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无所谓宗教也,人伦日用之道,幽深玄远之思,诸子百家之学,盖无不兼容并包焉?佛教东来,说愈微眇,出世入世,道乃殊科。夫佛道则诚高矣妙矣,然究为外来之教,不能举吾所固有者而尽替之也。儒教重政治、伦纪,势不能谈空说有,与佛教争短长。于是有萃吾故所崇奉,文之以哲理,以与佛教对峙者,则道教是已。
道教之渊源何自邪?曰:其正源,仍为汉末张角、张鲁之教,晋时称为天师道。《晋书·何充传》云:郗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于道,二何佞于佛。”
《王羲之传》云: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3]。孙恩之攻会稽,寮佑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时为会稽内史。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魏书·僭晋传》曰:恩之来也,弗先遣军。乃稽颡于道室,跪而咒说,指麾空中,若有处分者。官属劝其讨恩。凝之曰:“我已请大道出兵,凡诸津要,各有数万人矣。”
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对曰:“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献之前妻,郗昙女也。案岂以为同教中人故,离婚倍觉耿耿邪?《王恭传》云:淮陵内史虞珧子妻裴氏,有服食之术。常衣黄衣,状如天师。道子悦之,令与宾客谈论。案元凶劭号严道育为天师,亦知服食。
《殷仲堪传》云:仲堪少奉天师道。精心事神,不吝财贿。而怠行仁义,啬于周急。桓玄来攻,犹勤请祷。《齐书·高逸传》云:褚伯玉,年十八,父为之婚,妇入前门,伯玉从后门出。孔稚珪从其受道法。《南史·孔珪传》云:父灵产,泰始中晋安太守。有隐遁之志。于禹井立馆,事道精笃。吉日,于静屋四向朝拜,涕泣滂沱。东出过钱唐北郭,辄于舟中遥拜杜子恭墓。自此至都,东乡坐不敢背侧。
《沈攸之传》云:齐武帝制以攸之弟雍之孙僧昭为义兴公主后。僧昭,别名法朗。少事天师道士。常以甲子及甲午日夜,著黄巾,衣褐,醮于私室。时记人吉凶,颇有应验。自云为泰山录事,幽司中有所收录,必僧昭署名。中年为山阴县,梁武陵王纪为会稽大守,宴坐池亭,蛙鸣聒耳。王曰:“殊废丝竹之听。”僧昭咒厌,十余口便息。
及日晚,王又曰:“欲其复鸣。”僧昭曰:“王欢已阑,今恣汝鸣。”即便喧聒。又尝校猎,中道而还。左右问其故。答曰:“国家有边事,须还处分。”问何以知之?曰:“乡闻南山虎啸知耳。”俄而使至。复谓人曰:“吾昔为幽司所使,实为烦碎,今已自解。”乃开匣出黄纸书,上有一大字,字不可识。曰:“教分判如此。”及大清初,谓亲知曰:“明年海内丧乱,生灵十不一存。”乃苦求东归。既不获许,及乱,百口皆歼。观此诸事,可知所谓天师道者即五斗米道,而与大平道同原。大平道好争斗,晋世孙恩一派,盖其嫡传。
《宋书·毛修之传》云:修之不信鬼神,所至必焚除房庙。蒋山庙中有佳牛好马,修之并夺取之,而其在洛,敬事嵩山寇道士,盖亦汉世黄巾中黄大乙之旧。见《秦汉史》第二十章第六节。
《隋书·地理志》云:梁州崇奉道教,有张鲁遗风,则五斗米道之流传,亦未尝绝。然此二者,皆不能成为全国通行之大教。惟于吉一派,颇与士大夫往来。吉虽为孙策所杀,其道在江东,盖迄未尝绝,至晋世,遂成为所谓天师道者,而流行于士大夫之间。夫其教流行于士大夫之间,则能扫除鄙倍,去其与政治不相容者,且加之以文饰,而豹变之机至矣。
《王羲之传》又云: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既去官,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不远千里,而虞珧子妻,亦有服食之术,是神仙家与天师道同流也。案神仙家与医药经、经方,《汉志》同隶方技,其术本自相通。二张皆以符水为人治病,亦未必不通医药。小民急治病,士夫觊长生,觊长生而服食、养性重焉矣。重养性则轻婚宦矣,此褚伯玉所以逃婚,孔灵产所以隐遁也。故神仙家亦道教之一源也。神仙家之说,至魏、晋之世,亦稍符于哲理。
嵇康作《养生论》,谓神仙由“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道养得理,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以世皆不精,故莫能得”。其说云:“服药求汗,或有不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醪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以此知“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
