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战争原因及引发它的系列事件
918.战争的历史地位
1914年夏天——世界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日子之一——欧洲爆发了一场先是五大国卷入,最终几乎整个文明世界都参加进来的战争。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开始注意到它与前文所提到的世界发展趋势与世界运动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认识这场大战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这场大战中的系列事件将会在适宜的背景下展现出来,而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只有被视为我们所称“政治革命”的长篇大剧中的最后一幕,才能体现出来,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便是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众所周知,资产阶级革命的两大根本原则是人民主权和民族自主原则。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则成为各国与德国及其盟国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则。这决定了这场世界性冲突的历史基调。这场大战就是民主与民族双重运动的**。如果我们继续仔细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就能很客观地看到这场大战的真实历史地位了。
919.君权神授的再兴和民主运动
在19世纪,人民主权的革命思想已经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传播开来,成为主流政治思想。不幸的是,中欧的两个国家,普鲁士和奥地利,顽固地拒绝大革命的自由主义原则,并披着宪法和议会的外衣继续维持独裁专制政府。其中作为主导性强国的普鲁士需要我们在这里重点讲述。
在前面的部分,我们看到了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由首相俾斯麦通过其“铁血政策”首先成为德意志的领导者,随后又获得皇帝的尊荣。我们也曾看到霍亨索伦家族的第三位皇帝、年轻的威廉二世开始自己的统治后不久,便粗率地解除了俾斯麦的职务,开始其个人的乾纲独断。威廉二世的下述言论表露了普鲁士政府的本质及特点:“我是这里的唯一主宰;逆我者亡!”(这是年轻的威廉“赶走他的领航员”俾斯麦时发出的豪言。)“霍亨索伦王室从上帝手里接过王位,我们只对上帝负责。”(201)“主之灵眷顾我,因为我是德意志人的皇帝。我就是万能上帝的工具、利剑和代理人。谁违背了我的意志,必将遭受痛苦和死亡。”(202)
这也是君权神授的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和大革命前法国波旁王朝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傲慢与暴虐刺激了英国和法国革命的爆发。(203) 这些言论代表的政府理想和思维方式都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层原因之一——因为文明无法存在于半独裁和半民主之中——也使得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3年的时候宣布美国加入战争,从而从根本上定义了这是一场民主和独裁之间的较量,也宣布了美国参加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世界民主创造和平环境”。(204)
920.德国帝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运动
在一战前的百年时间里,不但是民主思想,而且民族主义思想也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这段时期见证了很多大大小小民族国家的崛起和建立。但是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当世界正按照民族主义原则重建并向着真正民主的国际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国家联邦时,德国在普鲁士的影响和统治下,却重走过时的帝国主义老路,并谋划着统治整个世界。威廉二世说:“我希望世界的领导权能够交给我们,让世界在未来成为一个像曾经的罗马帝国那样紧密团结、强大无比、绝对权威的帝国政府。
