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普鲁士的崛起与腓特烈大帝(1740—1786)(1 / 1)

711.普鲁士的发端

普鲁士王国的核心是德意志北部的一个小国,被称作“马克”或“勃兰登堡侯国”(Mark or Electorate of Brandenburg)。在15世纪初期,霍亨索伦家族开始统治普鲁士——一个注定会在后来欧洲历史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家族。从17世纪开始,由于和强大的军事国家普鲁士公国合并,以波兰为其宗主国,其在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性大大增强。(71)

712.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1640—1688)

在“三十年战争”即将结束时,强人腓特烈——更为人所知的称号为“大选帝侯”,成为这个二元国家的君主。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腓特烈得到了新的领土,这极大提升了他在德意志王公中的权力和影响力。

大选帝侯腓特烈统治普鲁士将近半个世纪,给自己的继任者留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腓特烈是绝对君主专制制度最理想的代表。像所有绝对专制的统治者一样,腓特烈的信仰是军队,通过创立常备军为普鲁士奠定了军事强国的基础。

713.勃兰登堡选帝侯是如何获得普鲁士国王的头衔的

大选帝侯腓特烈的儿子腓特烈三世(1688—1713)一直渴望获得国王头衔,而他的父亲为普鲁士取得的地位和影响力足以让他追求这样的地位。他留意到自己身边的其他没有他强大的王公都享有这样的尊荣,他觉得自己也应该“要成为国王,戴上王冠”。

然而,腓特烈需要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同意,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奥地利王室的天主教顾问们坚决反对一个新教徒选帝侯加冕为王。但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即将爆发,皇帝迫切需要得到腓特烈的帮助。因此,皇帝同意腓特烈在普鲁士公国获得新的头衔和尊荣——那不像勃兰登堡,不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范围之内——条件是他要在王位继承战中给皇帝以军事援助。因此,1701年初,腓特烈在哥尼斯堡加冕成为国王。之前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和普鲁士公爵,现在他成为了勃兰登堡选帝侯和普鲁士国王。

于是,欧洲众国王中诞生了一个新国王,哈布斯堡家族有了对手霍亨索伦家族。这在德国甚至欧洲历史上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从此时开始,德意志的历史线索就成为普鲁士国王权力不断增长、稳步发展并逐渐掌控了日耳曼民族事务的过程。

714.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

普鲁士首位国王的儿子和继位者腓特烈·威廉一世(Frederick William I)是一个非凡的人物。他坚强、凶暴、残忍而满脑子奇怪的想法。他对大个士兵有着狂热的喜爱。腓特烈·威廉一世不计代价并克服了很大的困难召集了他所能找到的高个子男子加入军队,这些高个子士兵被称作“波茨坦巨人”。不仅他自己领地的高个子都加入军队,甚至整个欧洲的高个子都被他利诱招募进来。对威廉一世来说,没有比高个士兵更好的礼物能够打动他了。另一方面,最让他恼火的就是对他招募士兵的干预。荷兰人曾绞死了他招募的两个高个子士兵,后来荷兰人想要普鲁士为他们的一所大学物色一个著名的学者时,腓特烈·威廉一世怒气冲冲回复道:“杀我高个军士,还想找我要教授?”

考虑到腓特烈·威廉一世在召集“巨人们”时所遭遇的麻烦及付出的代价,他对这些“巨人”格外关切就很自然了。他像婴儿一样呵护他们,他很小心,决不让他们暴露于战争的危险之中。

尽管粗鲁、残忍、凶暴,但是腓特烈·威廉一世作为统治者能力出众。他为巩固普鲁士国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去世时为继任者留下了一个大幅度扩张的领土和一支训练有素的8万人的军队。历史学家卡莱尔(Carlyle)曾称他为普鲁士第一伟大教官。

715.腓特烈大帝即位(1740);他的青年时代

腓特烈·威廉一世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史称“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围绕他的名字,在法国大革命之前46年发生了很多吸引世界注意的事件。