而“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4],萱草忘忧,薰辛害目,豚鱼不养,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则形质亦未可忽。夫“为稼于汤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焦烂,必一溉者后枯”,理无可惑。然则“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而区种可百余斛”。“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特“守常不变”之论,“以多自证,以同**,谓天地之理尽此”,实未为是也。
此其所信者虽非,而其所以信之者,则皆据事理立论,与迷信者殊科矣。《宋书·顾觊之传》:觊之命弟子愿著《定命论》,谓:“齐疆、燕平,厥验未著,李覃、董芬,其效安在?乔、松之侣,云飞天居,夷、列之徒,风行水息,良由理数悬挺,实乃钟兹景命。”《颜氏家训·养生篇》云:“神仙之事,未可全非,但性命在天,或难种植。”皆与嵇氏同意。
神仙家之论,存于今而可考者,莫如《抱朴子》之完。其说曰:“幻化之事,九百有余,按而行之,莫不皆效。”此其所以信“仙之可得”也。《对俗》。又曰:“神仙方书,试其小者,莫不效焉。”《对俗》。“校其小验,则知其大效,睹其已然,则明其未试。”《塞难》。此其所以信“长生可得,仙人无种”也。《至理》。求仙之术,葛氏所信者为金丹。亦以“泥壤易消,而陶之为瓦,则与二仪齐其久,柞柳速朽,而燔之为炭,则可亿载而不败”,《至理》。以是信物质之可变。
又谓“金玉在于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盐卤沾于肌髓,则脯腊为之不烂”,《对俗》。以是信药物之有功耳。又云“云、雨、霜、雪,皆天地之气,而以药作之,与真无异”,可见“变化之术,何所不为”。且“化作之金,乃是诸药之精”,转“胜于自然者”。而且“得其要,则不烦圣贤大才而可为”。《黄白》。此其所以信丹之可作也。然则何以成者甚寡?
曰:此由道士皆贫,不得备其药剂;又其法得之不易;既得之,又必入名山,不则当于海中大岛屿作之,其事弥难耳。葛氏谓导引、房中、服药、禁咒,只能延年,愈疾,外攘邪恶,皆不能免于死;而且命不可以重祷延,疾不可以丰祀除;故惟金丹为足恃,说见《金丹》《释滞》《微旨》等篇。其所以坚信金丹而贱草木之药者,则以金石之质,坚于草木,而金又坚于石也。
当时方士,信丹者甚多,《梁书·处士·陶弘景传》云:大通初,令献二丹于高祖。《南史》则云:天监中献二丹于武帝,中大通初又献二丹。又云:弘景既得神符秘诀,以为神丹可成,而苦无药物。帝给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后合飞丹,色如霜雪,服之体轻。帝服飞丹有验,益敬重之。《魏书·释老志》云:京兆人韦文秀,隐于嵩高,征诣京师。世祖曾问方士金丹事,多曰可成。文秀对曰:“神道幽昧,变化难测,可以暗遇,难以豫期。臣昔受教于先师,曾闻其事,未之为也。”
然《崔逞传》言:逞子颐,与方士韦文秀诣王屋山造金丹,不就,则文秀实非不事此者,特不欲为虏主言之耳。《术艺传》:徐謇欲为高祖合金丹,乃入居崧高,采营其物,历岁无所成,遂罢。入山所采,当为植物,然云金丹,则当仅以之为助,仍以矿物为主也。
《北史·艺术传》云:有张远游者,文宣时,令与诸术士合九转金丹。及成,帝置之玉匣,云:“我贪人间作乐,不能飞上天,待临死时取服耳。”案《葛氏金丹篇》言丹之名甚多,而最贵者为还丹及金液。还丹,亦曰神丹,成之凡九转,故又称九丹。得其一即仙。金液效与还丹同,而较还丹为易作。其所谓仙者?则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既已得仙,则升天住地,各从所好。又服还丹金液之法,若欲留在世间,可但服其半,录其半,后求升天,乃尽服之。说见《论仙》《对俗》两篇,实与张远游之说密合,而神丹之名,亦与陶弘景所欲作者同。足见其说皆有传授,虽不足信,述之者则初非欺人也。作金丹必入名山或大岛屿者?《金丹篇》述其师郑隐之言曰:“合大药皆当祭,祭则大乙、元君、老君、玄女皆来鉴。若令俗间愚人得经过闻见之,诸神便责作药者不遵承经戒,致令恶人有毁谤之言,则不复佑助人,邪气得进,而药不成。”又云:“老君告之:诸小山皆不可于其中作金液、神丹,凡小山皆无正神为主,多是木石之精,千岁老物,血食之鬼。此辈皆邪炁,不念为人作福,但能作祸。善试道士。须当以术辟身及将从弟子,然或能坏人药也。”
其坚信长生之可求如此,然问以长生之理,则曰:“松、乔之徒,虽得其效,亦未必测其所以然,”《对俗》。坦然自承其不知焉。又设难曰:理之明显,事之昭著如此,圣如周、孔,何莫之为?则曰:“受气结胎,各有星宿。命属生星,则其人必好仙道,求之必得。命属死星,则其人不信仙道,不修其事。”《塞难》。“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也。《辨问》。《遐览篇》论符,谓“世间有受体使术用符独效者”,亦同此意。其持论之致密如此,安得谓与迷信同科邪?
