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现在,人们认为《民法典》并不像一些作家宣扬的那样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立法是开明君主们比较喜爱的做法(比如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等)。《民法典》几乎就是康巴塞雷斯为国民公会准备的《民法典草案》的翻版。

(80) 从此时起,波拿巴仿效王室的一贯做法,用自己的名“拿破仑”作为王朝的名字。而“拿破仑”这个名字注定要在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后面将对这个名字逐渐加以了解。

(81) 这里,拿破仑再次效仿查理曼。他说:“我就是查理曼,因为我像他一样统一了法国和伦巴第。”

(82) 莱茵邦联最后包括37个邦国,总人口约1500万。

(83) 弗朗茨二世已在1804年8月采用奥地利皇帝的名号,恰在拿破仑加冕成为法兰西帝国皇帝之后。

(84) 史蒂芬斯,《大革命期间的欧洲》,第249页。

(85) 在耶拿之战后,拿破仑将萨克森选帝侯扶上王位。

(86) 亚历山大希望将普鲁士作为俄罗斯和拿破仑帝国之间的缓冲而保存下来。他对拿破仑向西推进直逼自己的领土而心存忧虑。

(87) 1806年,拿破仑将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废黜。

(88) 当然,在判断德国王公和德国作家们在爱尔福特会议上的表现时,我们应该牢记当时的德国的民族感情是多么的脆弱。关于歌德和其他德意志思想家对待民族主义的态度在304条会有所体现。

(89) 约翰·莫尔在一支实力强大的法国军队面前从西班牙腹地撤退,应该在史册上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与1万希腊雇佣军从波斯撤退,并为历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军事撤退之一。莫尔在西班牙北海岸科伦纳战役中战死(1809年1月16日),他的部队因他的军事才能和勇猛而幸存下来,被带上了英国的军舰。

(90) 约瑟芬在1809年12月15日与拿破仑离婚:他与玛丽·路易丝的婚礼在1810年4月2日举行。约瑟芬得以保留皇后的头衔,并在马尔迈松保有自己的行宫,每年领取200万法郎的津贴。直到生命的最后,她和拿破仑都保持着良好的友谊。她于1814年5月20日去世。

(91) 《提尔西特和约》很可能决定了拿破仑实际权力的极限。

(92) 当时德意志的最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都主张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追求文化。在歌德看来,国家民族是最不值得关心的东西。歌德将民族爱国主义看作是狭隘的情感,在伟大的思想家眼里根本不值一提。诗人莱辛也称爱国主义为“英雄主义的懦弱之举”,而对国家的爱戴从未在他的头脑中出现过。同样对“英雄主义的懦弱之举”不屑的是哲学家黑格尔。所有这些伟大诗人和哲学家的思想意识中认为世界主义要比民族主义高尚得多——人们不应该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微小的国家的公民,而应该是世界公民。

(93) 第一次《巴黎和约》,1814年5月30日。

(94) 拿破仑的回归得到了军队的欢迎,尤其是那些从俄国和德国返回的战俘,但是法国人民普遍不欢迎他回来。

(95) 卫队长康布罗纳将军对投降的命令做出了如此的回答:“禁卫军可以倒下,但绝不会投降。”这句名言的出处一直存有争议。

(96) 他希望逊位给自己的幼子,并宣布他为“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二世”。

(97) 反法同盟的军队与路易十八签订了第二次《巴黎和约》(1815年11月20日)。此时的法国不得不接受1789年时边界线,并付出了70万法郎的赔款。

(98) 德·托克维尔(De Tocqueville)。

(99) 当然,这些思想并非新的学说。所有所谓的法国大革命思想,都是通过法国大革命为它们注入新的权威,并在世界上被赋予新的进程。

(100) 瑞典被确认占有挪威,丹麦由于与拿破仑结盟而失去了挪威。瑞典和挪威形成了一个双元君主制国家,两国各有自己的议会,但在同一个国王的统治之下。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15年,挪威宣布联合的解体,并选择丹麦的查理亲王作为自己的国王,并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

