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句话说的就是古代读书人的最大目标,将自己平生所学展现在君王面前,求得一个好前程。这个“货”可以理解为贩卖,那么,读书人其实就是在和帝王做一笔生意。古往今来,这笔生意做得最大的莫过于战国时期的苏秦了,他一个人就当了六个国家的国相,实在是风光至极。
合纵策略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20)、外交家和谋略家。不过这些“家”都是后人评价的,未发迹之前的苏秦可是父老乡亲眼中不务正业的典型人物。
苏秦家里是农民,他从小就拜鬼谷子为师,和张仪是同学。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也没找到一份好前程,穷困潦倒回到家乡。家里人都笑他整天就知道耍嘴皮子说话,不踏踏实实干活。苏秦十分惭愧,发誓一定要用平生所学改变这些人的看法。
他纵观天下形势,分析了七个国家的强弱对比,最后琢磨出合纵思想,决定去说服六国一起抗击秦国。
“合纵”的意思就是会合众多弱小的国家一起攻击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个强大的国家在当时来说,无疑就是秦国了。
战国中期,秦国厉行变法,锐意改革,兼并巴蜀,国强地险;而六国彼此消耗,七雄之间不再旗鼓相当,相互制衡。秦国也想打败其他六国,一统天下,这就给其他六个国家带来了灭国的危机。但是就算强秦来临,这六个国家之间还在互相争斗,消耗国力。
当时的局势是以崤山为界,西边为秦国的领土,其他六国均在东边,所以又被称为“山东六国”。苏秦提出的合纵策略就是通过六国联盟遏制(21)秦国,来维持以崤函、河西为界线的东西两个战略区域的力量均衡。
有了合纵策略,苏秦觉得自己可以出门将平生所学“货与帝王家”了。
游说六国
苏秦的第一站是燕国。
没有一点名气的苏秦在燕国等了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但是和燕文侯谈了合纵策略后,燕文侯立刻后悔自己没有早点接见这个年轻人。
“苏先生,您说得对,我燕国旁边就是赵国,两国关系十分紧张,我不去想着如何改善这种关系,反而去操心千里之外的秦国会对我们怎么样,实在是太愚蠢了。我想请您做燕国的使者,去赵国说服赵国国君,同意燕赵两国合纵抗秦。”
苏秦当然同意了,有了燕文侯的支持,要去下一站就容易多了。于是,他又来到了赵国。
赵国和秦国可是国土相邻的,所以一直都是秦国想要消灭的对象。苏秦对赵肃侯说道:“赵国、韩国、魏国原本就出自晋国一家,国土又相邻,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呢?而且以赵国的实力,完全可以成为六国联盟的号召者,您可以组建六国联盟合力抗秦,难道秦国还敢出函谷关吗?您的霸业岂不是指日可待?”
赵肃侯觉得他说得对,就资助他去说服其他诸侯国加盟合纵联盟。
苏秦又来到了韩国。韩国这会儿在位的是韩宣王。韩国与秦国相邻,地势坚固,军队几十万,兵器先进,苏秦对韩王说的话里最重要的一句就是:“大王如此英明,韩国军队如此强悍,您却愿意跟随秦国当一个小尾巴,真是让人感到羞耻啊!”
韩宣王一听,脸色都变了,“我绝不做秦国的尾巴,既然赵王愿意组建联盟,我愿意参与!”
说服了韩国,苏秦就到魏国去说服魏襄王。
魏国地方虽小,但田舍密集、人口众多、车马奔驰,国势与楚国不相上下。但是魏国每年要向秦国缴纳贡品,在其他五国看来,其实魏国和秦国是一体的。苏秦就问魏王:“如果秦国有一天翻脸了,来攻打魏国,您觉得谁会来救您呢?”
最后,魏王也同意加入合纵联盟。
齐国对于苏秦来说可以算是一块硬骨头了。因为齐国和秦国之间还隔着赵、魏、韩三国,虽然齐国实力雄厚,但是也不想和秦国对抗,所以采取的是顺秦政策。
苏秦很不客气地说道:“齐国人多兵多钱多,地势又险要,根本不需要惧怕秦国。倒是韩国和魏国,因为和秦国挨着,若是秦国要攻打这两个国家,十天就拿下来了,那之后可就打到您的面前啦!难道您到时候再和地域辽阔的秦国对抗吗?为什么不趁现在加入合纵,和其他五国一起把秦国挡在崤山以西呢?”
就这样,齐宣王也被说服了,成为合纵联盟的一员。
最后一个需要说服的是楚威王。楚国和秦国一直都是老对头,也有称霸的资本。
苏秦对楚威王说道:“楚国是秦国最大的忧患,您若是主动向秦国表示顺从,可算是如了秦国的意。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秦楚不能并存。若是参加合纵联盟,有了其他五国的支持,您想要称王,根本就不是什么难事!”
苏秦的这句话可算是说到楚威王心里去了,于是,楚国也被苏秦拿下。
六国封相
苏秦游说完各个诸侯后,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22),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带六国相印。
合纵成功后,苏秦自楚北上,途经洛阳。车马行李、各诸侯送行的使者很多,连周显王都派人来犒劳。原本看不起苏秦的家人都跪在地上,不敢仰视他。
苏秦感慨道:“同样的一个人,富贵了,亲戚敬畏;贫贱时,亲戚轻视,更不必说一般人了。”于是散发千金,赏赐给亲戚和朋友。
相关链接:
刺股读书
苏秦在未发迹之前,家人都看不起他,妻子看见他连织布机都不下,嫂子也不给他做饭,父母连话都不跟他说。苏秦觉得十分羞愧,就关起门来认真读书。有时候实在太累、太苦,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利用疼痛赶走困意。腿上的血都流到了脚上,可见他有多么刻苦。
这就是“头悬梁、锥刺股”中锥刺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