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中修篱种菊(1 / 1)

人生总有一个时刻,想与时光背道而驰,在岁月里静静沉寂。在那片温和宁静的天地间,我们将整个生命根植于此,守着光阴,伴着青山,与岁月,就此长眠。

大抵是繁华世态太耀眼,所以,我们努力地想要减去繁复,想要寻找到一些心灵的沉淀与洗涤,努力摒弃浮躁,视清凉为超脱。生命虽然脆弱,但也十分固执,谁也不能删改情节或是结局。或许有一天,当我们都回归宁静,便可获得生命的本真。

1931年3月,林徽因检查出肺结核,虽是旧疾,但多半也是累出来的。

东北大学建筑系还处在婴儿期,教学任务繁重,而林徽因又是个在工作上不能出一点儿问题的“偏执狂”,她觉得一件事情要么就不干,要么就干好。可是哪件事情能丢下不干呢?她是教师,备课总要精细负责吧;课还要讲得有深度,可不能让学生没有收获,觉得无聊;对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更不能落下;建筑系学生要交绘图作业,学生的作业老师能不给认真批改吗……

这还不是全部,回到家里,林徽因是个小小女孩子的妈妈,孩子病了得细心照看;孩子学说话了,也得花时间耐心地陪着她。

在医生和家人的建议下,林徽因停止了一切工作,来到北平西郊的香山静养。

春天的香山,山花烂漫,娇柔中透出一种令人迷惑的美,肆无忌惮地张扬着生气。早春的空气是湿润的,阳光也是温和有加,无论是树或花,都像比赛似的抽着新芽。一晃眼,香山就成了花的海洋。桃花、杏花、海棠、迎春织成的花海隐隐浮动,让人见了舒心畅快。夹杂其间的绿意却显得宁静和平,它淹没在那脆弱而汹涌的薄红浅黄里,获得一种自我满足的安静。

这难得悠闲的好时光,让林徽因重拾往日的心情。在这里,她复诵着早已谙熟于心的天成佳句,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伏案写作。她早年最出名的诗歌与小说,大多是这期间写下的。

山间春色,万物生长,唯美浪漫的景致开启了林徽因尘封已久的诗情,为此,她写下了许多曼妙的诗篇。

桃花,

那一树的嫣红,

像是春说的一句话:

朵朵露凝的娇艳,

是一些

玲珑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匀的吐息;

含着笑,

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

看,——

那一颤动在微风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边,

一瞥,

一瞥多情的痕迹!

这首《一首桃花》是林徽因在徐志摩和张歆海夫妇、张奚若夫妇到香山看望自己时,拿出来读给大家听的。一首诗诵罢,引来老友们的交口称赞,徐志摩说:“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总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这首《一首桃花》与前人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是同一种境界。”

在香山养病的那段时光,林徽因接触最多的就是诗歌,读得最多的自然是徐志摩送她的诗集。每次来看林徽因,徐志摩都会带一些诗集给她,雪莱、勃朗宁、拜伦……这些曾经充满了他们英伦时光的美丽诗句,再度将他们包围。时光好像亦跟着倒流了。

他们热切地谈论着诗,也写诗,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忘了时间和空间,忘了林徽因令人心焦的肺病、烦琐的家务,忘了徐志摩“走穴”般频繁的讲课、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陆小曼的任性……这些恼人的话题,他们从不提起。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徐志摩是否还会向那个十六岁的女学生吐露自己原配妻子的土气、婚姻的压抑,以及向她热烈地告白?或者像十年后的今天一样,把一切的不如意都埋在心底,不流露分毫不快,只给她和她的丈夫一个舒心的笑颜和轻松愉快的氛围?

很多个寂静的夜,徐志摩沐浴着冷冷的月光,遥望着香山的方向,也许,还有山中的她,写下了著名的《山中》:

庭院是一片静,

听市谣围抱;

织成一地松影——看当头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动;

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

轻柔如同叹息——

不惊你安眠!

这首诗写在徐志摩生命的最后一年。人们以为,它表达了诗人对昔日恋人如今超乎友情又异于爱情的细腻情怀。

席慕蓉说,在年轻的时候,如果爱上一个人,不管相爱时间长短,一定要温柔相待,所有的时刻都十分珍惜,这样就会生出一种无瑕的美丽。假如不得不分离,也好好再见,将这份情意和记忆深藏心底。慢慢地,我们就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那些流年似水的日子,也因为这份爱而终生怀念。

在最好的岁月里遇到心爱的人,能够相守固然是一生的幸福,但只要彼此拥有过动人也撩人的心跳,一切就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