这样的世界帝国梦想不仅属于霍亨索伦王室,它是德国所有有影响力政治派别的梦想,这些政治势力中有军国主义分子、容克贵族、教授、政论家和工业大亨,他们被统称为“泛德意志主义鼓吹者”(Pan-Germans)。这一群体公开敦促德国通过故意挑起的欧洲的大战而赢得统治地位。他们的具体目标是:法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被摧毁,大英帝国被肢解,德国则从臣服的国家那里得到自己垂涎已久的地区和殖民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军事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终极较量的思想,并非一开始就被远离战场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同。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战争的本质愈发清晰地被揭示出来。因此,当美国最终加入协约国(Allies)一方,威尔逊总统宣布美国的目的就是要“将全世界自由的人民从一个不负责任的军事帝国主义政府的威胁和统治下解放出来,因为这个军事帝国主义政府一直以来密谋控制整个世界,并不断地推进他们的计划,丝毫不顾及曾经的和约条款、长期建立的国际惯例和长期以来各国无比珍惜的国际行为和荣誉法则”(205)。
总之,这场战争就是世界自由的民族为阻止复兴的罗马帝国——像拿破仑帝国成为世界民族国家的坟墓而进行的大战。因此,在这里,在这场战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中,揭示了世界大战与政治革命的关系。
921.“一战”之前德国的一些思想和学说
但是这场战争不仅是独裁和民主、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它更是思想之间的冲突,是生活与历史之间不可调和的哲学冲突。它已经威胁到人类在千百年进步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为此,我们需要对战前德国的一些思想和学说加以分析。
我们看到了启蒙时期的哲学思想对法国大革命的开端和整个过程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第739条)。更具有决定意义、促成和赋予第一次世界大战特性的,是战前德国军国主义者、政论家和德国思想界的领袖们反复灌输的某些半科学、半政治、半哲学的思想。其中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的优等民族、理应统治世界的思想便是其中之一。此时,这种德意志民族是上帝选择的优等民族的思想已经在德国普通人中间广泛传播,但是真正具有现代思维的人绝不会认为这种天真的想法会在当今文明世界的冷静和理性的思考中占据位置。然而,在1870—1871年普法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里,这种思想确实在德国民众的思想深处扎根。威廉二世曾经说过,“我们是上帝的选民”,“上帝创造了我们,就是认为我们可以给世界带来文明”,“我们是世上的盐”(耶稣对门徒说“你们是世上的盐”)。著名的哲学教授鲁道夫·欧肯(Rudolf Euchen)也曾在耶拿说:“我们有权力说我们是人类的灵魂,破坏德意志的品质就是掠走了世界最深远的意义。”德国著名的科学家路德维希·沃尔特曼(Ludwig Woltmann)也以相同的自信宣称:“日耳曼人是人类的主宰……日耳曼民族就是来统治世界的。”
这些言论影响甚大,因为它们无处不在。也可以说,这些言论思想形成了“一战”爆发前二三十年德国思想领域的一个突出的特征。
德意志的种族和文明优于其他民族的思想使其成为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威胁,那些接受了这种思想的德国人认为将自己优越的文化向全世界传播是他们的神圣使命,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这样就可以使德国成为“未来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在德国流行的另一个危险的学说认为,战争是人类历史必要和神授的因素。军国主义者弗里德里希·冯·伯恩哈德(Friedrich Von Bernhard)说:“战争,不仅是生命法则,而且还是人类文明的道德使命和不可缺少的因素。”毛奇元帅(Marshal von Moltke)说:“战争,是上帝创立的世界秩序的构成要素……没有战争,世界将会停滞不前并迷失在物质主义里。”正是这样的战争哲学,蒙蔽了德国人的双眼并对侵略战争产生疯狂和罪恶的心态,更为欧洲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灾难和创伤。
很多德国哲学家传播的另一个罪恶的学说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靠普通的道德统治去约束的。这意味着可以弃国际条约和国际法而不顾,随意发动战争,而丝毫没有怜悯同情之心。这样的思想导致军国主义者将其付诸实践,从而引发了欧洲的这场大战;这种认为发动战争不用考虑法律、人性和良知的可怕的学说,诞生了德国的“恐怖”(Frightfulness)政策,这一政策激起了文明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对德意志帝国的抵抗,并使得协约国发起的对抗德国的战争不仅是为民主和民族主义,同时也是为保护宝贵的道德文明遗产而进行的斗争。
分析了“一战”的历史地位,指出了其深层原因和探究了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发动战争的非法、反人类的思想和学说之后,接下我们要谈一谈20世纪初标志着欧洲滑向战争深渊的几个历史事件的进程。
922.“中部欧洲”和柏林-巴格达铁路
