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9.概论
中世纪结束时的俄罗斯还只是一个半文明、半亚洲式的大国,到处都是野蛮部落和好斗的种族,几乎和欧洲文明世界完全隔离开来(第521条)。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会看到俄罗斯的疆土是如何从各个方向上向海洋扩张的——里海、黑海和波罗的海,以及它是如何成为欧洲大家庭的重要一员的。我们这里的讲述主要围绕彼得大帝展开,其超人的能力和精力让俄罗斯这个曾经的蛮荒之地首次从西方国家里脱颖而出。
700.彼得大帝即位(1682)
由古代的北欧人留里克在罗斯创建的王朝世系于1598年结束。(67) 随后,俄罗斯进入了一段混乱的和遭受外来侵略的时期,史上称作“动**时代”(Troublous Times)。1613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Michael Romanoff)当选为沙皇(Tsar),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开始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个王朝的影响和事迹几乎没有引起特别的关注。但是在17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俄罗斯出现了一个“奇人”(A Man of Miracles),他的天才、精力以及成就,立即引起了同时代人的注意,也得到了后世人们的钦佩和赞叹。他就是彼得一世(Peter I),史称“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是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当他全权掌管俄罗斯政府的时候,只有17岁。
701.彼得的性格
当彼得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上演他的历史大剧之时,我们必须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像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一样,他是俄罗斯民族真正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全部性格。他曾经被拿来和俄罗斯以及哥特民族的所有传奇的英雄进行比较。他拥有原力和**。他会因暴怒而**——在这种狂暴之中,他身边没有人是安全的。他耽于饮酒,并对插科打诨和讲粗鲁的笑话乐此不疲。
但是在这些恶习之上,他拥有更多的美德。作为沙皇,他勤于执政,这不是出于对职位的热爱而完全是将此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身上具备所有开明君主的特点,对王位的性质有着清醒的理解和判断。据说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我是人民的第一仆人。”这绝非仅仅是他的煽情之辞,下边的真实故事就可以见证他对子民的真心。一天,他到自己修建的公园里游玩,却惊讶地发现公园里空无一人。他询问道:“人们是认为我安排这么多人、花费这么多财力修建的公园是为了我自己而建吗?”随后,他下令发出通告:这个公园属于所有人,俄罗斯人民可以将公园作为自己的园林来享受。
702. 征服亚速海(1696)
当时的俄罗斯只有一个海港,就是位于白海(White Sea)的阿尔汉格尔港(Archangel)。由于高纬度带来的极寒天气,这里的海港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对过往船只关闭。因此,俄罗斯没有海上贸易,俄语中也没有“舰队”一词。彼得很清楚自己帝国最紧急的需求——出海口。因此,彼得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将波罗的海东海岸从瑞典人手中夺过来,把黑海从土耳其人手中夺过来。
1695年,彼得沿顿河(Don)南下向通往黑海的要道亚速(Azov)发起进攻,但是没有成功。第二年,彼得再次进攻亚速,这一次他成功了,因此而取得了他在南方的第一个港口。
703.彼得首次出访西方(1697—1698)(68)
为了推进自己的海军建设的计划,彼得派出大量俄罗斯年轻贵族前往意大利、荷兰和英国学习,并禁止这些年轻人在成为优秀的海员之前回国。
不满足于只派年轻的贵族到国外学习,彼得做出惊人决定,他要亲自到荷兰造船厂学习造船技术。1697年,彼得将政府交给三个贵族掌管后,动身前往荷兰。
彼得与他粗鲁野蛮的随从在西进途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和他的宫廷所到之处就像一群未驯服的哥萨克骑兵所到之处的景象一样。彼得自己也经常像个野蛮人一样行事,给大众带来无尽的麻烦和困扰。在哥尼斯堡(K?nigsberg),他要求观看对犯人实施轮刑(Broken on the Wheel)。当地官方向他解释说无法满足他的愿望,因为手头没有犯下这样罪行的犯人。彼得对此大为吃惊,他说:“要杀死个犯人就这么麻烦吗?”