(101) 关于德意志重组的细节,参见第360条。

(102) 黑尔戈兰岛控制着易北河的河口,这时它被丹麦割让给英国。1890年,英国又将这个小岛割让给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

(103) 同英国一样,匈牙利从中世纪起就拥有自己的宪法。瑞典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拥有了自己的宪法。

(104) 除了重建了欧洲的国家体系,维也纳会议还处理了几个普遍关注的次要问题,比如河流的水上运输、外来移民的权利和奴隶贸易等。关于最后一个问题,维也纳会议在英国的影响下,对奴隶贸易做出了清晰的判定,承认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人生而平等和自由的思想。维也纳会议还发表宣言谴责奴隶贸易,几个主要的国家同意竭尽全力限制奴隶贸易。这几乎是维也纳会议唯一同社会和道德力量站在同一战线上并塑造了新的世纪开端的行动。

(105) 这是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 W.艾略特于1893年在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水门上的题词。

(106) 波兰曾燃起希望:人民揭竿而起,将俄国的卫戍部队赶出波兰。然而,沙皇的大军迅速反扑,1831年年底,波兰爱国者们再次倒在了俄国的铁蹄之下。这个不幸的民族再次陷入艰难的命运。他们的宪法被废除,波兰成为了俄罗斯帝国的一个省(1832)。

(107) 参见第353条和378条。

(108) 战争之后,路易·拿破仑在英国找到了一处避难所。他于1873年1月9日去世。

(109) 最后一笔分期赔款于1873年交付后,德国最后一批占领军随即撤离。

(110) 乔丹,《阿尔萨斯-洛林》,第20—22页。

(111)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与美国宪法不太一样,它不是一份单一的法律文件,而是由不同时期通过的法律组成。她的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下议院构成,两院的联合会议选举总统,任期7年,并组建内阁,对立法机构负责。选举为普选制。

(112) 两国协约在1907年达成,后来英国加入进来,形成了三国协约。

(113) 随着教会与政府的分离,由政府支付给牧师们的薪水也停发了。教堂留给天主教徒自由使用,但是主教的宅邸和其他宗教建筑都作为教育和非宗教活动的场所使用。

(114) 这一时期另一个不幸的事件就是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冤案。德雷福斯是法国军队里的一名犹太裔炮兵上尉,他因被指控犯有叛国罪而受到军事法庭不公正的审判。这起事件非常复杂,这里不能全面介绍。

(115) 见第二十四章。

(116) 见第二十六章。

(117) 1918年,在世界大战的压力下,英国通过《人民代表法案》,选举的民主化工作完成。这部选举法比之前任何相似法案都要深入。它实际上建立了普选制,完全取消了当初的财产限制,并赋予所有“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无论财产或土地价值多少”30岁以上女性以选举权。这些措施使选民人数成倍增加,选民人数增加了800万人,其中女性选民600万人。1919年,英国议会历史上首位女性(阿斯特夫人)获得了英国下院的席位。

(118) 这项法案与《1832年改革法案》类似,上院通过对贵族进行一种威胁性的封授而加以抵制。该法案规定议案(除某些特别指定的议案外)如果连续三次在下院获得通过——程序合法——则无须上院同意即可上升为法律。而且根据这项法案,每届议会的任期时间从原来的7年缩短为5年。

(119) 在英国,罗马天主教被排除在选举权和担任公职的权利之外。

(120) 苏格兰的国教是长老会。

(121) 在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议会通过威尔士政教分离的法案,但是该项法案的实施却被推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122) 这个推迟引起了爱尔兰境内极大的怨愤,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通过武装起义来表达这种怨愤,然而很快遭到了镇压。

(123) 撒丁王国于1848年通过宪法。

(124) 索尔费里诺战争为红十字会的组建提供了契机。法裔瑞士人亨利·杜南在战争过后偶然来到战场,对伤员所遭受的痛苦印象深刻。因为缺乏医生和护士,很多伤员长期处于无人照料的境地。杜南深有感触,决定致力于唤起公众的关注,并成立机构来照料战争中受伤的士兵。由于他的努力,12个国家于1864年签署了《日内瓦公约》,这份公约标志着红十字会的成立。红十字会的会徽为白色背景下的红十字。该机构不仅在战争时期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在和平时期也会对火灾、洪水、瘟疫、旱灾、地震和其他紧急事件提供救助。亨利·杜南于1901年获得诺贝尔奖,1910年去世。