我们已经讲过泛德意志主义鼓吹者控制世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早在1914年之前,泛德意志主义鼓吹者们已经确立了清晰而又富有远见的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构想是建立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和巴尔干地区——将欧洲分为两部分,以土耳其帝国作为其亚洲的延伸,从北海一直到波斯湾——的国家联盟。
这一惊人构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建造一条从君士坦丁堡横穿小亚细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到巴格达并最终到达波斯湾的铁路。20世纪初德国就获得了建造这条铁路的特许权,到1914年左右,这条铁路已经接近完成。这条铁路被称作巴格达铁路(Bagdad Railway)。巴格达铁路与欧洲境内其他铁路线的连接,使得巴格达与德国的柏林之间形成一条通常的铁路线,这条铁路线也因此而被叫作柏林-巴格达铁路(Berlin-Bagdad Railway)。
柏林-巴格达铁路在亚洲所经过的位置应该给以关注,它与东西方之间古老的军事和贸易路线几乎重合。控制了这条路线就可以使德国控制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而控制这些地区,不仅威胁到英国在埃及和印度的权力,也损害了俄国在波斯和小亚细亚的利益。因此,德国的这个工程引起了国际关注,并被认为是引起世界大战和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巴勒斯坦战争的重要原因。
923.德国成为海上强国
在19世纪结束前,德国已经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随后,她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海上。德国皇帝宣布:“我们的未来在海上……波塞冬的三叉戟(trident)必须握在我们手中。”庞大的德国商船队成立,获利巨大的海外贸易发展起来。为了保护其贸易和进一步推行其世界政策,德国开始建立海军。在20世纪初,德国的海军力量发展到了仅次于英国的地步。这让英国大吃一惊。英国的安全似乎受到威胁,因为她只有少量的陆军,必须要掌控海洋来保证自己的安全。两国建造战舰的军备竞赛就这样开始了。很显然,这种军备竞赛对世界和平带来了威胁,德国对英国提出的限制海军装备的所有提议都坚决抵制。
924.英国、法国和俄国之间的三国协约
德国不断增强海军以及德国军国主义者与统治阶级的各种言论所暴露的控制世界的野心,加剧了英国的恐慌,并使英国完全抛弃了之前“光荣孤立”的不结盟政策,并和法国与俄国建立真正的防卫同盟。1904年,英国与法国和平解决了双方长期以来的所有争议并达成完全和解。
3年后,英国又和俄国解决了双方在波斯、中亚以及其他地区的利益冲突。英国放弃了对俄国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Bosphorus and Dardanelles)野心的抵抗。此时,德国在土耳其和巴格达野心勃勃且影响深远的铁路工程似乎更能威胁英国在埃及和印度的利益。于是英国先前的对俄国的遏制现在转移到对德国向东扩张的计划上来。
英、法、俄三国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206)这些老对手之间结成协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尽管这只是对抗德国威胁的防御性举措,但是德国看到了三个国家对她的不良企图且谋划对其实施合围和打击的明证。
六个欧洲强国(207)现在划分为两个阵营,每个阵营都通过同盟或和解的方式联合在一起,任何敌对阵营之间的两个国家产生冲突都几乎肯定能产生波及整个欧洲的战争。因此,1914年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波及面如此之广,破坏性如此巨大,就不足为奇了。
925.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5)
随着三国协约的形成,“衰败”之国摩洛哥(Morocco),像波斯和土耳其一样,似乎已经成为更有活力和进取心的邻国贸易渗透和政治操控的目标,并成为严重国际争端的议题。这里利益冲突的双方主要是德国和英法。法国已决意占有摩洛哥来完成她的非洲帝国大业。1904年,英国和法国达成相互谅解之时,摩洛哥就是被解决的问题之一。法国获得了在摩洛哥的自由统治权,而作为回报,法国承认了英国在埃及的自由统治权。
第二年,德国皇帝乘坐“霍亨索伦号”(Hohenzollern)游艇驶抵摩洛哥的丹吉尔港(Tangier)并在这里向德国商人发表了演说,当然,德皇此意是为了想让其他国家倾听一下德国的立场和主张。德皇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英国和法国,所有关于世界上剩余的独立国家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大会都应该征求德国的意见。这只不过是之前宣言的确认,世界上任何重大事件没有德国和德皇的同意都不能解决。