彼得和随从入住的宫殿在他们走后,就像遭到长期的围攻一样什么都没有留下。谨慎的主人搬走了所有可以被摔碎的东西专门招待这群“未受教化的皇室人马”。
一到达荷兰,彼得就前往阿姆斯特丹的东印度公司的码头。在这里,他以普通工人的身份工作了4个月,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工人们都称他为老板或主人彼得。随后,他又作为学习者到其他国家访问,但是国内发生叛乱的消息让他急忙返回莫斯科。
704.彼得的改革
一回到俄罗斯,彼得立即投入到改革的事务中来。改革涉及方面众多,他对改革的态度也是迫不及待、不遗余力,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鞭打着俄罗斯人进入了文明时代”。
彼得访问西方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促使他回国后发行新货币,创建学校,建造工厂,修路,建造运河,建立邮政体系,开发矿藏,按照西方模式修订法律,改革俄罗斯历法,改变城镇的管理模式让市民在管理地方事务上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彼得在荷兰和英国访问时学到的。
彼得实施的政治和宗教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对俄罗斯宗教体系的改革。此时的俄罗斯教会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教会的首领冠以大牧首头衔(Patriarch),其实就是俄罗斯的教皇。通过对当局的审查和行政事务的干预,教会首领阻碍并干涉了国家机器的运转。彼得终结了这种局面。他取消了大牧首的职务,创立管理机构来取代主教区,并亲自任命圣会议来负责宗教事务。这样,束缚在沙皇头上的最后一道枷锁也被完全打碎了。
705.瑞典的查理十二世;瑞典君主制
现在,彼得的历史和一个同样伟大的名字交织在一起,他就是瑞典的查理十二世(Charles XII)。1697年,当查理的父亲去世,将王位交到他手上的时候,他只有15岁。(69)
当时的瑞典属于欧洲强国中的一员。瑞典的强大起始于宗教改革运动。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光荣传统给瑞典王位留下了耀眼的光环。这位伟大君主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把波罗的海沿海所有地区都囊括在内的强大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伟大的构想已经实现。波罗的海实际上成为了瑞典的内湖——正如罗马帝国时期的地中海,瑞典也渴望成为整个北欧的主人。
但不幸的是,瑞典无法维持这样的海上霸主地位,在领土和贸易扩张的过程中难免要遭到几个邻国尤其是俄罗斯、波兰和丹麦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冲突就埋下了艰苦漫长的我们称之为“瑞典战争”的种子——本质上,就是各国争夺波罗的海控制权的战争。
年轻没有经验的查理登上瑞典王位,令那些一直对瑞典虎视眈眈、垂涎三尺的敌人似乎等来了把瑞典赶回北欧半岛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丹麦的腓特烈四世(Frederick IV),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大力的奥古斯都(Augustus the Strong),俄罗斯的彼得大帝结成联盟进攻瑞典,目的就是要将他们早已觊觎良久的瑞典领属地区进行瓜分。
706.纳尔瓦战役(1700)
但是阴谋家们低估了年轻的查理。尽管查理时常有愚蠢之举,但是他却拥为突出的才能;尽管缺乏伟大统帅的品质,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令人钦佩。
查理手下有一支沿袭古斯塔夫·阿道夫的严明军纪的军队。查理首先率军全力进攻丹麦,两个星期之内就让丹麦国王签下停战协议;随后他又带领由8000人组成的军队抗击在芬兰海湾包围了纳尔瓦(Narva)城俄罗斯的2万军队,并让俄罗斯人遭受了耻辱性的失败。
707.彼得堡的建立(1703)
