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帝国衰亡的原因(1 / 1)

关于玛雅古帝国的衰落和灭亡,各方面的专家提出了诸多不同的原因——地震;极为剧烈的气候变化;疟疾和黄热病的反复流行;外族征服、内战。在建筑和雕塑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强制生产之后,古玛雅人的智慧和审美能力枯竭,随之而来的是相应的社会衰败、政治衰落和政府解体;最后,由于古玛雅人的农业体系未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而导致经济崩溃。让我们更仔细地研究每一种说法,然后再在它们之间选择取信哪一种观点。

第一个原因地震活动似乎是最不可能的。这一说法基于两个主要因素:(1)古帝国城市、倒塌的庙宇和宫殿以及被推翻、破碎的纪念碑目前的毁坏状况;(2)紧靠佩滕以南的危地马拉高地发生过严重地震。但是对于这一说法,可以提出以下反对意见:

尽管危地马拉和恰帕斯高地经常发生剧烈地震,但佩滕低地与发生强烈地震的高地的主地震带相距甚远,而且佩滕土壤腐殖质在1码(5)深的地方具有松散的特征,因此不会经历高地的强烈地震;当感觉到地震时,那里的震感会比高地的弱得多。同样,在古帝国的城市看到的所有毁坏场景中,倒塌的庙宇、宫殿和纪念碑,都可以很容易地解释为是速生植物导致的,那些热带植物的生长不可阻挡,最终会把一切障碍夷为平地。最后,无论是旧世界还是新世界,没有一个地区因地震活动而被普遍和永久地遗弃。的确,有个别城市由于地震和随之而来的火山活动而被永久废弃,例如庞贝和赫库兰尼姆,但从来没有整片地区被遗弃的先例。由于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茂盛植被就足以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和纪念碑的翻倒,因此地震假说应该被排除。

气候变化导致了古帝国城市的毁灭和废弃。这一观点基于这样的假设:由于西半球的整体气候带向南移动,古帝国时期的佩滕低地年降雨量比现在低得多。根据这一假设进一步推断,佩滕的降雨量较低会使当地生活条件更好,包括减少疾病和过于茂盛的植被,植被较少的土地相对而言更容易让玛雅农民适应。后来,在古帝国末期,整体气候带可能再次发生变化,这次是朝相反的方向(向北)移动,使佩滕低地的降雨量增加。旱季变得如此短,以至于灌木不能被有效地燃烧,并且使古玛雅人不得不放弃农业。随着气候日益恶化,疾病越来越普遍,直到最后古玛雅人被迫完全放弃该地区,到别处寻找新的家园。

这一假设依据的数据来源于加利福尼亚中部和北部过去降雨的证据,这些证据是由加利福尼亚北部大红杉树轮的不同宽度确定的。虽然这些树轮无疑提供了加州北部长期降雨的准确记录,但加州降雨的变化是否能说明距离加州东南方2500英里的尤卡坦半岛南部地区降雨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一点非常值得怀疑。更不用提这个解释涉及的其他自相矛盾的地方了: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确实有可能对另一个地区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但2500英里这个距离实在太遥远了。这个假设也可以被否定。

疟疾和黄热病的假说:这两种疾病不断重复地流行,使古帝国陷入衰弱,导致人口的大量死亡,因此古玛雅人不得不放弃疾病流行的佩滕低地的那些城市,在其他地方寻求更健康的环境。然而这一解释在一开始就被排除了。原因很简单,疟疾和黄热病在白人来到美洲之前并不流行。众所周知,疟疾是旧大陆的一种疾病,是罗马时代和蓬蒂内沼泽有关的沼泽热。尽管一些权威人士持反对意见,但是几乎可以肯定黄热病起源于西非。新大陆对黄热病最早的描述是公元1648年尤卡坦的流行病,其准确程度足以从疾病描述中做出诊断。这发生在第一批黑人奴隶从非洲西海岸被引进尤卡坦北部很久之后。当他们从非洲过来时,这些人可能已经带来了黄热病病毒。

关于外国征服和内战可能导致玛雅古帝国衰落和随后放弃繁荣地区的说法,应当指出,尚未发现任何此类假设性征服和战争的考古证据。古帝国的雕塑明显缺乏战争的场面、战斗、冲突和暴力的相关表现。诚然,被束缚的俘虏偶尔会被描绘出来,但他们所属的群体很容易受到宗教甚至天文解释的影响,而战争本身几乎肯定与此无关。古帝国的建筑和陶器也没有显示出曾广泛引进外国的、非玛雅的艺术形态,因此,似乎可以排除因外国征服而被遗弃的可能性。内战可能不时席卷古帝国,城邦联盟相互竞争,这并非不可能。我们将在下一章中看到,新帝国的城邦不止一次地卷入了类似的内斗。但是,如果说这种内战最终导致了古帝国地区彻底被废弃,我觉得是难以置信的。

再次,有人认为随着伟大时期的结束,玛雅艺术中的浮华倾向,即奢侈和过度设计变得越来越明显,这表明玛雅帝国晚期在物质、道德和政治上的颓废足以导致城市的崩溃和废弃。即使承认这种颓废成为伟大时期玛雅艺术的主要特征,但也不一定意味着它是由于智力和审美的枯竭造成的。艺术的衰退只是一种更普遍的颓废表征,涉及玛雅文明的各个阶段,这是古帝国时代的普遍特征。

在总结这一问题时,似乎有必要寻找一个更直接的、强制性的物质原因,以解释公元10世纪古帝国的最终崩溃。事实上,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导致古帝国灭亡和从南部低地撤离的主要力量,其强制性远远超过了上面提出的任何原因——玛雅人的农业体系完全无法满足当时的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粮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