法国——尽管感觉德国的干预毫无道理——但是由于不能确定是否会得到英国的武力支持,也知道另一个盟国俄国因为在与日本战争中的失利可能根本无力支援法国,于是对德国做出了屈辱的让步,(208) 同意召开国际大会(209)来裁定整个事件。会议的结果对法国还算有利。各国代表认可了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殊和最高利益,并同意法国在摩洛哥维护其统治秩序。
摩洛哥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一战爆发之前10年的突出事件之一。德国干预摩洛哥事件所产生的危机最终可以说是安全度过,但是这种行为所引起的严重后果不容忽视。英国、法国和俄国之间的谅解得到了强化。这种谅解现在看起来像真正的同盟关系了。另一方面,德国的威望遭到了严重打击,这导致了德国对站在法国一方英国的仇恨更加强烈。
926.巴尔干问题的几个要素
现在,我们把注意力转向了欧洲东南部,这里是引起世界大战导火索的产生地。20世纪初,这里的局势似乎陷入了混乱,各国政府和各个种族的动机、利益和诉求都交织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牢记下边几个主要事实,那么所有的问题就比较清楚了:
首先,这里的局势涉及几个巴尔干国家和土耳其的关系。毗邻这些小国的土耳其行省包括200多万基督教希腊人、保加利亚人以及渴望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中解放出来并与自己已经获得解放的同胞统一起来的塞尔维亚人。
其次,这里的局势涉及几个大国的关系。俄国控制从黑海到爱琴海的水路通道的野心仍然十分活跃,而且比之前更加急迫,因为俄国被日本战败后已经失去了其在太平洋不冻港的控制权。英国已经不再对俄国进行掣肘,但是德国现在热衷于将这些水上交通要道拖出俄国的掌控之外,因为俄国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掌控权将会威胁到德国在小亚细亚的利益并妨碍德国修建柏林-巴格达铁路的工程。
再有就是,塞尔维亚的斯拉夫种族意欲把所有塞尔维亚族的人民统一成为一个在亚得里亚海和爱琴海都带有出海口的大塞尔维亚(Greater Serbia)的野心,这对奥匈帝国领土的完整是一个威胁,因为奥匈帝国与之相邻的省份中很大一部分人在血统、语言和感情上都属于塞尔维亚,这将不可避免地吸引他们去组建一个更大更繁荣的塞尔维亚。总之,塞尔维亚对奥地利在巴尔干地区的威胁,非常类似于19世纪撒丁王国对奥地利统治下的意大利北部的威胁。正如当初撒丁王国将原奥地利臣民中的意大利人吸引到自己身边,现在的塞尔维亚人也要将奥匈帝国的所有塞尔维亚人吸引到自己周围。这样,一个更大塞尔维亚国家的理想可能会让奥匈帝国解体。此外,一个强大的塞尔维亚的建立意味着奥地利垂涎已久的爱琴海通道将被彻底封死。
巴尔干问题除了涉及俄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利益纠葛外,另一个欧洲大国意大利也深受其影响。意大利渴望占有“意大利未收复地区”(Unredeemed Italy),它包括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边境地区和以意大利人为主的亚得里亚海沿岸突出部分,这里像过去的伦巴第和威尼西亚一样都由奥地利统治。此外,当土耳其人被驱逐出欧洲时,意大利一直对奥地利保持着警惕:奥地利不应将阿尔巴尼亚(Albania)视为战利品的一部分,进而占领亚得里亚海东岸,并使这片海域成为奥地利湖。
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列强之间的相互嫉妒、野心和利益冲突,使得巴尔干问题成为了一个影响整个欧洲的国际问题。
927.青年土耳其党;土耳其革命(1908)
巴尔干地区的形势岌岌可危,土耳其帝国发生的一场引人注目的运动成为了世界大战的序曲。1908年,一群自称为“青年土耳其党”(Young Turks)的党派在土耳其发动革命。在控制了巴尔干的军队之后,他们要求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Abdul Hamid)通过宪法,建立议会,并给予所有的苏丹臣民以平等的权利和完全的宗教自由。刚开始时,苏丹的臣民对通过宪法的消息抱持完全怀疑的态度,随后当消息得到确认,人们才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兴奋。全世界都带着惊讶和同情的心态看着事态的发展。
然而不幸的是,改革派缺乏真正有能力的领导人。所有人权利平等的承诺并没有被遵守。青年土耳其党人不愿意放弃土耳其人作为帝国支配者和特权者的地位,他们对所有非土耳其人发动强力的“土耳其化”运动——将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人、亚美尼亚人(Armenians)、阿尔巴尼亚人、保加利亚人(Bulgarians)和阿拉伯人都土耳其化。同时,背信弃义的阿卜杜勒·哈米德背叛了革命党人,悄悄地废除了宪法并恢复其独裁权力。(210)
928.波斯尼亚危机(1908)
但是比内部虚弱和分歧更能阻碍革命成功的障碍是几个欧洲大国的卑鄙无耻和贪婪,他们看到复兴的土耳其将破坏他们继承“病入膏肓的”土耳其遗产的希望。土耳其的复兴是欧洲列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奥地利担心如果青年土耳其党人成功地建立一个革新的和强大的政府,她将失去对波斯尼亚(Bosnia)和黑塞哥维那(Herzegovina)的控制。按照之前签订的《柏林条约》,奥匈帝国一直是这两个土耳其省的管理者,但她将这两个地区并入了自己的领土(1908)。这严重违反了《柏林条约》的条款,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