在纳尔瓦战役中羞辱了俄罗斯沙皇的查理随即南下,向波兰进发,查理要给参与密谋的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以教训。当查理忙于和波兰作战时,彼得已经从纳尔瓦战役失利的阴影中走出,重新集结力量并逐渐成为波罗的海瑞典领地的主人。位于涅瓦河口(Mouth of the Neva)的沼泽地成为建立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的基础,彼得希望将这里建成俄罗斯帝国的西大门。
彼得选择作为自己帝国新首府的涅瓦河口地势低洼,容易遭受洪灾,因此要完成修建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彼得从来不会向困难低头,他从全国各地征集了大批工人砍伐整片森林拉到新都的所在地堆积起来,全力修建,几乎魔术般地在沼泽地上建起了一座新城。圣彼得堡作为首都,直到今天仍然是见证彼得大帝不屈不挠精神的最伟大丰碑。
708.查理十二世入侵俄罗斯;波尔塔瓦战役(1709)
在击败奥古斯都之后,查理准备再次将矛头对准俄罗斯沙皇。他率领4万人侵入俄罗斯并最终包围了波尔塔瓦城(Town of Poltava)。彼得率军驰援波尔塔瓦,双方在城前展开决战,最终,瑞典人几乎全军覆没,查理带领几个逃脱的随从南下,前往土耳其寻求避难。(70)
709.俄罗斯对波罗的海的统治被确认;彼得大帝去世
1721年,干扰欧洲多年的瑞典战争终于在签署《尼斯塔德条约》(Peace of Nystad)后画上了句号。根据条约,俄罗斯从瑞典人手里得到了波罗的海东部的全部土地。俄罗斯对波罗的海毫无争议的统治令俄罗斯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大为增强,并奠定其欧洲一流强国的地位。
不过彼得大帝的统治也行将结束。瑞典战争结束4年之后,54岁的彼得大帝由于过分的放纵和操劳染上高烧去世。或许整个欧洲都没有人能够像彼得大帝那样在俄罗斯社会和历史上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迹。他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撒下了西方文明的种子,凭借自己巨人般的力量,让俄罗斯从一个亚洲化的蛮荒之地跻身于西方强国之林。
710.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瓜分波兰
从彼得大帝去世到18世纪末,俄罗斯的最高统治权大部分时间都由女性操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II),当时开明君主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第649条)。但是,尽管拥有出众的才干,叶卡捷琳娜也有着性格上的缺陷,那就是不择手段且挥霍无度。
叶卡捷琳娜继续奉行彼得大帝的政策,她将俄罗斯面向西方的门户打得更开。除了国内的改革,叶卡捷琳娜统治时期最令人关注的事件就是参与瓜分波兰。叶卡捷琳娜与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 of Prussia)、奥地利的玛丽娅·特蕾莎女王(Maria Theresa of Austria)曾密谋将波兰瓜分。第一次瓜分发生于1772年,几个国家都拿到了自己所得的一份。
很难恰当地说谁是这起瓜分别国领土公案里最该受到谴责的人。玛丽娅·特蕾莎是这笔不齿交易中唯一在良知上有所顾忌的人,她自己也认为这样的瓜分行为是彻头彻尾的强盗行径并长期反对,但是当她最终意识到根本无力阻止别人执行瓜分政策的时候她也不得不屈服并拿走了自己的一份。
1793年,俄罗斯和普鲁士对波兰进行了二次瓜分。1795年,在镇压了波兰爱国者科希丘什科(Kosciuszko)领导的起义后,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三个国家对波兰进行了最后一次瓜分。从此之后,波兰被瓜分完毕,并在欧洲版图上被抹掉了。
在瓜分波兰的过程中,俄罗斯获得的领土令她的版图向西推进到了中欧文明腹地。用叶卡捷琳娜的话讲就是,波兰成为了她今后造访西方的“门垫”。
到叶卡捷琳娜统治结束时,俄罗斯毫无疑问已经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并在以后所有的欧洲事务中拥有足够的发言权。俄罗斯注定要在拿破仑战争和人民与专制统治者之间的伟大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法国的革命者已经在欧洲大陆上展开他们的斗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