腓特烈从小就受到残忍父亲的粗鲁对待。他的妹妹威廉敏娜讲述了兄妹二人受到野蛮父亲的折磨。他们的父亲将王宫变成了对兄妹俩来说不折不扣的地狱。腓特烈·威廉一世会在餐桌上突然将盘子砸向兄妹俩,这让他们总是处于恐惧之中。腓特烈对音乐、艺术和阅读的喜爱让他尤其吸引父亲的注意,用威廉敏娜的话说就是父亲“用拳头和棍棒来表达对他的喜爱”。

腓特烈有着杰出的军事才干,他的父亲为他准备了自古罗马军团以来最有效的战争工具。腓特烈亲自参加了两场让普鲁士跻身于欧洲一流军事强国的战争,它们分别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和“七年战争”(Seven Years’ War)。

716.奥地利王位继承战(1740—1748)

腓特烈即位的这一年,恰逢哈布斯堡家族直系的最后一位男性皇帝查理六世(Emperor Charles VI)去世。在去世前不久,查理六世向所有欧洲强国发布了《国事诏书》(Pragmatic Sanction),其中规定,如果他死后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那么,他所有的领地都应由他的长女玛丽娅·特蕾莎(Maria Theresa)继承。(72) 但是查理六世刚一去世,很多君主就宣布自己对哈布斯堡家族有着全部或部分的继承权。在此前,各方已是剑拔弩张,腓特烈的父亲已经在《国事诏书》上签字,但是他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就率兵进入西里西亚并将其据为己有。腓特烈的行动纯粹属强盗行径。他对自己的后人也坦承之所以如此做,有几个动机,渴望增强自己领地实力,为自己和普鲁士赢得欧洲的尊重,以及“取得功名”。

很快,几乎整个欧洲都卷入战争。英国、新教尼德兰(荷兰),最后还有俄罗斯,都作为特蕾莎的盟友参与进来,而战场也扩大到印度以及英国和法国在美洲的殖民地。麦考莱(Macaulay)曾对腓特烈点燃的战火有过形象的描述,他说:“腓特烈曾经承诺保卫邻国,但是他却掠夺了这个国家,黑人在科罗曼德尔海岸(Coast of Coromandel)投入战斗,而印第安人在北美洲的五大湖区互相厮杀。”

战争持续到1748年,各方最终签订了《亚琛和约》(Peace of Aix-la-Chapelle),从而结束了战争。卡莱尔对和约条款的总结令人印象深刻,他一语中的:“对于腓特烈,他得到了西里西亚;而对于其他人,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717.七年战争(1756—1763)

在随后8年的和平时期,玛丽娅·特蕾莎忙于和欧洲主要国家建立联盟来对抗觊觎自己领土的不择手段的掠夺者。俄罗斯、瑞典、许多德意志邦国和法国都最终加入到特蕾莎的同盟中来。腓特烈在最开始,除了英国,几乎没有任何盟友,而在战争即将结束时,俄国曾短暂地站在了他的一边,因此,他几乎一直是在单独对抗欧洲大陆一半的国家。(73)

这场漫长的战争在欧洲历史上被称作“七年战争”。刚开始时,七年战争和美洲历史上所称的法国印第安人战争(French and Indian War)交织在一起。有一段时期,幸运女神站在了腓特烈一边。在著名的罗斯巴赫(Rossbach)、洛伊滕(Leuthen)和曹恩道夫(Zorndorf)会战中,他先后击败法国、奥地利和俄罗斯,震惊了整个欧洲,最终欧洲不得不承认普鲁士军队的首领是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

但是,好运最终远离了腓特烈。在这场持久的战争中,双方军事力量的不均衡导致普鲁士人员匮乏,不可避免的毁灭似乎即将降临在腓特烈和他的国家身上。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俄罗斯最高统治者的去世却让局势出现了转机。1762年,俄罗斯的伊丽莎白女皇(Empress Elizabeth)去世,彼得三世(Peter III)即位。彼得是腓特烈的狂热崇拜者,他即位后立即将俄国军队从盟军中撤出,加入到了普鲁士的一方。双方的联盟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彼得就被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黜并谋杀,随后叶卡捷琳娜即位。叶卡捷琳娜采取了中立政策,召回了俄国军队;但是,就是这短短几个月的联盟,给了腓特烈决定性的优势。在俄国军队撤出之后,英国和法国也乐于停战并签订《巴黎和约》(Peace of Paris,1763)。不久,另一项和平协议[《胡贝尔图斯堡和约》(Treaty of Hubertsburg)]在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签订,扰动欧洲多年的最可怕的战争之一终于结束。特蕾莎最终落在了腓特烈的手中。