塞尔维亚一直盼望这些省份在土耳其倒下后会成为她的领土,因为这里的人口在种族和语言上都属于塞尔维亚人,因此她认为奥地利的举动让其深受伤害,并提出了严正抗议,但却无济于事;因为当俄国和英国也发出抗议时,德皇威廉二世用“闪亮的盔甲”表明其立场,站在了奥地利一方支持奥地利的错误行动。俄国和其他欧洲列强都没有做好武力干预事态发展并加速欧洲战争爆发的准备,因此,这两个地区最后仍然保留在奥地利手中。
另一场巨大的危机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却让欧洲距离战争的旋涡越来越近了。通过亮“铁甲拳”(Mailed Fist)的举动,威廉二世皇帝暂时让自己和盟友在欧洲事务中占据上风,但是这种解决事态的方式却隐藏着巨大的战争危险。
929.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
我们已经看到在第一次摩洛哥危机中法国获得列强委任的维持摩洛哥国家秩序的权力。不幸的是,摩洛哥政府腐败无能,因此,不可避免的事最终还是发生了。摩洛哥陷入了混乱。法国军队很快到达摩洛哥首都菲斯(Fez),摩洛哥王位的竞争者之一投身于法国的保护之下。这意味着摩洛哥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宣告结束。(211)
德国的“美洲豹号”战舰立即出现在摩洛哥的一个港口,(212) 德皇询问法国,如果德国允许法国在摩洛哥自由行动,德国会得到什么补偿。经过漫长而又激烈的“谈判”——英国连同她的海军准备支持法国,因为英国不可能允许德国在直布罗陀海峡对岸建立据点——德皇同意由法国在摩洛哥建立保护领地,而作为回报,法国将其在赤道非洲附近的领地割让给德国。
就这样,德国通过战争的威胁扩大了自己在非洲的势力范围,但是和法国的关系愈加恶劣,因为法国认为德国的行径完全属于敲诈,并认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不应该成为德国干预非洲事务的合理借口。
930.巴尔干战争(1912—1913)
1908年奥地利将土耳其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据为己有之后,她的这种行为立即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213) 不久,意大利就行动起来。一个重生的土耳其将威胁到意大利长期以来希望在奥斯曼帝国解体后占有北非的黎波里(Tripoli)和昔兰尼加(Cyrenaica)的希望。所以意大利政府决心立即把垂涎已久的果实攫到手中,她出兵的理由就是青年土耳其党人没有公正对待在土耳其的意大利定居者和商人。意大利发动远征,很顺利地就占领了这两个地方,并将其纳入意大利的版图之中(1911)。
奥地利和意大利抢占奥斯曼帝国领土的行为自然引起了巴尔干地区一些小国的**并促使他们做出了划时代的决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Montenegro)和希腊组成了巴尔干同盟(Balkan League),其目的就是要终结土耳其在欧洲的统治。同盟军的努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令世界震惊的是,巴尔干联盟的军队在几周之内就将土耳其人赶出了其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领土。
不幸的是,巴尔干同盟在分割所获的土地时受到奥地利和其他强国的干涉,这导致他们陷入了被称为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内战之中。我们需要注意这场可悲争斗的唯一结果是,斯拉夫塞尔维亚的领土扩张。这意味着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得到了提升,因为民族情绪和同情心会自然而然令塞尔维亚倒向强大的斯拉夫母国俄罗斯。
另一方面,大塞尔维亚是对奥地利的严重威胁,因为一个强大的塞尔维亚不仅会封锁奥地利到达爱琴海的通道,而且会让奥地利国内的塞尔维亚族的臣民变得更加**,从而令整个奥匈帝国走向解体。
更进一步讲,一个受俄国影响和保护的强大的塞尔维亚是德国所无法容忍的,因为塞尔维亚刚好横穿柏林-巴格达铁路,从而威胁到整个铁路工程和影响大德意志帝国对整个西亚进行商业和政治统治的全盘计划。
931.奥地利王储遇刺;“决定性的十二天”
如前所述,奥地利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关系走向紧张和危险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事态飞速发展。奥地利王储弗朗西斯·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cis Ferdinand)和妻子在视察新近并入奥地利的波斯尼亚省时遇刺身亡。(214) 奥地利指责塞尔维亚官员就是刺杀事件的帮凶,并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215),而通牒中的一些要求对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塞尔维亚来说,是根本无法接受的。奥地利要求塞尔维亚48小时之内给出答复。塞尔维亚在答复中做出了妥协,同意了其中大部分条款并提出将其中一些无法答复的内容提交海牙国际法庭或由一些欧洲强国进行仲裁。奥地利对于这样的答复表示无法接受,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216)