(125) 拿破仑三世并不希望看到一个统一的意大利,就像不想看到一个统一的德国一样。他的目的是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一个王国,将奥地利排除在亚平宁半岛之外,然后将意大利各邦联合在一个以教皇为首的邦联之下。他认为,以这种方式重建的意大利很乐意将法兰西皇帝作为自己的捍卫者和守护者。

(126) 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于1878年去世,他的儿子即位,即亨伯特一世。亨伯特于1900年遇刺身亡,他唯一的儿子伊曼纽尔三世即位。

(127)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教皇失去世俗统治权的前几个月,天主教的大公会议(1869—1870年的梵蒂冈会议)正式通过投票宣布了“教皇无谬论”,并做出决定教皇所有关于“信仰和道德”等问题的言论都是永无谬误的。

(128) 罗马的奎里纳尔宫包含了所有的意大利政府机构,因此,“奎里纳尔”作为意大利世俗权力的代名词,就像“梵蒂冈”是意大利属灵权力的代名词一样。

(129) 1908年,自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之后,欧洲历史上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于意大利的卡拉布里亚和西西里爆发。这次地震造成7万人丧生。墨西拿的西西里城几乎完全被摧毁,大量居民被埋在废墟之下。

(130) 最严重的问题出现在匈牙利。在著名政治家和演说家拉约什·科苏特的领导下,匈牙利人民奋起反抗,宣布脱离奥地利的统治而独立(1849年4月14日)。他们为了自由英勇地战斗,但是却被奥地利和俄罗斯的联军所镇压。

(131) 普选权在以财产为基础的狡猾的选举制度的干扰下变得毫无意义,这个著名的三级投票制度,让少数一直以来支持王权的富贵阶层占据了国会下院半数以上的席位。

(132) 摘自斯科特,《美国和德国国际关系调查》(1917),第42页。

(133) 德意志单个邦国自由主义运动的失败,在同时进行的将各邦连接成一个拥有真正自由宪法的统一国家失败的映衬下,得到更完整的呈现。为了达到制定全国性宪法的目的,1848年5月18日,德意志各邦在法兰克福召开了一次类似于1789年法国立法议会的制宪会议,目的就是为德意志制定一部全国宪法。不幸的是,制宪会议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这使得德国自由主义的前景看上去毫无希望。很多立宪运动的领导人为了躲避国内的独裁专制,不得不到美国寻求避难。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德意志各邦努力建立一个真正的国家联盟时,瑞士却成为一个真正的联邦国家。维也纳议会重组了瑞士邦联,使得瑞士各州像德意志邦联一样凭借松散的联邦纽带结合在一起。像德意志一样,瑞士也出现了以瑞士统一为理想的党派;也就是说,他们渴望建立一个更加强大和集权的联邦政府。为了阻止联邦集权和保持各州的权力,7个天主教州建立了“分离主义联盟”。随后瑞士爆发了战争(分离主义战争,1847)。分离主义者被击败,重新修订了联邦宪法;修订后的联邦宪法将以松散的州为单位连接在一起的邦联转变成一个强大的联邦政府,这在某些方面类似于美国联邦政府。瑞士成了一个真正的典型的联邦政府。1874年,新宪法被制定,这部宪法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134) 对法国干预的担心,加速了普鲁士宫廷方面的谈判。由于拿破仑在同意意大利统一时得到了萨伏依和尼斯作为回报(见第352条),所以他想重施故技,欲以同意德国统一为条件获得莱茵河畔的某些地区作为回报。

(135) 俾斯麦通过将拿破仑在奥普战争时对黑森和莱茵-巴伐利亚地区的领土要求公布于众,激起了德国人反法的情绪。不只是德意志南部诸邦,整个德意志都对法国产生了极大的敌对情绪。

