没有了后勤保障。因为缺少草料,战马饿死了一大半。
李元昊再次派人请降,但是不等辽国君臣拿定主意,李元昊便率领大军袭来。辽军匆忙迎战,仍把西夏军打得节节败退。
辽军正准备乘胜追击时,突然刮起了狂风,地上的砂石扑向辽军。辽军以为冲撞了鬼神,因此军心大乱。而对风沙习以为常的西夏军则乘机冲杀,将辽军打得大败。
公元1049 年,辽军再度西征,仍然没有起到半点作用。富弼成功解除了战争危机,为宋朝立下大功。他还利用自己对三国关系的准确了解,帮助宋朝撬开了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趋于稳定。
相关链接:
契丹人饮茶
契丹人在立春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庆祝仪式。庆祝仪式上,除了拜先祖画像、献酒外,就是饮茶、吃春盘。
1994 年,在河北省宣化地区出土的六、七、十号墓壁画中,便有画着以碾茶、煮茶、侍女敬茶的茶道程序图案的饮茶图。
契丹人的饮茶习俗和宋朝人来客献茶的习惯相反,契丹人待客是先汤后茶。契丹人的汤是用中药甘草煎制,团茶则用锯子锯碎后放在壶里煮着喝。
契丹人喝茶很普遍,不论富贵贫贱,都离不开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