葛氏之论,亦有类乎迷信者,如云:“按《易内戒》《赤松子经》《河图记命》符皆云: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算三日,纪三百日。又言身中有三尸,魂灵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放纵游行,飨人祭酬。是以每到庚申之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所为过失。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小者夺算。吾亦未能审此事之有无。然山川、草木、井灶、污池,犹皆有精气,况天地为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则宜赏善而罚恶。但其体大而网疏,不必机发而响应耳。”《微旨》。
又云:“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又有老魅。”“入山无术,必有患害。”因此而著诸符。然又曰:“天地之情状,阴阳之吉凶,茫茫乎其难详也,吾不必谓之有,亦不敢保其无。”《登陟》。则于此等说,特过而存之耳。于说之不能决者,过而存之,而又明著其存之之意,正见其立论之矜慎,亦非迷信也。
然此等议论,究尚未足登谈玄者之堂。故神仙家之言,又有更进于此者。《抱朴子》首篇《畅玄》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来焉莫见,往焉莫追。乾以之高,坤以之卑。云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以宇宙万物,皆一玄之所弥纶,几乎哲学家一元之论矣。然又云:“玄之所在,其乐不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则似又岐形与气而二之。
又引《仙经》述贞一之说曰:“一有姓氏、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此乃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传其姓名耳。”又述其师说曰:“一在北极大渊之中。道术诸经所思存念作,可以却恶防身者,乃有数千法,亦各有效。然思作数千物以自卫,率多烦难。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除弃此辈。
故曰:能知一则万事毕也。”又曰:“玄一之道,亦要法也。无所不辟,与贞一同功。吾内篇第一名之为《畅玄》者,正以此也,守玄一复易于守贞一。守贞一有姓字、长短、服色。曰玄一,但此见之。初求之于日中,所谓知白守黑,欲死不得者也。然先当百日洁斋,乃可候求。亦不过三四日得之。得之守之,则不复去矣。守玄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三人已见,又转益之,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隐之显之,皆自有口诀。此所谓分形之道。左君及蓟子训、葛仙公所以能一日至数十处,及有客坐上,一主人与客语,门中又有一主人迎客,而水侧又有一主人投钓也。”《地真》。此则不成语矣。盖以其仍受旧说之牵率,故如此也。
《齐书·高逸传》云:杜京产,柱子恭玄孙也。世传五斗米道。与同郡顾欢同契,欢为道教中名人。其答袁粲之难曰:“神仙有死,权便之说。神仙是大化之总称,非穷妙之至名。至名无名,其有名者,二十七品。仙变成真,真变成神,或谓之圣,各有九品。品极则入空寂,无为无名。若服食、茹芝,延寿万亿,寿尽则死,药极则枯,此修考之土,非神仙之流也。”《齐书》本传。
其说较葛氏弥有进矣。然如此则无体。无体则辛苦修为,谁受其报?此必非俗情之所能甘。抑无拟人之神,以资崇奉,而徒皈心于虚寂,亦非俗情之所能喻也。此虽无负于哲理,而必不能成为宗教,故建立道教之士,又必别辟一途焉。
一切迷信若方术,果何以结合之,使之成为一大宗教乎?曰:文之以当时通行之哲理,更益之以佛说之虚诞,其要道也。观于《魏书·释老志》及《隋书·经籍志》之说,而道教之所以成为宗教者,思过半矣。
《魏书·释老志》曰:“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问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至于丹书紫字,升玄飞步之经,玉石金光,妙有灵洞之说,如此之人,不可胜记。