(136) 关于《法兰克福条约》(1871)的主要条款,参见第319条。

(137) 帝国由26个邦组成,包括阿尔萨斯-洛林的帝国属地。联邦中的一个重要事实,就是普鲁士的优势地位。1910年人口普查时,普鲁士的人口数为40165219,而所有其他邦的人口总数为24760770。

(138) 1914年的世界大战是德皇和其军事顾问发起的一场侵略性战争,但是德皇却宣称战争是为了保卫祖国,而直到战争爆发4天后帝国议会才接到正式通知。

(139) 同盟的开始是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签订的盟约。1882年意大利的加入,使得三国同盟最终完成。

(140) 1890年3月18日。俾斯麦退休后在威廉一世赠予的福里德里斯鲁庄园颐养天年,他扮演了“德国的普罗米修斯”的角色。他对所有的敌人都投以蔑视,无所顾忌地对皇帝和大臣们的政策进行苛刻的批评。1898年,这位曾长期执掌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权柄的大人物去世,终年84岁。

(141) 有5位首相曾经在他手下任职:卡普里维伯爵(1890—1894);霍恩洛厄亲王(1894—1900);冯·比洛亲王(1900—1909);贝特曼·霍尔维格(1909—1917);乔治·米夏埃利斯博士(1917);冯·赫特林伯爵(1917—1918);马克西米利安亲王(1918)。

(142) 该党在1871年获得的投票数为124000左右;1903年超过2911000;1912年上升到4250399。

(143) 这个二元国家的官方名称为奥地利-匈牙利君主国。

(144) 19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匈牙利王国的人口总数为20886487,其中只有10050575人口说匈牙利语。

(145) 191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奥地利帝国的人口总数为28571934,而日耳曼人口数(以语言为基础)为9950266。

(146) 这场战争被称为希腊独立战争(1821—1829)。这场战争属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的一个阶段。它在革命的1821年引起了意大利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的**。拜伦爵士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致力于希腊自由的事业。他在迈索隆吉翁城被包围期间死于热病(1824)。英国、法国和俄国最终都卷入进来。土耳其和埃及舰队在纳瓦里诺海湾被联军摧毁。第二年,俄国在多瑙河省开始其行动,我们在后面详细叙述。

(147) 19世纪及之后的俄罗斯沙皇包括:亚历山大一世,1801—1825;尼古拉一世,1825—1855;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亚历山大三世,1881—1894;尼古拉二世(废黜后被杀),1894—1917。

(148) 1864年,希腊由于从英国割得了伊奥尼亚岛而扩张了自己的领土,伊奥尼亚岛在维也纳会议之后一直由英国所保有。1881年,希腊从土耳其割得塞萨利和伊庇鲁斯的部分土地,但是在1897年,由于和土耳其苏丹战争的失利,希腊不得不将北塞萨利地区的一部分按照和约归还给奥斯曼政府。作为巴尔干战争的结果(第433条),希腊又获得了希腊本土附加领土及爱琴海中大量的附属岛屿。在自由主义制度下,希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取得了长足进步。人口总数从1832年的612000上升至1913年的4800000(新旧领土都算在内)。工商贸易都得到复苏。科林斯地峡由一条运河横穿而过。铁路也修建起来。雅典呈现出了现代首都的面貌。1912年,雅典城内的两所大学学生人数超过了3000人。

(149) 参阅朗费罗的诗篇《提灯女神》。

(150) 俄罗斯在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时否认了这一条款。随后俄罗斯重新修建了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工事,在“一战”爆发前,俄罗斯一直在黑海保持着强大的舰队。

(151) 在这份《柏林条约》中,欧洲大国重新修订了俄国和土耳其达成的《圣斯蒂法诺和约》。这份和约实际上将奥斯曼帝国排除在欧洲版图之外,并以牺牲塞尔维亚族和希腊族为代价扩大了保加利亚的领土。