七年战争是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之一。除了英法的印度问题,它还解决了两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它解决了,或者至少接近最终解决了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问题——到底谁才是德意志的领导者。七年战争使得普鲁士取得了和奥地利平等的地位并预示着其地位的上升。第二,它解决了英法在美洲的争议,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欧洲的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地位问题。它决定了北美洲应该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而不是拉丁民族。

718.腓特烈牺牲波兰来扩张自己的领土

在七年战争结束后的10年时间里,如前所述,腓特烈和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还有奥地利的特蕾莎联手对波兰进行第一次瓜分(第710条)。

腓特烈高度评价了在这笔交易中所得到的领土对普鲁士的价值,在他的《我自己的时代记录》(History of My Own Times)中,他说:“这是我们可以做出的最重要的占有之一,因为它将波美拉尼亚(Pomerania)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并且让我们成为了维斯瓦河的主人,我们可以保卫自己的国家并且可以对维斯瓦河实施掌控,整个波兰贸易都是在这条河上进行的。”普鲁士的这种扩张是依靠腓特烈吞并西里西亚那样的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

719.腓特烈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

如前文所述,在所有外交事务上,利己主义是腓特烈的唯一准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扩张普鲁士领土和为自己增添荣耀;他从来不考虑公理、正义和名誉。下边是腓特烈自己所推崇的法则:“如果可以,我们也愿意诚实正直;但是如果欺骗是必要的,那么就让我们做个骗子。”“君主的永恒法则就是尽其所能地扩张自己的领土。”“是让人民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好呢?还是让君主违反和约好呢?到哪里才能找到对这样的问题犹豫不决回答的笨蛋呢?”(74)

正是腓特烈大帝这种不道德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后来被新近的霍亨索伦家族成员(德皇威廉二世)继承和实践,成为了1914年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720.作为开明君主的腓特烈

腓特烈对待下属和对待自己君权的道德标准完全不同。他对王位有着极高的看法和发挥其尽可能的作用,他被看作是18世纪的开明君主之一。

在战争间隙的和平时期,在他统治的后半期——《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签订之后的时期,腓特烈努力开发自己国土上的资源,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他开凿运河,修建公路,排空沼泽地,鼓励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但是腓特烈的注意力并没有全部放在人民的物质财富方面。他是一位哲学家并自认为是一个诗人,每天都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放在哲学和文学的追求上。有人说他“和伏尔泰一起分享了18世纪知识界的君主地位”。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当时最杰出的作家、科学家、哲学家,其中就有和他“共主知识界”的伏尔泰(Voltaire)。腓特烈将伏尔泰哄骗到柏林,为他的宫廷增光添彩,并让他改正和批评自己的诗歌。某一段时间,腓特烈对自己的这一招徕感到非常骄傲,他为自己众多的头衔中增加了一个“伏尔泰的所有者”而高兴。但是,这是一个不相配的友谊;两位“君主”很快就发生了争吵,伏尔泰被很不体面地赶出了王宫。

腓特烈是一位自由思想者。他的异教信仰让他对所有宗教漠然但又包容。正如卡莱尔记录的那样,腓特烈曾经说过:“在这个国家,每个人必须拥有自己到达天堂的方式。”他把自己招徕的精英都安置在他最喜爱的、距离柏林很近的波茨坦的无忧宫,这些精英集合了众多的异端邪说者、不可知论者、异教徒和无宗教信仰者。这个团体代表了18世纪文学和哲学界的最高思想成就,他们的思想和学说为法国大革命铺平了思想道路。

1786年,就在政治和社会大动**的前夕,腓特烈去世了。卡莱尔称他为“最后的君王”(Last of the Kings)。他当然不是名义上最后的君王,但是他是最后一个被称为“大帝”的君王。就在他死后的第3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它终结了君主时代,开创了人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