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概述
我们再次把注意力放回西方。在同盟者的帮助下,法兰克人于图尔战役中挡住了萨拉森人的进攻,让欧洲免于《古兰经》的统治。加洛林王朝(第361条)第二位国王查理曼,或称查理大帝。他的堂堂身影出现在此时的所有历史事件当中;实际上,是他制造了这些事件,使其所处的时代成为了世界史的新纪元。
401.查理大帝的战争
查理在近半个世纪的漫长统治中,一直致力于开疆拓土,最后,帝国的版图囊括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他发动了52次战役,其中主要针对伦巴第人、萨拉森人和萨克森人。
查理的第一次战役是攻打伦巴第王国。该国国王狄西德里乌斯(Desiderius)正在困扰着教皇。查理曼将其领土攻占,并将这位不幸的国王关在了一个修道院里,并将伦巴第王国著名的铁王冠(22)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公元778年,查理集结兵力,对西班牙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发动圣战。他越过比利牛斯山,成功从穆斯林手中夺回了半岛的整个东北角。这些为基督教世界夺回的土地成为了帝国的一部分,称为“西班牙边区”(Spanish March)。(23)
但此时与查理交战最多的还是异教徒萨克森人,他们是仅存的保留古老异教信仰的日耳曼部落。萨克森人不仅是在为自己的家园而战,而且为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战;因为确立基督教的权威是查理企图征服他们的目的之一。
402.复兴西部帝国(800)
此时,一个看似很小的历史瞬间,却能极大地影响未来发展的蝴蝶效应值得注意。教皇利奥三世(Pope Leo III)呼吁查理帮助打击罗马内部的一个敌对派系,国王很快亲自出现在教皇的都城,立即惩罚了教会和平的扰乱者。利奥三世感激涕零,对法兰克国王作出的贡献涌泉相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种情况导致意大利人与君士坦丁堡皇帝之间的敌意越来越强烈。而就在此时,伊琳娜女皇(Empress Irene)为了自己登上皇位,废黜了儿子君士坦丁六世,并刺瞎了他的双眼。在意大利人看来,拜占庭王位出现了空缺,因为他们主张恺撒的皇冠不可以戴在女人头上。在此情况下,教皇与其身边的人自然而然地谋划,将皇冠从异端、软弱的希腊人头上摘走,授予一位真正强大、正统、匹配的西部君王。
此时,所有西部基督教的日耳曼人首领中,查理家族声名显赫,是年轻基督教同异教徒敌人英勇作战的最强大的斗士,推举他一定毫无争议。因此,公元800年,当查理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参加圣诞节仪式时,教皇走近跪地的国王,把金冠戴在他的头上,宣布他为“罗马皇帝暨奥古斯都”(Emperor and Augustus,800)。
教皇利奥三世此举的意图是想逆转当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的行为,将皇庭从东部再转回西部;但他真正实现的只是复兴了西部帝国的皇帝世系,而这在324年前就被奥多亚塞给中止了(第335条)。
西部帝国的复兴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这赋予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与教廷所代表的普世教会的宗教理想相匹敌,并且打造了大部分中世纪历史的“最伟大的政治理想”。
403.统治者查理大帝
查理大帝不能仅仅被视为一位武士,因为他最杰出的贡献是作为立法者兼管理者来实现的,他却始终如慈父般管理着帝国。他施政的特征体现在了著名的《查理曼法令集》(Capitularies of Charles)中,其实这些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而是涉及各种民事、宗教、公共、国内事务的法令、裁决与指示的汇编。其中有些是在定期会议期间收集整理的;而更大一部分则表达了查理以建议、意见或命令的形式将个人的观点给予所需的首领或臣民。
特别是在加冕为帝之后,查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与对民事的管理一样小心谨慎。他主持召集神职人员开宗教会议,在会上修订教会教规,用慈爱的话语向修道院院长和主教们提出忠告、责备与劝诫。
教育也是查理热心关注的问题。只要繁忙的生活允许,他自己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勤奋的学生。他从未停止学习,晚年还试图学习写作,但发现为时已晚。查理苦恼于周遭的极度无知,通过建立学校、由寺院的抄写员通过誊写增加和传播书籍,不辞辛劳地教导世俗和宗教的臣民。查理从英格兰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者阿尔昆(Alcuin),并在他的帮助下组建了宫廷学校,皇子、朝臣以及皇帝自己都成了那里的学生。
404.查理大帝之死;他统治时期的成就
查理在加冕称帝仅14年后就去世了,时间为公元814年。研究中世纪的学者几乎持有统一意见,认为查理大帝是从罗马帝国的灭亡到15世纪之间最显赫的人物。他的伟大正如其名,而他的名字则是一座屹立着的不朽丰碑,这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就是——查理曼。
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的众多成就中,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他为日耳曼做了恺撒大帝为高卢所做的事情,把这片野蛮之国带进了文明的曙光之中,并将其打造成了新形成的罗马-日耳曼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查理将各种族的元素融为一体,构成他统治范围内的多元社会。在他长期有力的统治时期,罗马人和日耳曼人融合迅速。查理的确未能将庞大帝国中的各个种族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永久的政治统一体,但却在其中打造了后世永不断裂的宗教、知识及社会纽带。一言以蔽之,从此之后,便有了西部基督教世界。
405.帝国分裂;《凡尔登条约》(843)
查理大帝死后,其子虔诚者路易(Lewis the Pious,814—840)继位。路易死后,激烈的争夺在活着的诸王子之间再次爆发,无数人在残酷的冲突中丧失了生命。最后,公元843年,他们签订了著名的《凡尔登条约》(Treaty of Verdun),将帝国瓜分:路易得到莱茵河以东的部分,即后来德意志的核心;查理得到罗纳河(Rhone)及默兹河(Meuse)以西地区,后来成为法兰西;而洛泰尔则保留了狭长的中间地带,从北海到地中海纵跨欧洲,包括莱茵河下游的肥沃土地、罗纳河谷及全部意大利,还继承了皇帝的称号。(24)
这一条约非常著名,不仅因为它是欧洲国家中第一个大条约,而且作为分水岭,在某种意义上催生了近代欧洲两个伟大的国家——拉丁的法兰西和日耳曼的德意志。就如著名的双语《斯特拉斯堡誓词》(25)(Oaths of Strasbourg)中所体现的那样,生长于高卢,经过通俗拉丁语与日耳曼元素的结合,法兰西语作为一门新的语言,成为罗曼语族的长子。
公元962年,强有力的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Otto the Great)再次复兴了帝国(已经有一代人未享有皇帝名号了),此时帝国称为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帝国的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详见第四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