(152) 罗马尼亚(古代的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的行省)、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的完全独立被正式承认;保加利亚根据《圣斯蒂法诺和约》获得的领土被大幅削减,但是她享有自治权,只不过要向奥斯曼的朝廷纳贡;东鲁米利亚即将拥有自己的基督教总督,但仍在苏丹的版图之内。1885年,东鲁米利亚与保加利亚统一。人口几乎都是罗马尼亚族的比萨拉比亚被从罗马尼亚手中夺走,然后送给了俄罗斯。

(153) 农奴数量达到了约23000000,根据特殊法令(1858年7月颁布)农奴已经得到解放。他们立即获得了长期耕作土地的所有权而不用支付任何费用。他们已经只是名义上的农奴。我们之所以称其为“名义上的”,是因为这个阶层在劳作中只受到为数不多的限制,而且只需要缴纳很少的租金。

(154) 从理论上说,沙皇是俄罗斯专制统治者。王位背后权力的真正统治者,是各个等级的官员,他们构成了所谓的官僚机构。这种狭隘的、自私的、腐败的官员被比作雪莱夫人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妖怪。像小说中一样,怪物超越了创造者的控制,犯下了肆无忌惮的罪行。

(155) 杜马构成了国民议会的下院,而上院则被先前的帝国议会控制,1906年,帝国议会获得了立法权。

(156) 19世纪和20世纪初俄国历史上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她在亚洲的扩张并与日本爆发冲突。关于俄国历史的这一重要阶段和其在“一战”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会在下边的章节中介绍。

(157) 我们还记得,这些中世纪的城镇曾经是政治自由的诞生地。

(158) 这些早期的数字只是一些粗略估计。关乎19世纪初的人口,并没有可靠的数字。人口普查只不过是19世纪的创新,而且只有两三个国家开展了这种活动。

(159) 过去一个世纪发生的从欧洲流向世界其他未被开垦的地区的移民浪潮并不是由单一的原因造成的。随着欧洲人口压力的增加,这可能会被看作任何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其实同时还有其他政治、宗教和经济的原因。

(160) 这符合“贸易随着国旗走”的理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制造商、贸易商、银行家、工程师和发起人等确保了对海外半文明土地的政治控制——尽管“门户开放”政策意味着所有国家的贸易商拥有相同的机会,并受到一系列协议的约束——来获得工业开发、矿井开采、铁路修建和对当地统治者放贷的各种优惠措施。

(161) 斯坦利为了追寻利文斯顿的足迹,比较早地进行了探险考察(1871—1872)。

(162) 从刚果自由邦实际建立的1882年,直到1908年,刚果只不过是比利时国王的个人封地。1908年,利奥波德国王将刚果让与比利时政府。这个国家的重要产品是橡胶、棕榈果和可可。棉花和烟草也被培育成功。最近估算这块殖民地人口,大约在9000000到15000000之间。斯坦利规划的铁路项目全长250英里,围绕着刚果大瀑布修建。这项工程使刚果开始和文明世界发生联系,这片广袤的土地在斯坦利之前完全与人类文明隔绝。

(163) 缔结条约和决定和战的权力都保留在英国政府手中。

(164) 后来英属哥伦比亚、爱德华王子岛和其他省份都加入了联邦,而纽芬兰则一直拒绝加入联邦。

(165) 1914年,另一条(环太平洋干线)连接新布伦瑞克到英属哥伦比亚鲁珀特王子港的洲际铁路线完工。

(166) 澳大拉西亚,意思是“亚洲南部的土地”,通常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同南非、加拿大和印度一样,英国人其实来到这里很晚。西班牙人和荷兰人都要比英国来到这里要早。荷兰的存在可以通过新荷兰(澳大利亚早期的名字),范迪门斯地(塔斯马尼亚最初的名字)和新西兰这样的名称得以证明。它们都与大岛连接在一起。

(167) 新西兰不在联邦之内。它和其他临近的岛屿一起组成了一个自治领。如果不包括土著居民,总人口刚刚100万多一点(1911年人口普查的数字)。

(168) 最近一位作家对澳大利亚人口的纯粹特点有过一番描述:“澳大利亚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所拥有的唯一大陆——唯一一个由一个国家拥有的大陆——也是有记录以来唯一拥有一个民族、一种语言和一个政府的大陆。”