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所以秦皇、汉武,甘心不息,灵帝置华盖于灌龙,设坛场而为礼。及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又称劫数,颇类佛经。其延康、龙汉、赤明、开皇之属,皆其名也。及其劫终,称天地俱坏。其书多有禁秘,非其徒也,不得辄观。至于化金销玉,行符敕水,奇方妙术,万等千条。上云羽化飞天,次称消灾灭祸。故好异者往往尊事之。”
《隋书·经籍志》曰:“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大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
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天仙上品。亦有大上老君、大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世人莫之与也。所说之经,亦禀元一之气,自然而有,非所造为。亦与天尊,常在不灭。天地不坏,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天尊之开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辩析之。
自天真已下,至于诸仙,展转节级,以次相授。诸仙得之,始授世人。然以天尊经历年载,始一开劫,受法之人,得而宝秘,亦有年限,方始传授。上品则年久,下品则年近。故今授道者经四十九年,始得授人。推其大旨,盖亦归于仁爱、清静,积而修习,渐致长生,自然神化。或白日登仙,与道合体。案此即顾欢之说。
其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篆》,次受《三洞箓》,次受《洞玄箓》,次受《上清箓》。篆皆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文章诡怪,世所不识。受者必先洁斋,然后(上齐下贝)金环一,并诸贽币,以见于师。师受其贽,以箓授之。仍剖金环,各持其半,云以为约。弟子得箓,缄而佩之。其洁斋之法,有黄箓、玉箓、金箓、涂炭等斋。为坛三成,每成皆置绵蕝,以为限域。傍各开门,皆有法象。斋者亦有人数之限。以次入于绵蕝之中,鱼贯面缚,陈说愆咎,告白神祇。昼夜不息,或一二七日而止,其斋数之外有人者,并在绵蕝之外,谓之斋客,但拜谢而已,不面缚焉。
而又有诸消灾、度厄之法,依阴阳数术,推人年命,书之如章表之仪,并具贽币,烧香陈读,云奏上天堂,请为除厄,谓之上章。夜中于星辰之下,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大一,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又以木为印,刻星辰日月于其上,吸气执之,以印疾病,多有愈者。又能登刃入火,而焚敕之使刃不能割,火不能热。而又有诸服饵,辟谷、金丹、玉浆、云英蠲除滓秽之法,不可殚记。云自上古黄帝、帝喾、夏禹之俦,并遇神人,咸受道箓。年代既远,经史无闻焉。推寻事迹,汉时诸子,道书之流有三十七家,大旨皆去健羡,处冲虚而已,无上天官符箓之事。”
综观二说,以老子或天尊影射自然之力,诚如孟景翼之言,犹佛家之说法身。见上节,始盖即附会老子,继乃又造一元始天尊也。开劫之说,亦窃诸佛。仁爱、清静,积累功德,则所以随顺世俗。白日升天,长生世上,取诸神仙家。凡诸方术,亦多自此而来。章醮印敕,节级之烦,传授之秘,盖大平、五斗米道之旧也。凡此皆后人所谓杂而多端者,而其能成为一大教,则正由此,以其能网罗一切也。考诸汉时而无可见,可见其为魏、晋后所造作矣。其为谁造作不可知,亦必非一人所为,一时所成也。
道教之成为宗教,必在其经箓既具之后。《隋志》云:“陶弘景受道经、符箓,梁武帝素与之游。帝弱年好道,先受道法。及即位,犹自上章。朝士受道者众。三吴及边海之际,信之逾甚。陈武世居吴兴,故亦奉焉。”盖至梁、陈之世,而江左之道教,规模粗立,非复其为天师道时之旧矣。然梁武究为明哲之主,且学问深邃,故其事道之笃,卒不敌其信佛之诚,而道教之大受崇奉,必有待于虏朝焉。
《魏书·释老志》云:“大祖好老子之言,诵咏不倦。天兴中,仪曹郎董谧,因献服食仙经数十篇。于是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百药。封西山以供其薪蒸。令死罪者试服之。非其本心,多死无验。大祖犹将修焉。大医周澹,苦其煎采之役,欲废其事,乃阴令妻货仙人博士张曜妾,得曜隐罪。曜惧死,因请辟谷。大祖许之。给曜资用,为造净室于苑中,给洒扫民二家。而炼药之官,仍为不息。久之,大祖意少懈,乃止。”此所信者实方士耳,与道教无涉也。至世祖时而寇谦之起。