奥地利的举动在欧洲各国引起了震惊和恐慌。英国、法国和俄国联合行动来阻止奥地利,并要求将整个事件提交到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欧洲强国或海牙法庭进行仲裁,因为奥地利进攻塞尔维亚肯定会加速欧洲战争的爆发,俄国也不可能坐视不管;一旦塞尔维亚崩溃,那将意味着德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将难以动摇。但是德国拒绝了欧洲各国的提议,坚持要求由奥地利和塞尔维亚自行解决,任何其他欧洲国家都不得干预。
奥地利实际上已对塞尔维亚发动进攻,俄国也对自己的军队发出总动员令。德国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12小时内解散集结的军队。俄国对此没有做出回应,德国于是向俄国宣战。(217)
与此同时,德国询问法国首相维维安尼(Viviani),如果俄国和德国交战法国是否会保持中立。法国的回复是:“法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采取适当行动。”德国几乎立刻就穿过了法国边境。(218) 8月2日,德国向比利时发出最后通牒,宣布德国的目的要穿过比利时领土进攻法国,并承诺如果德国军队在比利时境内没有遭受比利时反抗,她将保证比利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同时,德国警告比利时政府如果德国军队受到了任何形式的阻挠,德国政府将把比利时视为德国的敌人。比利时国王阿尔伯特(King Albert)在大臣们的支持下做出英勇决定,首先提醒德国比利时会恪守中立,拒绝允许德国军队穿越比利时境内,并表示比利时政府“如果接受了德国的提议就是牺牲了比利时国家的尊严同时背叛了自己对欧洲的责任和义务”。德国军队立即攻入比利时境内。
德国侵犯比利时将英国也卷入了战争。(219) 8月4日,英国驻柏林大使接到政府指示通知德国政府如果当晚12点之前德国入侵比利时的行动不停止,英国政府将“采取一切措施来保证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和德国遵守自己曾经签署的协定”。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Bethmann-Hollweg)勃然大怒,对英国政府采取这样的行动“只是为了一纸空文的‘中立’字眼”感到痛心和惊讶。
德国对英国最后通牒的回复是德国军队进入法国会“以最快速、最轻松的方式,从而能够保证德国的军事行动能够尽早给敌人以决定性打击”,英国立即宣战出兵。
就这样,在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过去只有十二天后就惊动了英国、法国和俄国政府,8月4日,欧洲五个强国全面开战。“人类历史上最为悲惨的战争大剧”就此开始。
第二节 战争中的重要事件
932.侵犯比利时
德国的战斗计划非常简单。在法国从她的盟军那里获得支援以前,迅速将其击溃;德国军队攻占法国的时候,奥地利牵制俄国,使其无法参与到德国和法国的战争中来。但是法国边境针对德国的防线,从瑞士到卢森堡,都固若金汤,突破这些防线至少要耽搁向法国挺进的德国军队几星期的时间;于是德国向比利时政府提议让德军不受任何阻挡地穿过比利时。面对这样无理的要求,比利时断然拒绝,德国军队不顾国际法和国家间的条约强行攻入比利时。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自己都承认德军的罪行。霍尔维格向德国国会宣布入侵比利时的声明中说道:“先生们,我们现在的行动必须执行,在这个行动面前,法律已毫无意义。我们的军队占领了卢森堡后,很可能已经进入比利时的领土。先生们,这可能有悖于国际法则。但是我必须声明,一旦我们的军事目标达成,我们现在所犯的错误都是值得的。”(220)
德军军队向前推进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比利时列日(Liège)的坚固的工事。几天之后,这个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就被德军猛烈的炮火夷为平地。
比利时的抵抗激起了德国人的暴怒,他们开始了“恐怖”作战,目的就是恐吓比利时人民并令比利时人向德国屈服。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里面只要有人反抗过德军进攻,都遭受到洗劫或焚烧,成百上千平民——男人、女人、孩子——统统遭到无情的杀戮。他们控制不了的人,都被枪杀。传教士也难以幸免。比利时著名的鲁汶(Louvain)大学和图书馆遭到大肆破坏,大半个城市被烧为灰烬。全世界对德国的这些罪行感到惊恐,因为人们都认为文明政府的军队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时代已经过去,而这样的逆天暴行在自从十三年战争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