(169) 根据1901年人口普查,英属印度帝国的人数(包括藩属国)为294461956;1911年人口普查这个数字达到了315156396。

(170) 英国希望将阿富汗作为其印度殖民地与扩张的俄国之间的缓冲区。这场战争造成极大的悲剧,一支从印度前往阿富汗山地的英印联军的16000名士兵几乎全军覆没。1879—1880年又爆发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

(171) 印度和中国之间的鸦片贸易数额庞大,这成为了英国商人和印度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鸦片这种毒品的危害,开始抵制鸦片进口。这也是鸦片战争的原因。中国政府被迫展开禁烟行动。

(172) 印度兵变的原因有很多。被废黜王公的煽动;印度本地人日益确信的英国种种行径让他们的宗教受到威胁的传言,这也是兵变的原因之一。本地士兵对军方的不满。兵变同时在几个地区同时爆发。兵变者在坎普尔制造的暴行令整个文明世界感到恐惧。那那·萨希布对英国的驻军进行杀戮,并将200名妇女儿童集中起来关进一个小房子。因担心英国军队在亨利·哈夫洛克将军的率领下来解救这些俘虏,那那·萨希布派了5名刺客进入房间,将这200人全部杀死。随后尸体被拖出房间,扔到附近的水井里,后来救援部队发现了这些尸体,但是他们来得太晚了,没能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

(173) 失去开普敦殖民地之后,爪哇岛成了荷兰所保有的最重要的殖民地。他们逐渐又占有了苏门答腊岛的大部分。这两个岛屿构成了荷兰东印度群岛的核心,总人口3600万左右。

(174) “Trek”荷兰语中为“迁徙”之意。

(175) 这两个与现代最强大的帝国交战的共和国白人总人口仅仅30万多一点。

(176) 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分别于1906年和1907年建立责任政府。

(177) 根据1911年的人口普查,联邦的总人口大约为700万,其中125万为白人,其他的都是土著居民或有色人种。金矿和钻石是其主导产业。

(178) 当时的埃及名义上仍然是以奥斯曼帝国为宗主国的世袭封邑。

(17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止了奥斯曼帝国对埃及名义上的宗主权。土耳其站在德国及其盟友的一方参加大战,英国随即宣布将埃及变成自己的保护国(1914)。

(180) 意大利人对没有得到突尼斯而感到失望,他们希望能够在红海海岸获得一个落脚点。他们占据了这里的一个区域,并将其命名为厄立特里亚殖民地。在非洲东南端,意大利人也占据了一片狭长的海岸地带(索马里)。但是意大利从一开始似乎运气就很差。这片海岸地带气候炎热,瘟疫不断,内陆为阿比尼西亚王国。意大利人企图在这里建立自己的保护领地;但是不幸的是,阿比尼西亚并不将自己看成是未开化或停滞不前的国家,她不需要欧洲人的保护。阿比尼西亚国王孟尼利克给了意大利军队以灾难性的打击(1896)。意大利人在北非的的黎波里的殖民行动会在后面加以介绍(第433条)。

(181) 在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葡萄和橄榄的栽培发展得相当出色。

(182) 法国迫切渴望将自己的统治向东推进到尼罗河流域,为了获得对这片土地的要求权,马尔尚少校率领队伍冒险穿过中非到达尼罗河流域,并在法绍达升起了法国国旗。但是法国人的行动侵犯了英国的利益。法国在尼罗河上游地区建立殖民统治,威胁到了埃及的安全,与此同时,法国在非洲建立穿过赤道非洲陆地交通线的构想,会阻碍英国规划的从开普敦到开罗纵贯非洲的铁路干线。经过英法两国激烈的外交争论,法国最终放弃了在尼罗河流域的所有领地,“法绍达事件”就此宣告结束。

(183) 1904年,德国政府不得不在其保护领地面对土著部落的坚决反抗。经过三年的残酷战斗,才将这场反抗完全镇压下去。当地居民几乎被屠杀殆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德国在这个地区的殖民人数大约是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